不支持Flash
|
|
|
央企重組開局 板凳公司首當其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1日 12:50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劉偉勛 北京報道 不要以為在中央企業當一把手是件舒服愜意的事,至少在2007年,國務院國資委(下稱國資委)旗下159家央企的相當一部分負責人,將時常為“重組”而惴惴不安。 按照國資委的規劃,到2010年,央企數量將從目前的159家減少到80-100家。這意味著不管愿意與否,在未來三年內,都將有1/3到1/2的央企參與重組。 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部部長王志鋼告訴本報,以往央企在重組中自主、自愿的成分較多,而從今年開始,作為出資人的國資委將成為央企重組的主導力量。 3月6日,國資委發布了《2006年規劃發展工作回顧及2007年重點工作思路》,再次強調了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優化國經布局。 上述文件列舉了電信、冶金、裝備制造、商貿流通等業務板塊調整優化的總體思路,有媒體據此認為,這四大行業將是2007年央企重組的重點。國資委規劃局一位官員3月8日對本報說,國資委尚未明確今年央企重組的重點領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央企涉足的全部21個重點業務板塊中,每個板塊都有重組工作要做。新一輪大重組即將迎面而來。 主導權轉移 兩個月前,央企的“大老板”——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不無嚴肅地對159家央企的負責人說:“前三年由你們自己來調整。現在開始第二個任期了,這三年,由我來調。” 過去的三年中,共有73家中央企業參與了38次重組,企業數量從196家減至159家。通過重組整合,國資布局逐步優化,企業競爭力有所提升,但總體來看,國有經濟分布仍然過寬,產業布局和企業組織結構不盡合理,一些企業主業不夠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進一步推進國資調整和國企重組,成為國資委在“十一五”期間的重頭工作。 2006年12月,國務院轉發了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資委歷時超過一年制定的《中央企業布局和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也已上報國務院,即將下發執行。李榮融表示,國有經濟的布局將按照上述兩個文件來進行調整,到2010年將央企調整到80-100家。 在業界看來,2007年被稱為央企的重組年,央企重組的力度將明顯加大,路徑將更為清晰。更值得注目的是,重組工作的主導權已從企業全面轉向國資委。 國資委在年初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表示,在布局調整方面,從今年起必須加大工作力度,除了中央企業繼續自愿重組外,要以出資人為主導,依法推進央企聯合重組。 據業內人士分析,國資委之所以將主導權收回,一方面是為完成“減數量、增質量”的央企重組目標而采取更直接、更強勢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在前三年央企的“自由戀愛”中,出現了一些僅靠企業難以逾越的障礙。 “央企重組的難點有兩方面。一是企業尋找適合自己的伙伴企業不積極,二是企業合并后領導班子不團結的情況時有發生。” 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部部長王志鋼說。 為了化解這些難題,國資委從幕后走向前臺,親自為實力弱、困難多的央企“找婆家”。“過去的三年中如果做不到行業前三名,那么對不起,國資委就不得不出面,將這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重組掉。”李榮融說。 誰是重組熱門 不難看出,在行業排名中位居前三之后的央企,被重組的命運似乎不可避免。這些熱門的候選企業,往往是實力相對較弱、不為公眾所熟知的“生僻央企”。 “生僻央企”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科研院所,如長沙礦冶研究院;二是商貿流通企業,如南光集團;三是市場化程度較低行業的專業公司,如中國林業國際合作集團等。 有市場人士認為,這些企業有可能在新一輪重組中被并入所在行業的生產型龍頭企業,或者由資產經營公司代為運作,或者退出市場,即“該賣的賣、該并的并、該放的放”。 部分實力稍弱的央企可能繼續獨立存在,但國資委將指導其推進升級和轉型,以便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與此同時,在能源、電信、航空等行業的明星央企中,也將出現較為集中的重組題材。按照國資委發布的《國資重組指導意見》,上述行業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國資要保持“絕對控制力”,需要通過重組來推動國資向重點行業和優勢企業集中,提高央企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本報獲悉,目前電信、冶金、裝備制造、商貿流通等行業的央企重組都在積極醞釀之中(參見本央企重組專題的分行業介紹),國資委對這些業務板快布局和結構調整的操作性意見也在進行深化研究。在國資委規劃局一位官員看來,今年是國資的“研究年”,對某些板塊研究成熟、透徹之后,國資委就會著手進行重組的操作。 該官員沒有透露今年的研究和重組重點。據本報了解,國資委從去年起對商貿流通、裝備制造、石油石化等4個板塊進行了深化研究,今年深化研究的范圍還將擴大。 “深化研究是加快重組的前奏。”一位業內人士說。 重視市場力量 自2003年成立以來,國資委重組央企的意圖和思路愈發清晰。進入2007年,國資委的主導力量明顯增強,新的課題也隨之出現。廣受關注的兩個問題是,央企重組是否會強化壟斷,行政主導的重組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企業做強。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國資重組中,為打破壟斷、提高效率,航空、航天、船舶、石油、電力等行業相繼進行了拆分,行業內部的若干家央企直接面向市場展開競爭。 在國資委看來,央企的內部競爭在增進活力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弊端,部分行業出現了惡性競爭,出資人的利益受到損失,因此需要進行協調和重組。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對此表述說:“作為大老板,我不會同時在一個產業投好幾個企業,讓我自己的企業在一個行業里互相斗。” 有人士認為,目前國資委在央企重組上的一個傾向是,減少企業之間的內部競爭,形成合力與外資競爭,并保持對重要資源和市場的控制權。 這可能會使部分領域的央企擁有更濃厚的壟斷色彩。另一方面,以往行政主導的一部分國資重組沒有取得明顯效果,也讓市場對今后的重組有所憂慮。 最近幾年,在中央和地方國資的主導下,部分行業的國有企業展開了重組,對于重組的成敗得失,各界說法不一。在湖南一位商業連鎖企業高層看來,商業流通業的一些“拉郎配式”國資重組并不成功,重組后的一些國企盡管規模大幅增加,但競爭力并沒有相應提升,很難做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重組是行業的主旋律,但應由市場力量而不是行政命令來主導。”該人士說。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國雄認為,重組應以資本組合為核心,以轉換機制為主要內容,不能在同一所有制中機械相加。在他看來,機械相加不僅難以解決已經存在的傳統問題,同時可能產生新的問題。 (本報記者程明霞對此文亦有貢獻)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