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羽絨服銷售遭遇暖冬之“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 09:52 國際商報
■聲音“沒有想到,冬天這么暖和,讓我們受到如此大的損失!” “暖冬對羽絨服的銷售影響很大,去年這個時候我們的羽絨服很少打折,即使打折也只有八九折,可現在打到了5折,買的人也不多。” “我每月的生產成本近5萬元,只能通過低價盡快銷售完庫存,保守估計,我已經虧了169萬元,都是暖冬惹的禍。” 今年春節前的天氣暖和得讓人不敢相信,北京2月5日最高氣溫達到16度,創167年來同期最高;2月6日,杭州最高氣溫超過24度,浙江省有的地區更是達到了26度;而在此之前的“三九”、“四九”,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讓人們恍如是春天。 持續的暖冬,讓眾多本想在春節前“火一把”的羽絨服銷售遭遇“滑鐵盧”,不僅如此,連部分羽絨原料供應廠家也被迫停了產。業內人士指出,面對市場的風云變幻,暖冬應該給羽絨服行業帶來更多思考。商家應學會“追著天氣做生意”,而非僅僅是“靠天吃飯”。 內銷外銷均受挫 冬天的溫暖如春讓不少市民如釋重負,但是,對于一些生產、經營羽絨服的企業來說,這和煦的陽光真比寒流還刺骨。“沒有想到,冬天這么暖和,讓我們受到如此大的損失!”在北京百榮世貿商城批發某知名品牌羽絨服的浙江商人王建軍說。 雖然各羽絨服廠商都諱言銷量,但從各商家不斷推出的降價活動看,市場行情不妙。記者注意到,在北京不少商場,春裝的提早上市,讓羽絨服成為打折的主力軍。盡管折扣越打越厲害,但消費者購買的欲望并不強烈。新世界商場的一位品牌羽絨服售貨員小王告訴記者,往年春節前,正是羽絨服銷售的小高潮,但今年春裝顯然搶了羽絨服的風頭。“暖冬對羽絨服的銷售影響很大,去年這個時候我們的羽絨服很少打折,即使打折也只有八九折,可現在打到了5折,買的人也不多。” 記者電話采訪了江蘇常熟一羽絨服廠老板應先生,據他透露,去年該公司產品庫存量只有10多萬件。由于今年對天氣判斷失誤,倉庫內的產品堆積如山,庫存量達50多萬件。“看著都發愁。” 不僅如此,外貿企業也受到暖冬影響。一家大型外貿企業的老板蔡先生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暖冬是全球性的,在影響國內市場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國際市場,而且,外貿企業的訂單都比較大,動轍幾萬件,光他這里就擠壓了近10萬件羽絨服了! 羽絨服滯銷,原料廠的日子也不好過。日前有調查稱,由于暖冬,在西部最大的羽絨制造基地銅梁,20多家羽絨廠已有過半提前歇業。 “再不停產我就虧慘了,干脆早點回老家過年。”銅梁川島羽絨廠呂老板透露,去年同期,質量較好的羽絨能賣到20萬元/噸,而今年每噸只賣到了16萬元。“我每月的生產成本近5萬元,只能通過低價盡快銷售完庫存,保守估計,我已經虧了169萬元,都是暖冬惹的禍。” 暖冬帶來幾多思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廠商對當季的羽絨服銷售前景很悲觀,他們認為,人們寧可等待下一季的新款上市,也不會在一個“一件夾克就能過冬”的天氣里購買羽絨服。不過有些商家則認為,鑒于近日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降溫,今年的羽絨服銷量仍會讓人有“遐想的空間”。 羽絨服作為季節性十足的服裝品類,在市場銷售中似乎有著“靠天吃飯”的不確定性。 有專家分析指出,所謂暖冬是指冬季中較冷的天氣相對減少,而并不意味著冬天不再冷。羽絨服具有輕柔、保暖、廉價、純天然、易洗滌等特點,仍然有著廣闊的消費空間。廠家要想在這個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最主要的是以質取勝,不斷進行產品創新。羽絨服不僅應具備保暖功能,在款式設計上也應體現更多時尚化的元素。記者注意到,與傳統的深色厚重羽絨服相比,一些主打“輕薄牌”、“色彩牌”、“羊毛內膽牌”的羽絨服整體銷量還是不錯的。 面對市場的風云變幻,暖冬也許應給我們的羽絨服企業帶來深刻的思考:假如下一年還是暖冬,該怎樣應對?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市場冷并不完全是壞事,至少可以讓企業家們的頭腦也變得更冷靜一些,思考更多一些。 隨著氣象科技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氣候并非不可預見。據悉,早在幾年前,就有氣象專家預見到今年會是一個暖冬,然而遺憾的是,這并沒有引起大部分企業的注意。一位企業的營銷負責人感慨道,如果企業或行業組織能夠建立起一套預警機制,提醒企業注意氣候變化可能會給行業或市場帶來的影響,企業就可以在產品結構方面及早作一些調整,比如減少厚重產品的生產量,增加輕薄羽絨服的產量,這樣就能適當延長羽絨服的銷售季節,盡可能地減少損失。據悉,因為對暖冬毫無準備,今年整個羽絨服行業的銷售周期至少縮短了一個月左右。 編后語 氣象經濟浮出水面 由于體會到了暖冬為自己帶來的無奈,不少商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有可能他們愿意花一些錢,以了解專業的氣象信息。對此,業內人士介紹說,氣象經濟已經不再是個新詞了,它已經廣泛滲透到航運業、交通運輸業、能源、建筑行業等多個領域。 “商家應學會追著天氣做生意!”吉林大學經濟學專家趙教授表示。像價格、原料、消費態勢、政策等信息一樣,氣象也是投資領域必備的一種信息,不用說與氣候相關的行業,對普通商家來講,掌握氣候變化,也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特別是對于那些時令性的商品。 趙教授講,雖然不少商家在表面上已經開始重視氣候因素,但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對于天氣信息的價值仍沒有充分認識。實際上,在發達國家和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商業企業經常通過付費的方式獲取天氣信息,并以此及時制定、調整生產和營銷計劃。而它為企業帶來的效益比率平均可達1:40,部分行業甚至能達到1:100。所以說,對于傳統“靠天吃飯”的羽絨服行業而言,商家要想在商潮中立足,應該在細致了解商品價格、貨源組織、消費心態的同時,具備利用氣候的觀念。(亦思) 業內人士提出,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預警機制,學會“追著天氣做生意” 本報記者 張莉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