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糧價漲利大于弊 有利農民增收減輕國家收購壓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03:57 中華工商時報
記者木佳北京報道 進入2006年11月,糧價突然開始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1月糧食價格上漲4.7%,因而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許多人擔心,糧價上漲會引起通貨膨脹。民盟中央經濟與區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成貴認為,糧價上漲本身構成了CPI上漲的重要部分,但傳導效應并不明顯,在現代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中,糧價上漲不大可能引發通脹。 對于這次糧價上漲的原因,李成貴分析說,不同品種的糧食漲價原因不同。這次糧價上漲是發生在糧食連年增產和庫存充足的背景下(即“增產漲價”),漲價品種主要是小麥和玉米,稻谷價格相對平穩。 這次糧食漲價受到了國際糧食儲備下降和期貨價格上漲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國內政策和需求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小麥漲價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家成功地實行了最低收購價政策,有效地起到了托市的作用。 2006年我國小麥增產550萬噸,按照市場運行規律,麥價面臨著較大的下跌壓力,但由于我國首次實行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國有糧食企業基本上控制了小麥糧源,故而能夠主導市場價格。 李成貴說,實際上,糧價適度上漲有利于經濟運行。他認為,在目前的城鄉經濟關系下,糧價的適度上漲毫無疑問是利大于弊的。首先糧價上漲有利于農民增收。大致而言,糧食每漲一分錢,每個農民就平均增收10元錢,如果糧價漲一毛錢,就會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個百分點。其次,糧價適度上漲可以減輕國家保護價收購的壓力,還可以促進順價銷售,減輕財政負擔。 李成貴強調,今后一段時期,政府既要關注糧食的漲價,避免糧價的過猛上漲,但更要防止糧價的下跌。最近20年的歷史說明,糧食過剩導致的價格下跌會嚴重扭曲整個經濟關系,解決糧食過剩遠比解決糧食短缺更為困難。國際經驗表明,現代農業主要應對的是過剩,而不是短缺。 他說,政府對糧食的調控,應重點放在保護和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上,促進農業內部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并以積極的姿態利用國際資源,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單一地追求國內糧食現實產量的增加,其目的是要保持糧食價格的合理水平。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