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由經營物到經營人 東莞轉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 06:39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楊興云 東莞報道

  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雙轉型,正在讓東莞重新找到感覺。

  狗年最后一天,2006年12月31日,在“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東莞成為最大的贏家。東莞城市競爭力排名大幅飆升,連續超越沈陽、大連、青島、武漢、濟南、哈爾濱等老牌經濟重鎮,由2005年的第17位躍升至第11位。

  然而,事實上經過20多年年均20%以上的高速發展之后,東莞已經出現土地、能源、社會容量和環境容量4個方面均“難以為繼”的局面。

  統計顯示,2005年東莞經濟依舊高速增長,生產總值達到2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9.3%。經濟的增長仍然主要來自于投資拉動,2005年,東莞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再創歷史新高,達到597.24億元,比上年增長31.3%。

  東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授張惠玲認為,東莞現有的發展模式已達到“極限”。

  上個月,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在東莞舉行的“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高層戰略研討會”上說,東莞20多年的發展歷史說明,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主要源自“雙優勢效應”,即同時具備國內格局當中的先發優勢和世界格局當中的后發優勢。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東莞的“雙優勢效應”明顯減弱。

  由此,一場具有根本性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調整已在醞釀中。東莞市政府近期提出,東莞經濟社會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將是全力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

  東莞的經濟模式,要從過去的物業租賃型經濟轉向創業經營型經濟。具體來說,就是要鼓勵當地企業大力發展具有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的企業,推動產業的升級轉型。

  社會轉型的總體方向,則是推動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把工業文明提升為城市文明。

  東莞市委宣傳部部長江凌表示,“雙轉型”的核心是“人的轉型”。

  一份報告

  用劉志庚的話說,東莞當前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是國內許多地區在承接國際大企業和新興產業方面已經走在東莞前面,“東莞的先發優勢不再明顯”。另一方面,東莞的土地、勞動力、

能源等方面的供給出現瓶頸,“東莞的后發優勢今非昔比”。

  劉志庚表示,東莞目前存在諸多社會問題,其本質也在于經濟結構不協調。

  他說,東莞勞動密集型企業多,“人一多就容易亂”,社會治安容易出問題。

  東莞政府部門一份權威調查報告顯示,2004年,東莞生產的668個高新技術產品中,技術有49.9%來源于港澳臺和國外;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投入的研發經費只有5億元,僅占銷售收入的0.7%。

  在東莞全市15300多家外資企業中,在東莞設立研發機構的只有184家,所占的比例為1.2%。其中,投入50萬美元以下的有111家,占全部研發機構的60.3%。

  此外,全市研究人員在500人以上的研發機構只有1家,84.2%的研發機構研究人員在50人以下。

  在此情況下,東莞只能承接產品后期的開發和改良工作。

  而從人才結構上看,東莞與周邊的廣州、深圳比,差距很大。統計顯示,每10萬人口中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深圳有11754人,廣州有9383人,東莞只有5625人。

  深圳市本科以上學歷人才占人才總量的38.55%,而東莞只有18.49%。

  盡管東莞不斷加大引智工程力度,但對人才的吸引力跟周邊地區相比,仍處于不利地位。

  一些高學歷人才不愿意把家安在東莞,更愿意選擇廣州、深圳。有的應屆畢業生,甚至在廣州拿每月2000元的工資,也不愿意到東莞干月薪3000元的工作。

  上述調查報告指出,“研發人員即使來東莞工作,也是抱著打工的心態,過客心態嚴重,安不下心來。”

  原因在于東莞高等教育和基礎研究水平明顯滯后,社會學習研究氛圍不夠積極,市民對人才的尊重不夠,城市形象停留在地級市,城鎮味道濃,社會治安差,管理不夠規范,城市底蘊不夠深厚,城市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各項人才政策與其他城市相比,仍缺乏個性,吸引力度不夠。

  事實上,2006年5月,東莞曾組織高規格、大規模的考察團,考察珠三角5個城市和長三角3個城市。很多參與考察的政府部門負責人均表示,看到了差距,受到了震撼。

  劉志庚表示,與考察的8個城市相比,東莞至少感受到了7個方面的壓力。

  首要的壓力就是實力強弱的壓力。劉志庚總結說,廣州、深圳可以說是既大又強,佛山是比較大且強,惠州是大而且強,中山是小而強,東莞是似大不大、似強不強、后勁不足。而與上海、杭州、蘇州相比,東莞的差距就更加明顯。

  其他6個方面的壓力是,項目大的壓力、創新多的壓力、平臺大的壓力、產業優的壓力、機制新的壓力、環境好的壓力。

  雙轉型核心在“人”

  事實上,對于東莞,經濟轉型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早在數年前,當時的領導就已經意識到單一加工貿易型經濟所蘊含的風險。

  2002年,東莞掀起一波轟轟烈烈的經濟轉型熱潮,隨后,作為“科技東莞”象征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宣告誕生。

  然而,截至2005年底,東莞加工貿易的比重仍然占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的九成以上。

  原東莞市委書記、現廣東省副省長佟星曾向本報做過這樣一個表述,東莞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把全世界大批有錢的人吸引到東莞來投資,另一件是把全國大批貧困的人吸引到東莞來打工。這兩件事促成了東莞經濟20多年的高速發展。

  下一步,東莞要把全球最有頭腦的人聚集到東莞來貢獻智慧。也就是說,要更多地從經營“物”轉向經營“人”。

  東莞市委宣傳部長江凌表示,當前關鍵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讓東莞百萬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市民;二是如何讓幾百萬外來員工真正融入東莞社會,成為新東莞人。

  “從表面上看,東莞的市場經濟很活躍,但并沒有達到‘活而不亂’;看似東莞很開放,但更多的是‘引進來’而不敢‘走出去’”,張惠玲認為,在投資體制建設、農村股份合作經濟體制改革、行業自律管理、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這些是“東莞經濟下一輪發展至關重要的體制性環節”。

  張惠玲表示,20多年來東莞更多地關注經濟增長量的指標,關心本地戶籍人口的總體利益,關心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社會管理,忽略了東莞是個外來人口大于本地戶籍人口數倍的新移民城市這樣一個現實。當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擺在政府面前的時候,才意識到,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必須是相輔相成的。

  兩大轉型就像是東莞可持續發展的兩翼,它是一種平衡機制。經濟轉型為社會轉型提供物質基礎,提供可持續公平分配的“

蛋糕”;而社會轉型又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發展的環境保障,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潤滑劑。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