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北京時速12公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01:58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北京報道 “北京越來越慢了,越來越多的車在路上‘爬’著,甚至是‘趴’著……”一位網友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 “首堵”北京 “北京市主干道平均車速比十年前降低約50%,市區183個主要路口中,嚴重阻塞的達到60%。”2006年12月3日,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全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會議上說。 根據零點調查公司在2006年年底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2003年之后,北京市區部分主要干道高峰期的車速已降至12公里/小時左右,有的道路機動車時速還不到7公里/小時。而1994年,三環以內主要路段的汽車平均時速為45公里/小時,1995年降至33公里/小時,1996年再降至20公里/小時。 公共汽車的運營速度也已經從1994年的16.7公里/小時下降到不足10公里/小時;每逢上下班的高峰期,近1/5的路口和路段車速不到5公里/小時;有85%的人一次公交出行時間為62分鐘。 根據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的統計數字,北京市嚴重堵車路、路段在1993年為27處,1994年為36處,1995年為55處,1999年猛增到99處,2003年經過專項治理,仍達87處。 此外,北京交通的應急能力太差,雨雪風沙霧都會加劇堵車程度,一旦遇到事故、施工、大型活動、突發事件等,北京交通就會變得更加脆弱。 大雨、大雪天氣,堵到凌晨兩三點才能到家,對于北京市民來說已經有了充足的經驗和心理準備;平時毫無理由堵得一動不動也不稀奇,甚至出現過司機下車席地打牌的場景 。 在2006年元旦期間,東三環京廣橋驚現“大坑”,導致斷路,“皮兒薄餡兒大”的CBD雖滿是精華,但經不起折騰,一時間全城皆兵,廣播、電視輪番報道,甚至給每個市民都發了短信,建議繞路行使,才算過了這一劫。 在2006年9月20日發布的《2006年中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中,北京在全國287個城市中僅排名第14位,比2005年下降10位,主要問題就是房價和交通“拖了后腿”。 報告指出,在交通通暢性滿意度較低的10個城市中,北京排在最后一名,而且比倒數第二名的蘇州低了11.9%。 北京“攤大餅”、建“睡城” 除了機動車數量日益增加,北京中心城功能過于聚集,也是許多專家公認的、造成北京擁堵的重要原因。 不管是不是北京市民,都可能聽說過北京的環路,從二環到六環,一圈圈地向外延伸,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北京二環內的老城區。人們常說首都北京是中國的心臟,那這6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是“心臟”的心臟了。 在北京的二環內有20多個中央部級機關,100多個局級機關以及北京市市屬的250多個單位,有西單、王府井等多個商業中心,有金融街、建國門等商務區,有眾多古跡和旅游景點,聚集著北京主要的文化場所,也居住著大量人口,行使的功能繁雜而重要。 據了解,北京這種單一中心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蘇聯專家以莫斯科規劃為藍本幫助確定的!耙耘f城為中心,向四周擴建”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了北京城市規劃的思路,這種方式也被北京市民戲稱為“攤大餅”。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市中心地區就已經開始出現嚴重的交通堵塞狀況。于是,在1993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中,北京提出要改變人口過于集中在市區的狀況,大力向新區和衛星城疏散人口。 在北京眾多規劃發展的新城區中,望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望京地區是被規劃為全亞洲最大的居住區,總用地規模為17.8平方公里,規劃總居住人口約33萬人,現有居住人口約20萬人。 每天早晨,十幾萬甚至數十萬的人從這些大社區出發,趕赴城里上班;每天傍晚,這些人又從城里回家睡覺。于是這些大社區與市中心的連接點,被人戲稱為名震京城的超級“堵點”。 其實,在望京的規劃中,有大量的市政、綠化用地和工廠用地,用于修建各項配套設施,完善社區的商業、娛樂、醫療、文化等各項功能。但由于不斷飆升的房價,這些用地大量被轉化為住宅用地,這就導致大部分居住人口還需要在區域外工作、學習,甚至是看病、購物和娛樂,因此帶來的交通壓力非常大。 與望京類似的大社區還有回龍觀和天通苑,它們的居住人口都在20萬左右。據了解,這些“新城”區無一不被人形容成為“睡城”、“臥城”。而其他北京新建的社區也都不同程度上存在這些問題。 如今,政府和相關部門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一些新建社區的配套和功能的完善也在大力度的推進,但要想真正的解決似乎并不容易。記者曾和一位居住在望京的朋友談及關于望京社區功能健全和完善配套設施的問題: “望京還有地兒建那些東西嗎?”朋友說,“我們家旁邊的煙囪都拆了,蓋了棟細細的樓,一萬多一平米呀!”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