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上海推行雙向轉診:重構城市醫療金字塔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 09:13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陳沫 對上海市民來說,從今年4月1日起,他們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積極性又將提高。 現在一部分大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開始推行“雙向轉診”,即首診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若中心無條件診治,可轉診去二、三級醫院,享受相應優惠,而二、三級醫院也可將常見病、慢性病的病人轉至社區醫院。 “此舉旨在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二、三級醫院的聯動,建立合理的金字塔形的醫療體系。”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所長蔡仁華表示。 雙向轉診只是上海推行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項改革中的一條。從2005年8月開始,上海在長寧、松江兩區啟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革的試點,至今改革已推廣到全市19個區縣,包括“雙向轉診”、“收支兩條線”、“六位一體”等多項措施。 華陽試點 上海華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最早的改革試點之一。改革后,服務中心組建了四個“全科團隊”,每個團隊由2~3名全科醫生、2名全科護士、2名公共衛生醫師組成,四個團隊固定駐扎在社區東西南北的四個服務點上。 “全科團隊能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比如健康知識咨詢、慢性病的自我管理,以及量體溫、打吊針、掛鹽水等。”華陽中心的負責人說。 這四個團隊每天的任務還包括走訪轄區內的居民,為傳染病病人、孕婦等提供指導和服務。社區內70歲以上的老人、視力障礙的殘疾人,以及患惡性腫瘤的癌癥病人,也能得到社區醫生的上門探視。 這些都是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功能“六位一體”中的內容,所謂六位一體,是指醫療、預防、康復、保健、計劃生育、健康教育六種功能,全部集中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且這“六位”中,只有醫療一項是收費的。 “改革前,我們中心的收入主要靠醫療服務,現在我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華陽衛生服務中心的負責人說。 華陽中心現有130名醫護人員,改革前,這些人都坐在中心內等待病人上門。現在,只有大約一半的醫生留在中心提供醫療服務,另外一半人隨著全科團隊下到社區,而且他們的收入高于留在中心的醫護人員。 財政投入優化醫生素質 上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革,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巨大的人力財力投入。 以華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一幢門診樓、一幢住院樓、四個社區服務點、130名醫護人員,維持這個龐大的系統運轉,所需經費不是個小數目。 試點啟動后,華陽社區所在的長寧區由地方財政出錢,將社區居民每年的公共衛生經費(俗稱“人頭費”)由原先的25元/人提高到50元/每人。華陽社區有居民7萬多人,每年的人頭費在350萬左右。此外,長寧區每年支付給華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保費約2500萬。這樣算來,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年的經費在3000萬左右。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普遍存在人手不足,水平不夠的情況。上海現有1471名取得衛生部全科醫生執照的社區醫生中,只有100余人出自規范化培養。從2004年起,中心醫院、新華醫院等開展社區醫生的系統培訓;向全國積極招聘優秀的全科醫生;向本市二、三級醫院征招一批高素質的主治醫生。 今年,上海的目標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床醫生全部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中專及以下學歷醫師原則上撤離臨床一線,全科醫師占臨床醫師總數50%;到2010年,實現社區衛生服務臨床崗位全部由全科醫師任職。為此,上海要用5年時間培養出7000名全科醫生,到2010年,每2000-3000名上海市居民將配置1名全科醫師。 重建金字塔結構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系的建立和雙向轉診等制度的恢復,醫療資源的金字塔結構有望再度形成。 “三個等級醫院之間的定位差異性不強、提供的服務雷同,加上曾一度實施的轉診制度也不復存在,造成了整個醫療體制非良性循環,醫療資源配置極不經濟。”蔡仁華表示。 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決定》,對不同級別醫院的分工做了明確劃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指導、殘疾人康復等適宜的公共衛生服務”。大型醫院則集中力量從事危急重癥和疑難病癥的救治。 一般來說,整個醫療體制應當是金字塔形,而目前我國卻是倒金字塔形,頂端的三級醫院無法體現出應有的技術水平和價值。 雙向轉診制度很可能成為推動醫院體系重構的起點。“上海的措施將引導參保人員首先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改變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倒置的情況。下一步,如果能將過度集中在三級大醫院的醫療資源下放,那么整個醫療資源的金字塔結構將更加合理。”上海一位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