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黃華華轉型論:經濟強省的升級路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 23:11 21世紀經濟報道
黃磊 一場區域發展的競逐中,有人想著如何爭先,就有人想著如何保持領先。 2月2日,廣東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在廣州召開。在此前一天開幕的省政協會議上,經濟生活領域中的“民生”問題成為關注焦點。與之互補,人大會議把經濟發展關鍵詞定位在結構“轉型”之上。 在2006年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全國領先的前提下,廣東面對的是如何讓更廣泛的人以更廣泛的方式分享經濟發展的成就;同時,如何尋求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遷和轉型之道亦成為粵保持既有優勢的關鍵所在。 省長黃華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廣東必須加快轉變增長方式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持續推進自主創新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黃華華亦坦承,目前廣東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經濟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壓力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這些也自然地成為了廣東未來發展改革與經濟轉型工作的切入點。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0% 在2006年底由廣東省社科院發布的《廣東區域綜合競爭力評估與分析報告》中顯示,廣東綜合發展水平的占先并沒有掩蓋其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 “判斷一個地區有沒有增長后勁,就是看你經濟發展還能不能再提速。”該課題組執行組長、廣東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丁力認為,廣東經濟長期受惠于區位優勢下的外源型、低附加值、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而這一模式所能供給的增長后勁正在逐漸減弱。 黃華華表示,廣東以經濟轉型發掘增長后勁的努力已得到成效并在持續推進,2006年廣東省已初步實現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長、高效益的發展趨勢。 轉型首先發生在經濟結構的組成上。政府工作報告估算,科技進步對于廣東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目前已經達到50%。 早在去年年初的全國科技大會期間,廣東省高層就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簽訂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共同設立自然科學“聯合基金”的框架協議》。 該協議約定由國家基金委出資1500萬元、廣東省出資3500萬元,聯合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基金)”。該合作的目的在于吸引、培養和集聚全國一流的科技人才,重點解決廣東省經濟、社會、科技未來發展要面臨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 而在2006年,《廣東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廣東省促進自主創新若干政策》等文件的制定與實施,亦成為粵自身加速產業創新的政策平臺的構建。 在此次人大會議的產業調整規劃則明確了“以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藝技術落后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方式”。 經濟增長的組成上,“轉型”之意亦提綱挈領。 作為全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領頭羊,廣東去年完成進出口總額5000多億,而其中一般貿易增長50%,占全省出口比重的1/4以上,加工貿易的增值率達到51.3%。“我們的出口結構已經得到優化。”黃華華如此判斷。 對于另一經濟增長點——“投資”,報告表達的是,“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投資,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以增強投資增長后勁”的立場。 “我們經濟發展長期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域內發展的失衡。”丁力曾如此判斷廣東省內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珠三角中心城市和粵西北周邊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在逐步擴大,“中心城市要創新,周邊城市要創業”。 此次人大會議,亦把調整廣東域內發展戰略,協調并平衡區域發展作為了重要內容。在此一內容下,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成為了政府鼓勵和扶持的重點。 運用財稅、金融手段節能降耗 廣東的轉型謀略并不單一的指向經濟指標。 2006年,廣東在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上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我們已經并將繼續保持在全國節能工作中的領頭羊地位。”副省長佟星曾在去年底的節能工作會議上流露廣東的信心。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5年廣東省萬元GDP能耗為0.79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1.08噸標準煤,這兩項指標均處于全國前列。 成績之下,是廣東面對更大的轉型壓力。 從《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上看,廣東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指標為13%以上,而國家把這指標提高到16%,即必須由2005年的0.79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0.66噸標準煤/萬元。 黃華華透露了應對之道,“廣東將積極推動和開展規劃、立法工作,運用價格、財稅、金融等手段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 市場轉型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政策與制度空間。 目前,廣東省政府第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進入收官階段,珠三角地級以上市和省直部門行政審批監察系統亦組建完成,“廣東的部門預算改革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2007年,廣東還將著力于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壟斷行業和資源環境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等工作上的改革。有參會代表評價,此舉意味著行政權力從市場領域的進一步退出以及政府服務性角色的重新歸位。 “此次兩會是在新的會址,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這是一個好的暗喻——廣東發展也將面臨一個新的環境與契機。”上述人大代表如此表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