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跨過環評施工已成潛規則 環保風暴遭到政令架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 01:11 北京商報
2006年8月16日,因違規建設并發生重大施工事故的內蒙古新豐電廠在國務院的直接干涉下才被叫停。 環保總局昨天拿出“區域限批”的殺手锏,對唐山、呂梁、六盤水、萊蕪4個行政區域和大唐國際、華能、華電、國電四大電力集團的所有建設項目實行停批、限批,可以說是把環保總局的權力發揮到了極致。但由于環保總局對建設項目并沒有實際管理權,無法直接叫停建設項目,因此污染企業往往把環保指令當做“耳邊風”。 “停批項目不一定能真正停工,許多企業并不一定會因環評未過就停止施工。”環保總局下屬研究院的專家對記者表示。環保總局實際上并沒有對建設項目的管理權,因此無法直接叫停建設項目。此次“區域限批”可以說是環保總局對于污染企業的又一次激烈斗爭,但結果如何并不是環保總局一家單位所能決定的,還需要一些實權部門的支持配合。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是當今我國環保部門面臨的窘境,包括潘岳在內的多位環保總局負責人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在與污染企業的斗爭中,環保部門往往處于弱勢。而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不僅由于環保總局的職權所限,另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多數地方政府以經濟增長為根本發展目標的思維根深蒂固。 回顧2006年,我國真正叫停的大型電力項目只有一個“內蒙古新豐電廠”,而處理這個“電老虎”是國務院。相比“新豐電廠”事件,環保總局“區域限批”的殺手锏,最后可能還是會落入“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雖然,前一段有環保總局將升格成為部級單位的輿論呼聲,讓我們看到了環保部門未來職能強化的可能,但按照中國慣例,一個部門變革不可能會在轉瞬之間完成。 環保總局首次實行“區域限批” 新年伊始,國家環保總局就掀起了更加猛烈的“環保風暴”。昨天,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通報了投資1123億元的82個嚴重違反環評的鋼鐵、電力、冶金等項目,并表示將首次啟動“區域限批”政策來遏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迅速擴張趨勢。環保總局將對4個行政區域、4個電力集團所有建設項目實行停批、限批,并建議監察部門追究有關人員行政責任。 潘岳介紹說,“區域限批”政策是根據《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針對懲罰嚴重違規的行政區域、行業和大型企業,環保總局將停止審批其境內或所屬的除循環經濟類項目外的所有項目,直到它們的違規項目徹底整改為止。這一“殺手锏”是環保部門成立近30年來首次啟用的行政懲罰手段。 跨過環評施工 已成潛規則 對此,潘岳表示,一些地方和行業無視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驅動下,不顧當地的環境資源限制和國家的產業政策,以違法手段盲目發展鋼鐵、冶金、電力、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為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帶來更大成本與極大困難。 以2006年為例,一年就發生嚴重環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兩天一起;環境投訴已達60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30%;國務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標并沒有實現,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僅此一年,環保總局在環評這道關口就停批緩批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163個,投資額達7700多億元,其中50%以上是鋼鐵、火電、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 在每年的環保檢查工作中,均能發現很多建設項目違反“三同時”的要求,在沒有環評或環評未過關的前提就擅自開工。潘岳表示,以往環保行動中被叫停的項目往往補辦手續先過關,然后用各種手法拖延或拒絕兌現環保承諾,使一次次聲勢浩大的環評執法效果有限。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