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第二次現代化十強國家誕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 15:33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月28日電 (李斌 楊文婷) 日前在此間公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在對有關數據進行分析后提出,2004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排名世界前10名的國家是:瑞典、美國、丹麥、芬蘭、日本、瑞士、澳大利亞、德國、比利時和英國。 2004年,在參加評價的131個國家中,瑞典等24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中國等97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現代化,緬甸、坦桑尼亞、中非、埃塞俄比亞、乍得、塞拉利昂等10個國家仍然處于傳統農業社會,沒有進入現代化行列,有些少數民族仍然生活在原始社會。 “2004年的世界是一個非常不平衡的世界。世界現代化的國際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何傳啟說。 2004年,瑞典等20個國家屬于發達國家,意大利等25個國家屬于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等40個國家屬于初等發達國家,印度等46個國家屬于欠發達國家。 從1960年至2004年,有20個國家在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地位”發生了變化。日本、芬蘭、意大利、愛爾蘭、韓國、約旦、沙特阿拉伯、博茨瓦納和中國等9個國家地位上升,其中日本、芬蘭、意大利、愛爾蘭從“中等發達國家”變成了“發達國家”,韓國從“初等發達國家”變成了“發達國家”,中國從“欠發達國家”變成了“初等發達國家”。俄羅斯、羅馬尼亞、南非、委內瑞拉、牙買加、蒙古、剛果共和國、斯里蘭卡、緬甸、津巴布韋和贊比亞等11個國家地位下降。 報告指出,世界現代化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世界五大洲的平均現代化水平是不同的。相對而言,歐洲和北美洲水平比較高,南美洲和亞洲相當,非洲比較落后。 第二次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其特點是知識化、分散化、網絡化、全球化、創新化、個性化、生態化、信息化等。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