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專家稱糧油漲價緣于農產品價格扁平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 21:04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欒璐報道 近兩個月來,全國各地的糧油價格持續上漲。由糧油價格上漲引發的多個行業成本和收益的加速變化正快速傳導到整個產業鏈。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要的融資平臺,銀行業的信貸資產安全是否會受到影響呢?面對漲價,銀行對相關企業的信貸支持是退是進?近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專訪了規模需求理論創始人、北京大學當代企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流通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王吉緋先生。 王吉緋認為,糧油漲價,出口企業雖然有出口信用險等防范性措施,但是這些措施都面臨苛刻的標準壁壘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支持和鼓勵那些立足于內需市場的企業,信貸扶持那些規模大、資產優的企業和有大量的穩定的客戶資源的涉農企業。 《中國產經新聞》:糧油漲價誰受益? 王吉緋:糧油漲價農民是增收了,可是低保人員生活負擔加重了。就是說糧油漲價有一好一壞,好的是農民增收,壞的是低保人員負擔重,而且這個壞僅是微觀的壞,我們還沒有說宏觀的,由于糧油漲價導致的連鎖反應,通貨膨脹壓力等等。控制糧油漲價,政府已經把儲備糧拋出了,控制糧油漲價確實減輕了人們生活負擔,也使得經濟更加平順,但是它的缺點是農民的高成本沒有了出口。 《中國產經新聞》:糧油漲價為什么? 王吉緋:一個相對長期的原因,糧油的上游產品漲價。我們并不是減產所以漲價,我們在增產。增產為什么還漲價呢?是因為生產成本加大了,是成本漲價型,這個成本在短期之內,比如化肥、種子、電力、油的價格,不會降下來。 《中國產經新聞》:糧油漲價核心問題是什么? 王吉緋:核心問題是我們國家的農產品價格體系扁平、評價標準扁平。 《中國產經新聞》:理論上怎樣定義您講的價格扁平化?請舉例說明。 王吉緋:什么叫好的農產品?比如說我們去菜市場買菜,基本上是看蘋果個兒多大,西紅柿皮多紅,黃瓜多嫩等等,無非如此,靠外觀和口感來評價農產品的好與壞。后來我們甚至走極端了,買黑木耳不能買黑的,黑的木耳里面可能加了色素。買白木耳不能買純白的,那可能是用硫黃漂白的。一律得買灰的,你買黑木耳得買灰木耳,買白木耳也得買灰木耳,因為那才可能是比較天然的。但是這樣一來,也許有些見利忘義之徒又開始用別的東西來染木耳了,故意把它染成灰的。 我們只能靠我們的感觀來判斷農產品的好壞,不是靠安全、健康、環保這樣的方式來評價,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判斷它的好壞,所以我們的農產品價格是扁平的。這家的西紅柿和那家的西紅柿質量差別不大,價格差別也不大,也就是每公斤2.5元和每公斤2.3元的區別。甚至我們的全國報價,也只有區域差別,沒有大的價格差別。當然我們也有一等品之類的概念,但是分等級的標準是什么呢?還是按個頭大小、外觀色澤、口感好壞來分辨的。我們沒有一個內在的檢驗體系和標準。沒有標準造成的惡果就是優質不優價。想買優質農產品的人買不到,而那些對價格敏感的、想買普通農產品的人,要和想買優質的人一樣承受扁平的價格。 《中國產經新聞》:如何改善目前這種優質不優價、價格結構扁平化的現狀? 王吉緋:建議,對于農產品,對于糧油問題,要引進標準,模擬出口。 如果我們現在改變農產品價格體系的話,首先要把結構做一個調整。要讓同一種農產品有不同的生產方式,有的完全不加化肥,有的加適量的化肥,有的加很多的化肥,有的不打殺蟲劑,有的打一些殺蟲劑,就是一種檢驗標準下的不同的生產方式。 農民增收不在生產環節,重在流通環節。如果我們價格體系扁平的話,我們糧食產量再高,農民還是不會增收,因為那個時候價格就低了嘛。怎么辦呢?我們要把流通環節管起來。不是說不管生產環節了,而是用流通環節和標準體系來對我們農產品進行分類。然后低殘留的、安全的農產品高價,未達到高的商業標準,但是達到了國家標準的農產品低價。 國家標準應該是最低標準,而不是最高標準。在農產品的國家強制標準之上應該有商業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還可以有其他很多種標準。 《中國產經新聞》:你提到的模擬出口是什么樣的模式? 王吉緋:模擬出口模式最早的叫法叫“模擬海關”。模擬出口重在檢驗環節。由于檢驗等于模擬的海關,所以生產的人要按照模擬出口來生產。 農產品出口一般是“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在農產品出口過程中,外貿公司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幫助農民把海外市場的需求搜集回來,再以訂單方式將需求信息反饋過來,具體指導農民的生產。我們現在也需要類似外貿公司一樣的搜集內需的公司,把需求搜集完成并分類清楚,再把“規模內需”像“規模外需”那樣配置給農民。 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安全的需求,肯定是大有市場的。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找出二三十萬個家庭,寧愿出貴三倍甚至更高的價錢來購買自己家吃的安全的蔬菜、肉、米、油,我相信是會找到的。 《中國產經新聞》:糧油漲價,對涉農企業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債務負擔是否加重? 王吉緋:前面提過,糧油漲價是成本驅動的。從現有的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情況來看,涉農企業的收益相對比較高,尤其是流通環節,而農民收入的增長相對緩慢,比如說市場上漲了0.5元,農民可能只分配到0.1元,我們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讓廣大農民得到實惠。 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糧油漲價提供了一個機會,一個獲得優質優價的機會,一個搜集規模需求的機會。龍頭企業往往是出口大戶,如果還躺在出口訂單上睡覺,可能會很危險,應該盡快轉向內需市場。同時注意不能降低標準,不能再去生產低質的農產品。而把成船的出口訂單轉換對應國內千家萬戶的規模內需,流通類企業進一步加強渠道建設和規模需求的搜集。 《中國產經新聞》:糧油漲價,對銀行業的影響如何?銀行對涉農企業的信貸支持是進還是退? 王吉緋:糧油漲價只是一個表面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從小農生產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對上游生產資料的依賴成分越來越多。換句話說,對上游工業品的需求越高,現代農產品科技含量越高。由于不再是靠天吃飯,農業投入在加大,對信貸需求也在加大。 如果糧油價格是相對溫和持續的上漲,對銀行的風險控制是有幫助的,漲價后農產品成本可以更快地收回來還貸款。如果價格忽高忽低,就會出現豐收不增收的現象,同時加劇銀行信貸風險。 鄉村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是最近銀監會鼓勵各類資本進入支持的重點之一,但是要特別指出的是,還應該對信貸投向進行合理的引導。原來的信貸投向是出口配套比較多,農戶主體比較少,即使有也是大戶。因為銀行貸款集中度問題,傳統的原則是越分散越好,越分散風險越小。現在則應該把重點放在需求鏈條上,加大對確有需求訂單的企業支持。 涉農企業的信貸是集中還是分散,不是最主要的依據和判定標準,關鍵要看相應貸款企業掌握規模需求訂單的能力和可持續性,資金量和企業規模都在其次。以往十幾二十年的經驗,哪個企業有國外訂單哪個企業就可靠,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雖然有出口信用險等防范性措施,但是這些措施都面臨苛刻的標準壁壘的威脅。10船出口訂單返回1船還可以解決,如果返回8船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支持和鼓勵那些立足于內需市場的企業,信貸扶持那些有優質大規模渠道的企業和有大量的穩定的客戶資源的涉農企業。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