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2000-2006七年十大趨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 10:31 新周刊
中央電視臺、《新周刊》聯合出品 自2000年的“經濟半小時之夜”始,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走到了第7個年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每年總會迸發出新亮點。被國內媒體喻為“中國經濟領域的‘奧斯卡’”,中國經濟人物頒獎晚會儼然已成為一個值得公眾期待的年度傳媒事件。透過中國經濟人物們,我們看到了時代的大趨勢。這也正是7年盤點的意義所在。 中國經濟人物的社會聲望及公眾毀譽,均與國家改革進程的跌宕起伏緊密相連。中國經濟人物,包括企業家、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及平民代言者,對他們的評選與評價已成為經濟運程與國計民生的晴雨表,甚至風向標。因而每年一度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往往成為各類媒體盤點中最奪人眼球的焦點。 改革開放29年來,改革者人群經歷了角色的分化、轉型、回歸與整合的辯證過程。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因牢牢地緊貼這一歷史進程而建立高端影響力。每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出爐都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新面孔。正如央視廣告經濟信息中心主任郭振璽所言:“年度經濟人物評選不僅僅是中央電視臺的品牌,也是整個社會的品牌。” 以下列出這7年的十大趨勢,雖以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為參照,卻試圖涵蓋整個中國經濟領域。 趨勢一 新面孔不斷刷新崛起中國的新形象,令世界敬畏從2000年到2006年的經濟人物榜,歲歲年年人不同,不同身份和領域的經濟人物從各個側面為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和標的。 回望這7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人們看到的是改革布道者們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中外觀察者從他們身上品讀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態。從改革開放后第一代企業家、經濟界元老到新生代知識經濟精英、經濟外援,中國的形象被不斷刷新。 正如國務院體改辦綜合規劃與試點司范恒山在提名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時所說的,“他和他的同事們不僅把一個集體企業變成國際知名大企業,而且使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有了真正優良的企業形象,并且,他們還在以不凡的努力豐富著這種形象。” 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更是一舉刷新了中國鄉鎮企業的舊有形象。美國《時代》周刊在專訪他時稱“他是中國農民的希望”。魯冠球又被《華爾街》雜志評為“國家式的英雄人物”。而張慶偉掌門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神五”推上天,更是奠定了中國作為第三大航空強國的國際地位,令全球華人揚眉吐氣。 近年來中國經濟人物們在海外屢屢獲獎。如聯想集團新舵手楊元慶,1999年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亞洲之星”。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全球的全線PC業務,這個蛇吞象的故事讓西方震驚。海航董事長陳峰獲“2005年亞洲最佳商業領袖獎”,這也是中國企業家首次獲此殊榮。 中國經濟人物開始呈現全球面孔。只收1元年薪的香港人梁定邦,對中國股市走向良性循環起到了關鍵作用。世界級銀行家、美國前財政部副部長法蘭克·紐曼,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半年光景,把深圳發展銀行帶出泥潭。非洲華人酋長胡介國作為尼日利亞代表團的一員坐在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會場上暢談“和諧非洲”。中國的新形象還將被經濟人物們不斷刷新下去。 趨勢二 財富不再是第一位的,影響力和推動力才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 回饋社會是中國經濟人物必須履行的公共義務,而回饋的方式不一定是財富,也可以是創富理念、管理經驗或經世致用的理論。 財富固然具有影響力,但影響力不僅僅只有財富。回望這7年的經濟人物,每年都有并非富豪卻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精英,如:2004年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3年“三農”問題研究專家溫鐵軍、向總理直言討薪的重慶普通農婦熊德明;2002年揭露“藍田神話”的劉姝威、鼓吹信用經濟的北大教授張維迎。他們用智慧和舉措為公眾創造寬松的經營環境,用行動倡導誠信和公平。他們不是富豪,卻創造了整個社會的財富;沒有大量的慈善捐款,卻以自身的影響力,帶動了社會走向和諧與進步。 2005年度中國經濟人物評選適時加入了一個新的標準“推動力”。