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高明華:增加公眾福利才是真正與國際接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07:59 每日經濟新聞
真正意義上的“與國際接軌”必須能夠增加公眾福利,盡管這不是“與國際接軌”的全部內容,但卻是“與國際接軌”的最重要的標準。如此看來,除了因加入WTO,中國原來不符合WTO規則要求的法律制度需要進行修改或補充,從而與WTO規則接軌,很多所謂的“與國際接軌”極少是真正意義上的“與國際接軌”,在冠冕堂皇的“與國際接軌”的背后,實際上是維護或者試圖增加某個或某些集團的利益。
“與國際接軌”更多的是法律制度意義上的,而不是利益集團行為意義上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項法律制度的出臺,是以社會收益大于社會成本為前提的,否則,這樣的法律制度是不可能得到自動實施的。社會收益大于社會成本的余額就是社會福利,社會福利包括兩部分:一是生產者剩余(對企業來說就是利潤),二是消費者剩余(即公眾福利)。在社會福利不變的情況下,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政府作為提供法律制度的主體,它所出臺的法律制度必須能夠保證公眾福利的不斷增長,防止某個或某些利益集團以減少公眾福利來換取自己利益的增長。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一些所謂“與國際接軌”。可以說,很多“與國際接軌”的做法與增加公眾福利這一標準,完全背道而馳。試舉以下幾例:
房價。中國百姓的收入是歐美的幾十分之一,而房價卻要趕超發達國家。
油價。在美國加滿一箱汽油需要30美元,而中國加滿一箱汽油則需300元人民幣,折成人民幣,美國的油價比我們還低。況且我們還有雜七雜八的過路費、過橋費等各種費用。
教育收費。美國私立教育很發達,但其財政中的教育經費支出在各項支出中仍高居第三位,而中國的教育經費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卻和非洲窮國烏干達不相上下,于是搞“產業化”,讓百姓自掏腰包接受教育。大學學費20年上漲了25倍,它的快速增長已經超出許多家庭的承受能力。
反過來看,很多應該與國際接軌的做法,我們卻沒有做,或者不情愿做。這里也舉幾個例子:
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據一份政協提案披露,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的行政管理費增長87倍。行政管理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從1978年的4.71%上升到了2003年的19.03%,遠遠高于日本的2.38%、英國的4.19%、韓國的5.06%、法國的6.5%、加拿大的7.1%、美國的9.9%.社會保障和醫療支出不足。2001年,美國用于社會保障和各種醫療保障上的政府開支達49%,約占其GDP的8%;而中國在2004年用于撫恤、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補助的政府開支僅為7.4%,用于醫療衛生、文教和科研事業上的政府開支為18.1%,這些項目全部加在一起才占政府總開支的25.5%,約占GDP的5.3%。
勞動者工資過低。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勞動者的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普遍都在54%-65%之間。而中國勞動者的工資只占GDP的12%,加上農民收入不到GDP的10%,老百姓工資總額不到GDP的22%。印度人均GDP只有中國的一半,巴西人均GDP是中國的1.2倍左右,但是印度和巴西每個制造業工人每小時的全部報酬分別是中國的2.5和1.5倍。
高明華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