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會計業改革戰開幕 企業匆忙上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 22:02 贏周刊

  □贏周刊記者 甄靜慧

  中國改革會計準則,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是中國政府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改善公司信息披露及其可信度的努力之一。然而,這次新會計準則醞釀出臺之迅速,推廣運用之倉促,是令各界人士甚為驚訝和擔憂的。

  企業“趕鴨子上架”

  新會計準則是2006年2月頒布的,但那時有關實施指南和細則均沒有出臺,仍停留在主管部門和學術界的爭論階段。當時,記者曾采訪過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的中層財務人員,他們居然對新會計準則的出臺幾乎一無所知,更別提參與任何培訓,甚至很多人都沒有收到關于新會計準則的思路和實施要點之類的資料了。

  廣州市一家醫藥上市公司的財務經理告訴記者,真正意識到會計業改革之危時,已經是2006年11月了。其時一份關于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指南出臺,所有企業的財務人員都被緊急召集起來,由專家和講師進行培訓。“培訓的過程是封閉式的,很是煞有介事,但真正的培訓時間并不長,就是一個周末而已。對指南的兩天講解下來,大家都感覺對新會計準則只是有個模糊的概念而已,只知道哪些核算方式需要作改變;至于改革的真正思路、對企業的深層影響、國際的慣例……甚至真正實施起來可能遇到什么問題等,都仍然摸不著頭腦。”

  眼看著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新準則就要正式實行了,企業心里當然是很急。按照常規,這個時候企業應抓緊時間再吃透“指南”,甚至再組織參與更多的講解培訓。然而11月份恰是臨近年末結算、

審計之際,即企業財務部門每年最忙碌的時間,為年末事務忙得不可開交的他們根本分不出精力來應付新會計準則的“指南”。

  是以,直到元旦過后,大多數企業的會計才發現,新會計準則已經悄然進入了實施階段,他們對其卻仍是知之不詳。

  “那你們怎么保證正確運用新會計準則進行賬目處理呢?”面對記者的疑問,幾家企業的財務人員都異口同聲地表示,“現在大家還在忙著年終結算,還沒有開2007年的新賬,不過財務軟件經過一個月的調整,賬目已經調整好了。估計開賬后也只能是對著‘指南’生搬硬套,先盡量保證賬目不出錯,再慢慢去理解熟悉唄。”

  上市公司先當“試驗田”

  上市公司財務人員“趕鴨子上架”式的應付態度,其實亦在情理當中——近年實現本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其改革模式并非頗具中國特色的“躍進式”改革。

  專家指出,歐洲是從2002年開始,大概花了三年時間來準備實施新的會計準則,最后到了實施階段,企業尚且還出現了一點點的混亂;而香港是從2005年開始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到現在為止,部分企業還不能完全適應。

  而中國的會計業改革路比較激進,全面實施新會計準則的時間表(2007年首先在上市公司推行,2008年推廣至非上市公司中的150家國有企業,到2009年,除了中小企業外,基本上所有企業都將完全實施新會計準則)雖然將歷時三年,但首當其沖的上市公司實際上只有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

  更何況,目前企業手頭上拿到的“指南”內容還較“粗”,很多細則都沒細化解釋清楚,在“指南”之后,應該還會推出一份更細化的“講解”。但是,直到新會計準則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的今天,“講解”仍沒有出臺的跡象。

  此外,歐洲、中國香港等地改革前的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并不如中國內地那么大,因此,即使同是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但他們的改革幅度并沒有中國內地這么大,范圍也沒這么廣,其改革難度相對小很多。

  在準備并不充分的情況下,用比別人少的時間,做比別人困難得多的事情……這就決定了新會計準則落地必然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并出現一定范圍內的混亂。

  “不但是企業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就連主管部門自己也沒醞釀成熟,以致更細化的‘講解’至今未能出爐。為什么不能像歐洲那樣醞釀成熟、理解透徹后再實施呢?那樣就可以使企業不至于那么被動,也能減少很多問題和避免混亂的局面。”當記者問到一家制造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對新會計準則倉促“上馬”的看法時,他不解地反問。

  被推著走的全球化

  暨南大學文管理學院會計學系的石本仁博士表示,這不單單是企業會計準則改革過程中獨有的問題。事實上,中國仍處在改革的洪流中,很多制度都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但由很多政策法規的出臺都沒有足夠的時間醞釀,很多時候是被推著走的——向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也不例外。

  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介紹,在會計準則改革上,最早觸動財政部“神經”的是當年的“瓊南洋”事件。

  1996年,厲建中創建了北京銀事達經貿有限公司,作為“坐莊”上市公司南洋船務實業股份公司(原“PT南洋”,現為“瓊南洋”)的一個重要平臺。在經過1996年的虧損后,瓊南洋1997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奇跡增長近150%。在此后的六年里,厲建中的銀事達公司幕后操縱瓊南洋,不斷通過作假手段獲得非法關聯交易收入,中華會計事務所也因此事被撤銷——這一事件顯現原有的會計制度中存在很多漏洞,關聯交易所產生的問題不能及時暴露,自此之后,財政部開始緊鑼密鼓地制訂相關會計準則。

  但是,真正推動新會計準則快馬加鞭出臺的,卻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石本仁表示,中國入世后,市場的邊界已經模糊了,走進來和走出去更加頻繁。中國原有的會計準則作為一種商業語言,卻跟國際完全不通用。很多外企因為對國內會計準則的不熟悉,放緩了投資中國的步伐;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候,也面臨著對國外商業語言完全陌生而無所適從的狀況。

  為了讓我國的會計準則成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業改革勢在必行。

  反傾銷壓力越滾越大

  迫使這一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的,是越來越嚴峻的現實形勢。

  這幾年隨著“中國制造”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商品大量出口歐美。但近年世界各國出口到美國、歐盟等國的商品,有4000多個品類被訴傾銷,其中近1/3都是針對中國的。

  中國產品被指傾銷的原因有很多,但會計核算制度與國際慣例的差異是主要問題之一。例如,歐美國家總是不理解,在中國產品的成本構成里,為什么原材料排第一位、其他成本排第二位、人工只是第三位。而按照國際慣例,產品的成本構成第一位應該是人工,第二、三位才是材料和其他成本。

  另外,在中國原來的會計制度里,會計核算上有很多應該列入成本的項目(如員工為企業提供服務所產生的退休養老保險等與服務報酬有關的支出),都沒有強制規定列入成本;原有會計核算方式中對資產負債的計量,費用的計量等,都沒有按國際慣例使用公允價值。

  因此,在反傾銷案中,歐美國家總是指責中國企業的成本“不真實”,根本原因是內地的會計準則跟國外不接軌。

  在反傾銷愈演愈烈的形勢下,國內企業產品的成本計量如何才能讓國際市場信服——這無論對于國家還是對于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會計制度全方位向國際慣例靠攏。

  記者了解到,2007年美國也將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只要中國同步推行新會計準則,則可以在三年內與包括歐洲、美國在內的幾大經濟體真正實現“共同”的商業語言——從必要性到緊迫性,新會計準則就是這么被一步步推著走向臺前,幾乎容不得一刻的喘息。

  有鑒于此,專家認為,現在實行新會計準則肯定會出現很多問題,只能等待問題出現再出臺細則去解決。企業必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用一兩年甚至兩三年的時間慢慢去解決問題,不可能在實施之初就把問題完全弄清楚。實際上,這就是摸著石頭過河,讓人去適應迫在眉睫的形勢。

[上一頁] [1] [2]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