央視主創許文廣舉例說明,中海油并購優尼科,“它并沒有最后并購成功,但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個正面的推動作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指出:“是不是你掙的每一分錢都代表社會產生的價值,如果沒有應該羞愧,如果是你就心安理得。” 2003年度中國經濟人物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則補充說:“他首先看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不能少,其次要看能不能帶領更多人參與國際化,帶領更多的事到全球。” 財富的榜樣作用固然重要,而對民眾創富的影響力和推動力更為重要。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趙曉總結道:“經濟人物代表正在變化的中國,代表未來中國發展的方向,這些被評選出來的人將會影響到很多人的行為追求。” 趨勢三 知識經濟引領時代蝶變,自主創新成為時代主流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7年評選標準唯創新恒常不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自主創新成為國策,這點在經濟人物評選中越來越有體現。 中國企業家們的創新理念正在形成體系。創新應涵蓋多個層面:如以柳傳志為代表的安排好傳代制度的戰略創新;以任正非《華為基本法》為代表的理念創新;以周厚健的海信集團自主研發出彩電“中國芯”為代表的技術創新,等等。 沒有知識經濟的到來,沒有知識經濟所帶來的全新觀念,我們的企業仍將停留在低層次的來料加工、三來一補、簡單重復的勞動中,任由掌握核心技術和品牌的國外競爭對手賺取高額利潤。沒有自主創新,我們永遠處于市場經濟鏈條的底層,無法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2005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說得好:“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自主創新,獲得全社會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國芯將會響亮世界。”“星光中國芯”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得到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親自頒獎。在2005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成功上市時,管理團隊用中文寫下了“星光中國芯”的名字。鄧中翰表示:“獲獎后更覺任重道遠,責任很重。感覺獎不是頒給了個人,是頒給了所有在核心技術領域堅持自主創新的人們。” 自主知識產權是國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一國策除知識經濟領域外,眼下已在各個經濟領域展開,如華晨汽車董事長兼總裁祁玉民,帶領駿捷汽車在歐洲市場贏得了尊嚴。打造貨真價實的經濟強國,中國需要一千個、一萬個鄧中翰和祁玉民。 趨勢四 從注重城市經濟和前沿領域,到兼顧“三農”問題 有媒體將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喻為“中國經濟領域的‘奧斯卡’”,其實這并不全面,評選也推崇草根英雄。 第一個草根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就是重慶市龍泉村的熊德明。這個“沒想到我的一句話會引起社會關注”的普通農婦因敢于對溫家寶總理說真心話而成為9億農民的英雄。“忙的都是家務活”的她是獲獎者當中最“窮”、學歷最低的一個,卻是在發布會現場獲得掌聲最熱烈的嘉賓。 熊德明遇到的問題是全村人、某種程度上也是全國農民工都遇到的問題。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沒及時獲得回報,所以只有斗膽說出實情。 “三農”問題每每成為政經議題。曾經的“首富”、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說得好:“和諧社會就是讓大家過上好日子”,這個“大家”當然應包括9億農民。劉的企業能夠賺錢發展,是跟廣大農村和農民密不可分的。這位資產過10億、至今仍喜吃回鍋肉、麻婆豆腐和螞蟻上樹的經濟人物候選人,在2006年兩會期間發出倡導:民營企業家要積極參加新農村建設。他的集團將率先垂范,開始新農村試驗:計劃5年內分階段幫助全國100個村子脫貧致富,首期計劃幫助30個村子。作為光彩扶貧事業的創始人,劉永好已經在農村累計投入了10億元。“一個企業幫一個村,就可以把全國農村都覆蓋。”這是劉永好的新夢想,也是中國農村的新希望。 劉永好的另一個倡議或許更能代表有志于建設新農村的企業家們:不應再搞什么富豪榜,而應多多發布責任榜和公益榜。 趨勢五 不僅對好企業家有期待,對好官員、好學者更有期待 民生經濟學家茅于軾這樣評價經濟人物吳敬璉:“有良心的高水平的經濟學家。”“有良心”也是民眾對經濟人物最重要的評判標準。民眾不只期待有良心的經濟學家,更期待“好官”,因為他能告訴官員們“公眾最欣賞的官員是什么樣的”。 “不要說審計風暴,我不希望老刮審計風暴。”這是鐵面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當選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時的心里話。李金華的“好官”形象成為那一年經濟人物的最大亮點,他的“好官價值觀”是:必須剛直不阿忠于職守,必須以公眾看得見的方式保護公眾利益,必須對得起公眾賦予他的權力——借助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社會和輿論旗幟鮮明地進行了一次官德教育。 “您最想對全國的審計干部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李金華面對這樣普通的提問卻意外地哽咽落淚。他的回答是:“我對不起他們。” “不要拍我,請報道8萬審計干部。” 媒體們惋惜“好官”當選經濟人物的機會太少了,除李金華外,還應讓像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直言醫療體制之弊而聞名的衛生部部長高強等官員當選。 在利益多元博弈格局下,改革代言人角色越來越難做。同樣,經濟學家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也越來越難扮演。經濟學家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智囊,同時要始終保持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還要在股市、房價、醫改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改革措施上為民分憂、為民代言、替民請命。在2000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中,當時年屆70歲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排在“人氣排行榜”首位。有評論稱,吳的當選使中國經濟界“把良心留下了”。 我們也許不需要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我們需要敢講真話、講實話的經濟學家。 趨勢六 推崇陽光財富,白手起家者成為創富時代的新榜樣 企業家群體從明星化生存回歸本位。他們不再熱衷于百富榜的招搖過市,而更在乎所掙的每一分錢是否可以攤在陽光下。 2006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在新浪網投票區共有68萬人次參加,其中對“張茵是否應該當選中國經濟人物”的提問,有七成人投下贊成票。一個不靠高科技、不靠房地產、不靠Web2.0概念,坐擁270億的新首富,卻跟我們平常并不關注的廢紙行業聯系在一起。說明除知識經濟外傳統行業也能發現藍海。 懷揣3萬元到香港創業,張茵靠廢紙回收、制造再生紙創造了今天的財富神話。另一名候選人無錫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跟張茵相似,靠白手起家大力打造太陽能產業,走的也是循環經濟的路子。他們二人在能源緊張、資源頻頻報警的背景下為中國實業界提供了發現藍海的新例證,巧用全球資源轉型契機;同時,他們也為不靠背景、不事炒作腳踏實地的中國創富故事豐富了現實版本。 陽光財富更易于形成均等、公平、共享、有序的和諧社會。只有陽光下的財富才會贏得社會的尊敬,才會避免“仇富”,推動社會前進。如果舉辦陽光財富企業榜,那將超越中國眼下各式各樣的富豪榜、財富榜,它不只計算財富數量,還在告訴社會,什么樣的財富值得社會尊重。正如比爾·蓋茨所說:“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努力地去追求財富。只要你制造的財富是正大光明的,你會得到所有人的尊敬與贊揚”。 趨勢七 IT經濟人物意氣風發,引發新一輪創業浪潮,盈利模式越來越重要 聯想“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靠的是管理制勝。阿里巴巴在電子商務領域劈波斬浪靠的是模式制勝。誰能帶來中國企業經營的新模式?眼下我們更需要沈南鵬這樣的風險投資人。 雖然網易創始人丁磊稱“互聯網和傳統經濟沒有什么兩樣”,但是IT企業的發展路徑還是與傳統企業截然不同。 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馬云率領阿里巴巴在電子商務領域劈波斬浪,匯聚了全球220個國家和地區的550萬商人會員,每天向全球提供640萬條商業供求信息,年交易額突破100億美元。憑著“兔子一樣的速度和烏龜一樣的耐力”,馬云敲開了電子商務的財富山門,“阿里巴巴在2003年每天收入100萬,2004年每天利潤100萬。”馬云笑稱,“現在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 阿里巴巴的成功模式令馬云成為IT英雄以至民族英雄。另一個模式制勝的例子當屬李彥宏。2005年8月5日,美國的時代廣場大屏幕上徹夜閃耀著字幕——“歡迎百度”,李彥宏走上講臺,敲響了納斯達克的閉市鐘,全場掌聲雷動。百度復制的美國谷歌模式外加自主創新,一度創下了納市中國概念的最高股價。 2004年度中國新銳獎的獲得者馬化騰用他的創業神話生動地詮釋了模式制勝的意義。他開創的在線溝通模式令他的網站注冊用戶數量突破一億;他創造的龐大的虛擬家園,讓海角天涯變成咫尺之間;他的QQ小企鵝幾乎成為虛擬人際溝通的代名詞。QQ模式的盛行與勝利令海外的同行都自嘆弗如。 投資渠道的狹窄成為中國經濟第一軟肋。一邊是銀行里幾十萬億的存款在天上飛,另一邊是無數初創項目企業在地上爬,苦苦尋找進一步成功的商業模式和救命資金。 誰能提供救命資金誰就是天使。中國目前更需要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人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這樣的經濟人物,他所帶來的風險投資模式,一旦成勢,會產生多少個丁磊、3萬元創業成功的張茵? 趨勢八 從影響力、前瞻性、獨創性,評選標準最終回歸到責任,經濟人物責任越來越重大 創新成就未來。但沒有推動力的創新只能曇花一現;而缺乏責任感的發展只會導向另一種極端。因而創新、推動力、影響力和責任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完整衡量什么樣的人才是中國最需要的經濟人物。 