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2006:中國商務重墨十三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10:00 國際商報

  2006年,我國的商務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和諧發展為主調,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工程”、“品牌萬里行”、“科技興貿”、“境外經貿合作區”、“萬商西進”等十三項重點工程為抓手,各項商務業務全面推進。內外貿、外資、對外投資等各項業務均取得了積極進展。

  2006年底,一部收視率頗高的專題片《大國崛起》讓“大國”的概念再度升溫。除了國土面積,謙虛的中國人一向不喜歡稱自己為“大國”。然而,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不僅早已是大國,而且還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超級大國。

  毋庸置疑的是,當前,中國已進入和平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已經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未必是綜合實力意義上的“大國”,但卻已成為全球矚目的貿易大國。

  日本思想家中兆民說,大國與小國的根本區別在于氣質和胸襟。中國的“大國”之路不僅要眼光,要氣度,更要勇氣和責任感。

  5年來,中國這個WTO的新成員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觀念不斷更新,在參與國際事務時也表現出更自信、更寬容、更雍雅和更關懷的姿態。

  負責任的貿易大國

  2005年9月,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在有關中美關系的講話中提出,中國應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

  其實,這幾年,中國的溫和外交和謀求和平崛起的行為方式表現出的正是大國的氣質。《大國崛起》為中國人提供的并非救世良方,而是思考方式。這部專題片恰恰外溢出中國希望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通過積極思考探索新形勢下自身發展的戰略選擇的心態。中國正以她的“有容乃大”參與到全球經濟事務中,承擔著一個負責任大國的使命。

  “負責”,既要對外,也要對內。這正是我國商務工作的戰略取向。對外,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對內,我們強調和諧發展,力爭處理好內需和外需、投資和消費、進口和出口等關系,提倡“商務為民”。

  剛剛過去的2006年,是中國商務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頗有起色的一年。我們的商務工作者用“繁忙而又充實”來形容自己走過的365個日子。

  回首這一年,商務部以“十三項重點工程”為工作抓手和載體,由點及面,帶動了各項商務業務的全面發展;國內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等各項業務均有不同程度的進展。

  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曾多次表示,商務部黨組在2006年初部署“十三項重點工程”,就是為了把內需和外需的文章做好、做足,充分發揮出口和消費者兩個最終需求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內貿要發展現代流通,促進擴大消費;外貿要轉變增長方式,促進貿易平衡;外資要球化產業和區域引導,增強國內技術、產業和經濟的帶動作用;“走出去”既要快速發展,也要注重提高質量和防范風險……

  這十三項工程圍繞著“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兩條主線有條不紊地推進,使我們平穩渡過了“十一五”開局之年。

  “品牌萬里行”、“節能降耗”、“知識產權保護網”、“科技興貿”、“人才強商”、服務外貿千百十”,萬村千鄉”、“雙百工程”、“信福工程”、“減債脫困”、“萬商西進”、“東桑西移”以及“境外經貿合作區”工程,既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體現了“和諧發展”的理念。

  商務部的這些大手筆也平穩對接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07年我國經濟工作的具體要求: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

  改革路上堅持科學發展觀

  中國外貿總額一個撐桿跳,從2001年的5096億美元一跨越過了2006年的1.7萬億美元。國人為這道漂亮的上行線感慨不已。5年來,近..2萬億美元的外貿增量確實令人興奮。但如果看看下面的數字,并運用一下乘法,不知人們是否還笑得坦然?

  有研究機構測算:中國每創造1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消耗掉的煤、電等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或法國的7.7倍;一臺售價79美元的國產MP3,國外要拿走45美元的專利費,中國企業的純利潤只有1.5美元。

  于是就有了這樣的結果:2005年,中國貿易總額雖排全球第三,但按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在當年首次公布的110個國家“貿易和發展指數”排名,中國卻一下子被甩到了第51位。

  這個用來衡量對一個國家的外貿和人類發展起影響作用的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的指數,豪不留情地揭了中國外貿的傷疤。

  于是“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理念植入國人心中。“節能降耗”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共識。

  2006年,一直肩負著珠江三角制造業原材料主要供應地的廣東清遠市建立了再生資源示范基地(一期);河北石家莊市建成了1280個社區回收站和20個交易市場,初步形成了以社區回收為基礎,以市場交易和加工利用為平臺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

  社會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構建在2006年拉開了序幕,這正是商務部“節能降耗”工程中的一個亮點。地方人士拍手稱快,再生資源回收不僅能節約資源,更能維護治安、擴大就業。

  這只是開始,根據《商務部關于開展商務領域節能降耗工作的指導意見》,建設節能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發展節約型服務業、綠色外貿,引進節能環保型外資項目等工作將陸續展開。

  在當今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國人的消費理念也發生著深刻變化,特別是“80后”的一些年輕人開始成為了名牌“追星族”。開

寶馬、穿阿瑪尼、噴香奈爾、背LV……然而,一身頂級行頭配下來,卻找不出一件“中國品牌”貨。

  品牌代表著國際形象與綜合國力,已成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集體缺失,已成為中國由貿易大國步入貿易強國的最大制約因素。

