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第三次就業高峰來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2:21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記者 賈林男

  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方可破解難題

  早上不到7點,招聘會現場就被從各地趕來的大學生包圍,大門甫一打開,人群如潮水般向中心奔涌而去,兩扇大玻璃門也被擠倒,大學生們踩著碎玻璃繼續前行……

  這是去年11月19日發生在鄭州中原國際博覽中心招聘會的一幕:這幾年里,如此火爆的場面在一個個城市里輪番上演。競爭壓力下,不少大學生連600元的底薪都愿意接受,甚至還出現了不要工資先行試用的現象。

  “經濟高增長,怎么就帶不來高就業?”人們這樣發問。

  “第三次就業高峰”

  如脫韁野馬般奔馳前行的

中國經濟,不知不覺間已跑到了“第三次就業高峰”的地方。

  去年6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相關人士表示:“高校畢業生、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轉移勞動力、下崗職工、退役軍人……種種因素使就業剛性矛盾仍然突出,勞動力總量增加以及產能過剩、貿易摩擦等原因,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就業高峰形勢嚴峻,有可能超過前兩次。”

  所謂“第三次就業高峰”,目前并沒有具體的起始時間表,但這個概念已經成為我國理論界的共識。國家信息中心高輝清博士對這個概念的描述是,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就業高峰,把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工人下崗算作第二次就業高峰,那么,我國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導致第三次就業高峰已經到來,而且將蔓延“十一五”頭兩年。

  學者認為,與前兩次就業高峰相比,形成第三次高峰的人群更集中在青年人,包括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術人員和轉業軍人等,其解決方式也理應比前兩次更加多樣化。

  大量“非正規就業者”

  1992年到2006年,我國增加了1.4億人口,其中勞動力大約為1億多人,而困境在于,正規就業部門吸納就業的能力已經幾近飽和。從國有部門看,1992年到2004年,我國國有單位職工人數從10889萬人減少到6710萬人,12年間減少了62%,只有國家機關、黨政機關的

公務員人數在這一期間不斷增加,總體看國有單位吸納就業的功能正在萎縮。而指望資金密集型的外資企業消化如此龐大的勞動力更是一種奢望。

  2004年底進行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有一個有意思的數據,1992年底和2004年底,我國就業人員總數居然都是6.6億。難道說12年間我國從業人員總數毫無增加?

  實際上,在正規就業之外,涌現出大量的“非正規就業者”,他們很大程度上分流了1億多的新增勞動力大軍。

  任何市場經濟國家都會有一定數量的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但我國如此龐大的非正規就業人口并不正常。什么原因導致這1億多人被排斥在企業法人單位之外,以失業者、自由職業者、臨時就業者的個體面目出現呢?

  “說到底,是當前我國苛刻的工商稅收門檻,不合理的管理政策,過高的金融服務業門檻,導致我國大批的勞動就業群體難以進入合法的企業部門,導致我國的中小企業難以大量地產生和發展。”北京大軍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表示。

  為中小企業“減負松綁”

  據國家統計局普查數據,1999年我國個體工商戶為3160萬戶,2004年下降為2350萬戶,減少了770萬戶,平均每年減少128萬戶。僅2005年一年,法人企業即凈破產關閉了30萬家。假如一個企業平均安排10個勞動力就業,一個個體戶平均安排兩個勞動力就業,這就減少了2000多萬個就業機會。

  現實中,民間創業也困難多多。如果說在六七年前,辦個小公司還可以在任何一個銀行里開戶,但今天,要在中國銀行開個賬戶需要注冊資金起碼100萬元,工商、華夏等銀行至少也要50萬元;前幾年,工商局曾經允許從事知識經濟的咨詢公司利用自己家的住房注冊公司,但近來這一規定又被取消;還有,沉重的稅負、不厭其煩的工商稅收管理,更是使中小企業的就業群體煩不勝煩、難以招架。

  天津財經大學的李煒光教授最近撰文指出:“中國的稅收目前實行的是抑制創業、投資和經營的稅收制度,是不利于擴大就業的稅收制度,必須毫不遲疑地予以改變。”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建議,對于一些5人以下、銷售額和服務額在一定規模以下的微型企業,改審批為登記備案。同時減輕稅費,廢除抑制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收費罰款體制。

  “擴大就業最好的辦法就是為中小企業‘減負松綁’,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周天勇說。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

  如果說就業問題的凸現一方面是由于供需矛盾使然,那么學校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要不符則是問題的另一個層面。作為擴大就業的勞動者教育方面,“上職中,再打工”的觀念亟須深入人心。

  去年11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邀請有關專家圍繞職業教育進行座談,表示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理順管理體制,建立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形成共同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合力。“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計劃投入140億元發展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教育部部長周濟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改革創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方向。”職業學校的辦學方向決不能是中職升高職、高職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轉向普通教育,而就是要向以就業為導向轉變,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要向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優勢學校傾斜。

  可喜的是,在1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草案)》,其中對促進就業的原則、工作機制、政府職責和政策支持體系,以及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等內容均作了明確規定,而“職業教育和培訓”也赫然列于其中。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