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的調查“認為一名合格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不可缺少以下哪一個因素”,回答“社會責任”的47.00% ,“創新精神”的26.19% ,“影響力”的17.79% ,“創富能力”的9.03% 。 2006年新浪網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對當前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滿意嗎”,其中“不太滿意”的36.98%,“非常不滿意”的35.95%,“一般”的21.46%,“比較滿意”的4.67%,“非常滿意”的僅為0.93%。而“哪類企業表現的更好一些?”,依次為國有、外資和民營,但彼此差別并非十分顯著。 社會責任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們的成人禮。本屆央視對年度人物的“責任”指標作了如下解釋:保障股東權益,關懷員工利益,與自然和諧相處,節約資源能源,服務社會回饋社會。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CSR)是指:企業在追求利潤過程中,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或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公眾利益至上、國家利益至上,這是企業家社會責任的第一要義。這也是跳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貧富卻急劇拉大、環境生態顯著惡化怪圈的重要前提。社會責任既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企業本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后也必將獲得有益的回報。不難設想,人們因為推崇張瑞敏、柳傳志,所以會更加喜愛海爾、聯想的企業品牌和產品。而這種宣傳效果是花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的。 趨勢九 經濟人物從經濟領域的管理者、發言人,轉向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整合者 經濟人物站在經濟領域的制高點,也站在社會場域的制高點,他們的話語權會對社會其他人群產生巨大影響力,因而對形成主流價值觀責無旁貸。 在本屆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的啟動儀式現場,上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鄧中翰、潘 剛、王健林分別發表了自己對企業家責任獨到的看法:“作為一個企業家,要為自己員工、自己的團隊、自己的投資者,甚至于為自己的產品,以及它的用戶,乃至整個社會的文明的發展,負起更廣泛的責任。”“一個有責任的企業家應該是持續的,不間斷的,甚至把責任作為一個長期實施的戰略堅持下去。”“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影響的企業,中國的企業還應該傳承中華文明。” 任何單個企業或個人的財富如果除以13億都是小財富。更何況放到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去度量呢。所以,企業公民意識及對社會價值觀的帶動和影響,比之其財富更重要。 30年前,張瑞敏在海爾職工面前的那一砸,為的是產品質量和職工的飯碗。20年前海爾兄弟全新品牌的推出為的是企業擴張的使命。去年海爾的海外并購為的是“走出去”的國家戰略。實際上企業和企業家還應有第四個層次的責任,就是創造和維護社會主流價值觀。 在中華民族全面復興這個更高層面上,中國的經濟人物必須承擔起本民族主流價值觀整合者的角色。這也是中國經濟下一步興旺發達越來越重要的充分條件。 趨勢十 經濟人物公益榜越來受推崇,慈善榜遠遠比財富榜更重要 如果有朝一日承擔社會慈善義務像打高爾夫那樣成為企業家及整個精英人群的時尚,企業家群體的成熟度和社會的和諧度必將有明顯提高。 2006年,有兩件事耐人尋味,兩位全球經濟界領袖級的企業家分別在東西方作出了舉世矚目的決定,5月,美國人沃倫·巴菲特把一生積聚財富的絕大部分資產,總共有370億美元通過交由蓋茨基金會運作的方式,奉獻給社會。8月,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李嘉誠表示,將為“李嘉誠基金會”捐出480億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 據統計,在中國工商行政部門注冊的1000萬家企業中,僅有10萬家為慈善事業捐過款物,99%的企業從未有過慈善捐助記錄。在關懷員工利益、與自然和諧相處、節約能源資源等方面,企業做得遠遠不夠,更何談為慈善捐款。頻頻見諸報端的煤礦傷亡事故、惡性污染事件,主角都是企業。 當然,大陸也并非沒有慈善事業的倡導者和力行者。“首善”余彭年,這位84歲的企業家,應當是中國大陸最慷慨的人。為了行善,他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財產,3年行善累計20億元。慈善理應成為中國企業的必備良知和衡量標準。 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的歷程基本上是個急行軍過程。我們用30年時間合并了西方人300年的歷程,并急于畢其功于一役。其中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分離甚至斷裂時有發生,各種紛爭、不理性舉動頻頻出現。如何整合社會全員一同發展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