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報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4:09 《經濟》雜志

  本刊獨家披露——

  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報告

  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企業技術創新課題組

  按熊彼特的定義,企業創新不是發明,而是企業提供以技術、知識為基礎的新商品或“新組合”,是新的商業成功。商業創新過程復雜、影響因素眾多,需要覆蓋價值鏈的能力和各種知識(科學、技術、制造、市場),又要能識別和掌握關鍵能力和知識,受企業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因素影響。

  中國已明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目前現狀到底如何?能否真正擔綱創新的主角?針對這一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形成了專項研究報告,《經濟》獨家對該報告進行摘要發表。

  現狀與差距

  中國企業創新及創新能力已有較大提升,但與世界先進企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中國企業產品開發供給能力水平已有較大幅度提升,但有競爭力、較高利潤的產品仍然較少。輕紡日用品品牌、材料能力尚弱;規模全球領先的IT電子產業,在中國市場高端終端產品以國外品牌為主,重要器件主要靠進口;設備領域,高端產品主要靠外國公司供應或提供技術;冶金、化工材料,產業規模很大,高端產品主要靠進口。

  專利數量已大幅度上升,但專利水平不夠高。中國專利申請總量,1985年為1.44萬件,到2005年增長約30倍,達42.6萬件;企業申請專利比重,1985-1994年為43%,而1995-2005年則升至82%。但1985-2005年,在中國申請的專利中,中國企業申請的雖占82%,但發明專利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場地位重要的發明專利更少。

  企業創新投入有較大幅度提升,但與國外企業差距仍然很大。中國的研發費1995年全國只有349億元,2005年上升到2367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0%,占DGP比重同期從0.6%上升到1.3%(表1),其中企業占比已達60%。企業研發費占銷售收入比重大中企業為1.5%左右(2004年),水平較低,研發費絕對規模水平更低,中國一些產業代表企業研發費規模一般都只有外國同業主要公司1/10到1/5的水平,甚至更低。

  企業創新的組織能力提升,但仍然不能適應企業開發的需求。很多大中企業都成立了專門的R&D機構,2004年全國23267家大中企業39%都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企業創新網絡正在形成;企業創新主要以模仿創新、改良創新和集成創新為主;部分企業已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但總體地看企業研發管理及內外創新網絡整合的能力,覆蓋企業產品、工藝、市場營銷和服務整個創新價值鏈的組織管理水平,仍然比較落后。

  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產業差異。觀察表明中國不同產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與國外主要企業的差異是不同的。一些產業的代表企業,已有較強實力,實力弱的產業是企業起步晚的產業,如液晶企業和外資企業為主的產業;有較強技術開發能力的企業綜合能力較強或中等以上,但有技術能力和綜合實力不對稱的情況,如液晶企業通過收購及持續開發已有一定技術能力,但因起步晚、規模小等,企業綜合實力不強,可能會影響繼續提升技術能力。

  中國企業研發投入情況

                 1995年 2005年

  研發費(億元)349     2367

  R&D/GDP(%)0.6      1.3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企業實力和技術能力差異與產業技術特點有關,在技術較成熟或相對較易獲得技術的產業,中國企業能較快成長,發展初期起步資金門檻相對較低的通訊設備產業因技術變化大獲得成功發展機會,而起步晚但起步資金規模要求大的液晶企業雖已有一定技術但成長風險仍很大;市場因素影響直接、重要,市場成長快、規模大的產業,企業成長快,但亦有例外,如汽車產業以合資企業為主,盡管產業成長快,但本土企業成長空間相對較小。

  市場門檻情況亦很重要,通訊設備系統性強、主要是大客戶,進入技術門檻高,因此中國先進企業一旦進入,后起企業就較難進入,市場經數年競爭就逐步涇渭分明,先進企業能有較高利潤繼續成長,發電設備產業情況和通訊設備產業類似,進入市場門檻亦較高,有利領先企業長期有較高份額、獲得較高利潤。

  機制與環境

  一、中國多數企業已初步形成市場導向的創新機制,但經營者的認識因企業制度和基礎條件不同存在差異。

  經營者是企業經營決策者。國有企業的經營者過去是“干部”,以后隨著國有企業逐漸成為市場主體,才開始變為真正的企業經營者。私人企業經營者多數是持有股份的創業者或創業者團隊,創業之初就是真正的經營者。

  國有企業受傳統體制影響,至今仍存在授權不足和動力不夠并存的問題。私人企業發展動力強,但發展時間短、受限較多、缺資源、基礎弱,盡管發展快,實力很強的大企業近幾年才逐漸增多。經營者在私人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中自主決策作用較大,在國有獨資和控股企業中的作用,往往受制于持股機構的開明程度。

  大致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國的商品市場已經基本形成,國有企業市場導向的發展機制,或者說經營者市場導向決策機制就已基本形成,而私人企業成立之初就是市場導向的。這是體制改革的結果,因為本質上企業不是市場導向就是計劃導向,盡管實際上也存在各種中間或過渡形態。