  一場旨在全面推進我國自主品牌建設的商務新長征———“品牌萬里行”活動在2006年激情上演。歷時3個多月、幾萬公里的行程,品牌的意識、創新的精神播撒神州大地。中國經濟學泰斗厲以寧稱:其意義就在于創造品牌、創造競爭力、創造財富。

  創建品牌不容易,就更應懂得去保護別人的辛勞成果。一名上海男游客假冒的“

阿迪達斯”運動包在法國機場被“品牌監察員”攔截并當場沒收。游客一旦被抽查到攜帶假冒名牌產品出入歐洲境內,可能會面臨單件500歐元、10件以上30萬歐元的高額罰。該報道去年在國內引起了極大震動。

  為了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開辟一條便利的維權通道,2006年,商務部啟動了“知識產權保護網工程”,計劃在全國建立50個綜合性保護知識產權舉報投訴服務中心,并開通了“12312”知識產權維權熱線。7月27日,上海市12312熱線開通后接到的第一個舉報電話,便成功堵截假冒涉外知商標商品500余件。

  業內人士稱,如果“12312”能像“12315”一樣深入人心,那么“保護知識產權”也就成為了人們的一種自主意識。

  一年來,商務部這些工程初步彰顯了其魅力和效力,使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到了實處,加速了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除上述工程之外,“科技興貿”繼續以創新為基礎,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了社會創新能力;“人才強商”通過大規模培訓,使全國各級商務主管部門領導干部更準確把握我國商務工作的方向、目標、思路和重點;“服務外包千百十工程”則為創新提供動力,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崛起。

  新長征途中高奏和諧樂章

  現代漢語詞典里對“和諧”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卻暴露出許多配合不適當、不勻稱的因素,不和諧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長期以來,出口導向型的外貿政策取向,為我們攢足了家底。但有了錢,我們的日子依然不好過。

  與日俱增的貿易順差沉淀的巨額外匯儲備,激化著中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經貿爭端,

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日俱增,宏觀調控難度增加。

  這些就是外需和內需,進口和出口配合不適當的表現。在不和諧導致的出口越發艱難之時,人們開始思考:外貿這駕馬車的強勁拉動力還能保持多久?

  無論答案如何,拉動內需已然被提上重要日程。“和諧”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在此過程中最根本的乃擴大內需。

  對此,中央明確提出,擴大內需要從“三農”入手,首先激活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商務部為落實中央精神、做好內需這篇文章所做的努力。在其十三項工程中有四項與內貿掛鉤,凸顯了商務部提振內需的決心與力度,以及“服務三農”、“商務為民”的政策取向。

  解決賣難是擴大消費能力,解決買難是擴大消費需求。這一買一賣之間需要的是渠道,換言之就是順暢的流通。可是,當前我們面臨的棘手問題正是城鄉流通的斷線。

  為了搭建城鄉商品流通橋,商務部開展了“萬村千鄉工程”和“雙百工程”。前者推動了工業品下鄉,后者促進了農產品進城。目前,“萬村千鄉”工程全國已累計建設和改造農家店超過16萬家,帶動地方和企業投資117億,吸納富余勞動力65萬人,擴大農村消費近600億元,使1.4億農民受益。“雙百工程”目前共核準了建設和改造項目414個。兩項工程的開展搞活了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打通了城鄉流通渠道,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場環境。

  “柑桔爛在樹上、西瓜漚在地里”的“豐產不豐收”現象并不稀奇,其癥結就在于信息閉塞導致的流通阻塞。鼠標點一點,帶來大商機。“信福工程”則讓農民實實在在享受了“人在家中坐,貨從網上走”的便利,將農村小生產與國內大市場有效地對接起來。有人說,手指經濟攪熱了城鄉市場。

  “減債脫困”工程則為國有流通企業卸掉了長期背負的歷史債務包袱,為國內流通體系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一系列工程助推下,農民伯伯心里樂呵呵:2007年我們萬村千鄉的日子將更紅火。

  諧調了內外需,也要諧調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2006年,“東桑西移”工程使蠶桑基地新增桑園面積58萬畝,新增蠶繭產量70萬擔,實現銷售收入8.4億元,帶動15萬戶農民增收4.5億元,成為歷史上蠶農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在工程推動下,主要產品出口價格上漲20%以上。第一屆中部博覽會作為“萬商西進”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首戰告捷,吹響了“中部崛起”乃至開放型經濟和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號角。首個境外經貿合作區海爾-魯巴合作區的掛牌,則為中國企業更快更好“走出去”搭建了一個平臺和載體。

  2006年,中國以一個負責任貿易大國的雍姿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事務。全國商務人士在商務部十三項工程的助推下,精彩演繹了“十一五”開局元年。盡管我們取得了不凡的成績,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我國外經貿發展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全球經濟失衡、貿易摩擦持續增多、能源資源價格居高不下等都是明天等待我們的嚴峻挑戰。

  又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新年伊始,全國各級商務領導人再次聚首北京,共商“商”是。

  回首“十五”輝煌,我們歡呼;品味“十一五”開局,我們雀躍;站在1.7萬億美元的外貿階石上展望,我們充滿信心。

  縱然前路多坎坷,惟有奮進不停息。我們相信,只要堅持改革開放,只要堅持奮力拼搏,我國的商務工作在“十一五”的新長征路上,必將再創新的輝煌。

本報記者 裴玥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