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當新課程改革遭遇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09:43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陳善哲 王娜

  范誼相信,他的建議將點燃人性的火把,驅逐殘留在中國教育體制內應試教育的魅影,照亮中國教育的未來。

  這位來自浙江寧波的全國人大代表,以一份長達8000字的《關于廢除高考,創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議》,把毀譽參半的高考制度再次推向審判臺,“我們已經到了必須考慮廢除高考的時候,必須從現在開始研究和開發一種能夠取代高考的新的高校招生體制”。

  民眾對這個話題的空前投入和激烈爭辯,再次證明了一個事實——高考,已經成為中國教育體制所有利益的最終歸結點。

  高考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于中國從21世紀之交發軔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障礙和阻力。

  爭議中前行

  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八次。

  1999年,國務院轉批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爭取經過10年左右的實驗,在全國推行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2001年,教育部頒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高凌飆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的力量日益顯現,全世界幾乎所有主要的國家都面臨課程改革的問題,以應對未來趨勢的挑戰,中國的課程改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啟動的。

  “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們基礎教育培養的學生中,高分低能的問題越發嚴重,長此以往,將嚴重損害中國的長期競爭力。”高凌飆認為,傳統的選拔式的基礎教育屬于精英教育,必然要向大眾教育轉化。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提出了一整套推進大眾主義教育的改革方略,包括強化品德教育,關注人文素養,重視媒體教育。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鐘啟泉認為,新課程帶來的變化是中國課程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根據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熊少嚴介紹,2001年新一輪課程改革啟動,當年發布小學、初中各學科的標準,選擇了若干試驗地區逐步推開。截至2005年,小學初中全面推廣新教材的使用。而高中則在2004年挑選了廣東、山東、海南、寧夏作為試驗區。

  始料未及的是,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推廣的過程中,全國教育界圍繞新課程改革的指導理念以及具體措施,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學術大辯論。

  論戰一方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鐘啟泉,也是此次課程改革教育界公認的理論領軍人物,堅持認為我國基礎教育的唯一出路是從精英主義向大眾主義轉型。論戰另一方的代表人物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策三,他認為應該改革,但是新課改存在方向性錯誤。有人將這兩種聲音歸納為“后現代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之爭。

  新課改的利與弊

  高凌飆認為,新課改數年來已經取得不少進展。“以前是單純的填鴨式教育,而現在的英語、數學以及語文課本都比以前活潑很多,更接近時代和孩子的生活。”高凌飆說,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正在慢慢轉變,綜合實踐以及研究型的學習方法正深入人心。

  根據高凌飆的觀察,這些變化在小學階段體現得尤其明顯,“我們對課程改革的期待不能太功利性,它將慢慢改變的是一代人”。

  一個教育界公認的事實是,新課程改革在高中階段遇到的阻力最大,反映的問題也最為突出。廣東是四個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試驗區之一,2007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將是新課程教育下第一批走上考場的學生。

  廣州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陳發軍說,其中一個問題是課程模塊過多以及部分模塊設置內容過多,文理科總共所需學習的模塊達86個,其中必修模塊為41個,語文、數學、外語選修模塊11個。對于理科生,物理、化學、生物選修模塊為15個,文科學生政治、歷史、地理選修模塊為19個。

  “由于廣東省高考方案出臺較遲,許多選修模塊不能確定是否納入高考范圍,因此開足、開全成為學校與教師的必然選擇。”陳發軍說。

  根據有關學者在高中的調研,老師們反饋的信息是,“新課程改革后,高中學生負擔之重,是多年來沒有出現過的,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目前保守估計,在廣州,星期六上課的學校超過一半,每天課時由以往的7節被調整為8節。

  對高考“既恨又愛”

  對于教學一線反饋的信息,高凌飆認為,新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其他配套改革來不及跟進的情況下,課程改革的孤軍深入必然會受到客觀環境的掣肘。

  “最主要的配套改革是評價機制的變革,但是我們還跟不上去。”高凌飆所謂的評價機制,主要是指中考和高考。這些考試不但決定學生的升學,也決定教師的績效評價。

  熊少嚴說,高考作為一種選拔制度,為了體現其公平性,必然要減少考試的不確定性。比如作文的修改,兩個老師可能會打出不同的分數。在此情況下,盡量引入剛性試題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這導致了高考的應試性與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軟性評價指標的沖突。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高中校長以及老師對新課程改革態度曖昧。高凌飆指出,在一些學校,考試涵蓋的課程就開課,高考不考的課程就敷衍了事,或者列入了課程表,但是不開設課程。

  而對于長期浸淫教學一線的老師來說,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顯然更為得心應手,對新課程所要求的技能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心里難免有抵觸。

  根據福建省所做的一份調查,有85%以上的教師深感“不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重任”;75%的教師“不喜歡新課程”,認為新教材知識結構凌亂,缺乏系統性;另有56%以上的教師認為新課程實施的成功率很小,傳統教育才是當今中國教育的最佳方式。

  熊少嚴分析說,這反映了新課程教材設置過于倉促,課程改革也需要從師范學院改變對教師的培育方式著手。

  但是,前述學者都認為,在當下的中國,除了高考,缺乏一種保障公平的選拔和錄取方式。如果將選拔權交給大學和高中,難以避免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這是人們對高考“既恨又愛”的原因。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