  形成市場機制是形成市場導向創新機制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當國有企業包袱很重,或私人企業實力很小,創新成功預期較低時,市場機制確立并不必然促使企業創新。至少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企業市場導向的創新機制開始逐漸重要。這是因為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市場化進程較快,各類企業都形成市場導向的利益機制;隨著“短缺”問題逐步解決,企業開始重視創新。

  企業的創新動力主要源于創新的利益機制和對創新成功的預期,創新利益機制因中國企業改革推進、基本產權制度逐步完善和企業內部創新組織制度逐漸形成而強化,成功預期主要源于對創新機會的發現判斷和實現能力,部分企業或因基礎較好,或因“邊干邊學”已形成制造和設計能力,開始具有創新的決策和資源整合能力。

  調查表明,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許多企業已初步具備市場導向的創新機制,開始建立自己的創新體系。最近的一項調查說明,中國企業目前主要基于市場因素進行創新。

  中國企業創新動機(%)

  需求  市場壓力  戰略儲備  法規要求  計劃安排  其他

  82.3  76.7      74.8      30.1      20.8     17.3

  資料來源:根據國務院國資委負責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和管理研究》課題組2006年1-4月對2605家企業的調查。

  二、 市場成長機會激勵和競爭激勵是影響中國大多數企業的成長和創新最重要的環境因素。

  中國企業實力和創新能力較快成長的重要因素是市場高速或較高速成長的激勵。到90年代后期,中國市場的基本特點是迅速擴大、競爭日益激烈,同時有一定的保護。市場的快速成長給了中國企業成長機會激勵和競爭發展激勵,同時市場的一定保護又使企業有“邊干邊學”機會。

  1990年代初期以后,根據產業的不同,企業日益重視創新。成長機會激勵的環境在中國加入WTO后,在一些領域已發生明顯變化,外資企業能更方便地進入中國,中國不少產業已從“保護下的競爭”轉為“更加開放下的競爭”。環境變化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強化國內競爭激勵、激勵企業創新,但亦可能限制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空間、降低成長激勵。在產業設立成本高,中國企業能支持企業生存發展、能有一定競爭力的制造和應用開發能力尚未真正形成的某些產業和環節,如航空航天及新能源、IT器件、汽車業某些領域,由于存在規模經濟、技術和市場的復雜性及不確定等因素,研發、制造、經營投入大、風險亦大,是否有足夠的成長激勵將成為影響企業創新的關鍵。

  三、企業獲取資源的環境條件不斷改善,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企業發展需要技術、人、資金等資源。資金資源是企業獲取技術和人的手段。中國企業資金的籌措條件雖逐漸有所改進,但由于風險資本、產業資本、市場尚不健全,各類資本市場及其與政策融資的結合方式仍不夠健全,中國的資金、資本體系還不能適應企業在發展和創新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是不利于實力相對弱小的中國企業創新的主要阻礙因素之一。其他環境條件亦在改進之中,同時存在一些問題。

  四、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制度因素對中國企業發展和創新影響重大。

  它同時從企業制度、市場、資源等不同方面影響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創新。發展、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對企業轉變發展機制及重視創新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對企業、私人財產保護不夠,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等問題,及國有企業考核忽視創新激勵等問題,不利于中國企業創新發展。技術標準不高或執行不力,及市場秩序不規范往往“獎劣罰優”,亦是限制中國優秀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些國外專家對中國摩托車產業的研究指出,除企業基礎弱原因外,知識產權保護弱、技術法規執行不嚴是中國摩托車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較慢的重要原因。資本市場不健全、銀行系統缺乏支持創新的動力和能力都直接影響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創新。

  不同產業的具體政策對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影響。80-90年代以來發電設備的“技術和市場捆綁”、汽車零部件專項貸款、彩管一條龍項目、半導體和軟件業的專項支持等政策都推動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形成。但一些政策限制競爭、重項目不重企業能力等,卻不利于激勵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創新。

  五、企業內部環境不斷改進,仍有較大差距。

  企業內部環境要素包括物質(生產系統)、知識(各種知識產權、經驗)、人力資源、制度(治理結構、管理規則)、財力(資本金、融資能力)等。20多年改革中國企業內部資源能力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企業內部環境改善或資源積累過程是“邊學邊干”的循環提升過程。企業諸資源中,物質資源可以買,知識資源部分可以買,制度資源很難買,財力資源要靠股東投資、內部積累,部分可以來自于社會。總體地看,目前中國企業內部資源的弱項主要在非物質資源,特別是較難外購的組織能力資源。組織能力需要以知識、制度資源為基礎,還需要優秀的企業經營者領導運作。如組織能力及其提升是微軟、華為等國內外先進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以至錢德勒說微軟成功的關鍵是“把個人的才能變成組織的才能”。

