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回顧2006年兩會財經熱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 09:36 金時網·金融時報
FN記者 王曉欣 “兩會”中的熱點話題始終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與時代共鳴。“兩會”中的財經熱點,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的腳步。在2007年“兩會”召開前夕,回顧2006年“兩會”財經熱點,可以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國經濟發展的脈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三農”問題一直是“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2006年“兩會”的熱點。 一年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得到了廣大農村、農民的熱烈反響和反應,各地都在積極地向前推進,全社會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在逐步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社會事業發展方面,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展。2006年糧食總產量超過了9800億斤,農民的收入達到了3587元,和前年相比增加了332元,增長幅度扣除物價指數之后達到了7.4%。 2006年終結了2600多年來農民種地交“皇糧國稅”的歷史。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廢止了《農業稅條例》,9億農民依法不再繳納農業稅。農村稅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賦、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還取消了各種不合理收費,農民得到很大實惠。繼續實施種糧“直補”。2006年補貼資金的規模達到142億元,比上年增加10億元。中央財政安排培訓資金1億元,在全國10000個村開展培訓工作。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通過訂單培訓、定向就業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率。 但值得關注的是,有一些地方的干部對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理解上有偏差,沒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上,有一些地方過多地去關注村莊的建設、房子的建設等等。如果經濟不發展,農民收入沒有增加,就簡單地把新農村建設看做是新村莊、新房子的建設,不僅可能使新農村建設脫離中央指出的正確軌道,而且還可能給農民增加新的負擔,甚至給鄉村帶來新的債務。此類問題,有待在今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以解決。 “十一五”規劃扎實推進 新的起點,啟航!“十一五”規劃綱要以2815票的高贊成票通過時,萬人大禮堂里響起熱烈的掌聲!笆晃濉币巹,不僅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勾畫出宏偉藍圖,也承載著13億中國人民對2010年無盡的期待和暢想。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國GDP突破20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實現利潤增長3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7%,增速加快0.8個百分點;全年進出口總額17607億美元,同比增長23.8%。 不可否認,當前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包括農業基礎仍然脆弱,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投資消費關系不合理,國際收支不平衡和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仍比較突出;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任務仍十分艱巨。 宏觀調控更有針對性 近年來,宏觀調控成為“兩會”熱點話題。調控年年有,如何改善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方法,成為2006年“兩會”熱點話題之一。 2006年我國經濟出現了一些過熱苗頭,突出表現為“三過”,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叭^”困擾著好的開局,潛藏著可能導致經濟大起大落和威脅社會穩定的隱患,影響著“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必須采取有效對策加以解決。針對“三過”,調控之拳組合出擊,國家從土地、金融、市場準入、外資外貿以及擴大消費等方面統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土地方面,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通知,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在金融方面,人民銀行兩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三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定向票據、加大公開市場對沖操作力度,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銀監會加強窗口指導,引導商業銀行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并及時對部分銀行向包括城建在內的建設項目大量發放“打捆貸款”的行為進行整頓規范。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水泥、電解鋁、鋼鐵等11個行業的結構調整指導意見,調整了這些行業市場準入門檻。依法關閉了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的污染重、能耗高的小鋼廠、小水泥、小煤礦等落后生產能力。在完善外資外貿政策方面,對出口退稅率進行了結構性調整,降低和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雖然較快,但增幅已回落。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4%,回落2個百分點。 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關于金融的話題始終是“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金融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穩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著力加快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大力發展金融市場,是2006年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頭戲”。 2006年,以中國銀行先后在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發行上市、中國工商銀行在內地和香港實現“A+H”股同步上市為標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工作再次取得歷史性突破。2006年10月份在A股市場登陸的中國工商銀行,戴著全球最大IPO項目的“光環”,與中國銀行攜手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現代版的“資本神話”。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初步得到化解,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支農服務能力有所增強,“花錢買機制”的政策效果開始顯現。 股改后的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面貌煥然一新,一是初步建立了相對規范的公司治理架構,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不斷增強。二是財務狀況明顯好轉。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等指標顯著改進,財務可持續能力明顯增強。三是公開發行上市成功,市場約束機制顯著增強。四是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穩步提高。 股權分置改革增強了證券市場活力 股權分置作為中國證券市場設計之初的權宜之舉,為中國證券市場留下了制度性缺陷,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導致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缺乏一個具有共同利益趨向的制度平臺。剛剛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成為2006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 一年多的時間里,國家積極穩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出臺多項配套政策,正確引導改制公司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和實施以送股為主,包括派現、權證、資產重組、縮股等多種形式的股改對價支付方案,基本實現了公司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的雙贏,使股權分置改革取得了成功,中國又一次迎來了活力綻放的資本市場,股市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發展周期。 落實科學發展觀給百姓生活帶來新變化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在2006年“兩會”無疑是“上鏡率”最高的兩個詞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給百姓生活帶來積極變化。 西安市在城市管理中積極探索政府與市民的溝通機制,拓寬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渠道,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形成了政府與市民的良性互動關系。如今,道路、自來水、熱力、天然氣等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市政設施建設,西安市民有了關鍵性的發言權。許多地方出臺的一些重大舉措,還注意聽取群眾和專家意見,黑龍江省政府發布“重大決策規則”,深圳市通過“市政府重大決策公示暫行辦法”,都反映出了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正在逐步健全。 在老百姓生活方面,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截至2006年9月底,全國已有1433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占全國縣(市、區)總數的50.1%。2006年1至9月,全國有1.4億農民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受益,共得到醫療費用補償95.8億元。從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在西部地區全面實施,受益學生達到4880萬人。 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成為共識 部分城市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和房價上漲過快成為2006年“兩會”代表、委員熱議話題之一。 面對房價的瘋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新一輪的調控政策。2006年5月17日,國務院提出了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六條指導性措施(“國六條”),隨后《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關于落實新建住房結構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見》、《關于建立國家土地督察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整頓規范房地產交易秩序的通知》、《關于住房轉讓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相繼出臺。同時,央行兩次加息,要求商業銀行提高大戶型按揭貸款首付比例、加強房地產信貸風險管理等金融措施集中出臺。2006年的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由“國六條”開始,各種細化的調控措施陸續出臺,從土地、稅收、外資準入、信貸、住房結構和房地產市場交易秩序等方面全方位對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全面調控。本輪房地產宏觀調控不僅重視經濟、金融等市場調控手段的組合使用,更以行政問責的手段來確保宏觀調控措施的執行力。 國企改革步伐加快 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2006年,國有企業生產經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實現了“十一五”規劃良好開局。 2006年,推進了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集中,進一步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去年16家國有獨資公司開始建立和完善董事會試點,8家中央企業完成新一輪兼并重組。積極探索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國家分享企業利潤,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開始進行試點。壟斷行業和公用事業改革邁出新步伐。電力行業基本實現廠網分開,郵政體制改革全面啟動,郵政政企分開和監管機構組建工作基本完成。鐵路、民航、水務、市政公用設施等領域改革繼續推進。 稅收制度改革與時俱進 稅收增長是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直接體現,稅收制度改革必須與時俱進是2006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 2006年,積極深化稅收改革的主要舉措有,落實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改革消費稅制度,提高企業所得稅工資支出稅前扣除限額,推進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改革工作,繼續在東北地區部分行業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落實稅收調控措施和優惠政策,調整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政策,調整和完善出口退稅政策,調高了黃金等礦產品和部分省區煤炭資源稅稅額標準,積極實施促進科技進步、就業再就業等稅收政策等。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