  組織能力提升是“干”中“學”的過程。在發展和創新的投資門檻都相對要求高的產業,即所謂資本積累和創新同樣重要的產業,資金不足是影響創新成功的重要問題。中國不同產業代表企業的資源和能力與國際代表企業差距仍然不小。這種情況對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創新戰略能否成功有很大影響。

  漸變的創新戰略

  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各產業主要企業的基本發展戰略是先上規模、上質量,拉寬產品線,搶占和擴大市場,相應創新戰略以模仿創新為主,即模仿新產品,并根據市場和資源情況進行改良創新、集成創新;產品創新是重點,工藝創新主要聚焦于效率和質量的提升;研發以開發為主,應用研究很少,基礎研究極少或者說沒有;用多種方式獲得技術,包括引進設備、購買、合作開發、內部研發等。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創新能力逐漸形成、提升,開始建設知識產權體系,但總體水平還較低。企業采取這樣的發展和創新戰略,在多數產業,與當時的內外環境是相適應的。但通訊設備和發電設備企業在較早階段就很重視技術創新,前者重要原因是因為技術變化快、市場供給不足,企業通過創新抓住市場機會、發揮比較優勢,成功采取了滾動發展的戰略。后者也是緊抓市場機會的結果,但主要企業有一定基礎,國家“技術市場捆綁”政策對企業提升基本技術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90年代后期,特別是近年中國產業較有實力的企業創新戰略開始變化:產品創新由一般的模仿創新為主變為創新成分更大、水平更高的集成創新、改良創新,在局部領域有較重大創新;企業投入研發和創新的資源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應用研究的投入開始增加;企業創新網絡開始由國內擴展到國際,開始用收購方式獲得創新資源;領先企業初步搭建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和管理體系,日益重視參加標準的開發;企業創新管理、組織水平有較大提升;大企業開始實行總部和事業部分層的研發管理體系,但在技術密度大的產業總部技術機構開發超前技術的能力有所提升;出現閃聯那樣的以企業為主體的開發共性技術的聯合體。

  90年代后期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本質上是企業組織能力的提升。企業組織能力是企業資源的運作能力。組織能力是多種專業能力學習和整合,覆蓋戰略、管理協調、業務操作三個層次。專業職能能力,特別是非核心能力可以分包出去,但要能進行有效的分包管理(要有聯結能力)。中國企業諸能力中,制造能力已較強,但技術、開發、市場(特別是品牌)能力及諸能力的整合能力都還不足。

  創新政策的演化

  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可以上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實際上已明確企業是商品經濟的主體,政策重點是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開始出臺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及成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政策。當時的政策,總體上看,直接鼓勵企業技術開發、技術創新的內容較少,主要面向國有企業及集體企業。

  在發展和改革開始之初,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供給嚴重不足、企業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重點是解決制造能力不足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出臺的政策,政策和內容有其歷史必然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機電、電子、汽車等產業還有些專項政策和安排,如重大機電裝備攻關、電視彩管一條龍、引進技術和外資發展汽車等支持中國企業發展和提高技術能力。中國相當部分的企業(如寶鋼、中石化、海爾、海信、東方電氣、上汽等)都曾受惠于當時各種政策的支持。

  從國家層面看,中國政府以鼓勵技術開發為重點的創新鼓勵政策在90年代中期左右及以后開始陸續出臺。1996年發布的《“九五“全國技術創新綱要》提出以企業為主體創新的方針政策,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科委分別著手實施技術創新工程,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實行稅費鼓勵政策。1999年全國技術創新大會發布了《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的決定》,明確了加強技術創新、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政策目標。2005年底國務院發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將“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五項原則之一,提出要促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

  2006年國家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從五方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其中之一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綱要還明確了產業技術發展和攻關的規劃和重點,明確了激勵性更強的稅費等鼓勵政策。2006年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重申了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方針,提出了產業結構升級規劃,6月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鼓勵中國裝備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許多政策。

  中國企業界對國家明確要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對國家以后將重視發揮企業在科技攻關中的作用及有關規劃,對國家出臺的鼓勵企業創新的方針政策,特別是和產業升級結合的包括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裝備產業發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

  但企業界及學術界對目前的政策還是有些疑問。企業界反映的突出問題有:目前的國家規劃主要是科技規劃,技術產業化的目標和有關安排仍不夠清楚;產業結構調整規劃本質上是項目規劃,和國家產業發展戰略關系不太清楚;如果沒有明確的產業發展政策規劃,國家支持創新的政策、規劃是否能有效向企業傾斜可能會存在問題;國家政策資源分配體制存在諸如政府管理部門偏重項目但疏于產業、部門協調不夠、政策體系不夠配套等問題。

  學界疑問主要集中在兩方面,產業技術開發主體到底能否落實到企業;如何將市場機制與國家重點支持相結合,國家政策資源有限,同時存在“政策失靈”等問題。諸多看法,根本的問題是兩個:一是如何按產業化原則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國家創新戰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資源的效率。其中涉及政策體系、政策重點及政策執行機制等方面。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