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走進印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14:30 贏周刊
□贏周刊記者 黃婉華 華商海外尋寶記系列之一 編者按: 12月16日,印度《斯坦時報》大篇幅報道了中國央視播放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和有關中國競爭力的分析。關于中國和中國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勾起了印度主流媒體的神經。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周邊的越南、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也有。 當世界變平之后,越來越多中國商人發現,國門之外的鄰邦也是一個全球矚目的金礦,他們的眼睛都放出了光芒。重現中小民營企業的出海之路,挖掘華商在海外鄰邦投資、經商的智慧,成為關心中國企業成長的經濟媒體不可忽視的一環。于是,在2006年歲末,《贏周刊》揭開華商海外尋寶記系列報道的第一頁,刻下正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所思所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有不少篇幅談及中國、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第一個焦點就落在了印度——這個時常引發龍象爭論的國家。可作為注解的一組數據是:中印貿易2006年有望超過200億美元,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中國不久將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 楊天龍印度尋夢 在《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列舉的十種造成世界平坦化的重要力量中,包括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個重要因素。他認為,在世界變得更平坦的未來30年內,世界將從“賣給中國”變成“中國制造”,再到“中國設計”甚至“中國所夢想出來”。 事情似乎正向弗里德曼所描述的那樣發展著。去年4月和今年11月,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先后高調出訪印度,兩國的政要更加頻繁地努力搭建梯子,鋪平橫亙在兩國之間8848的高度。新一輪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在龍象競和的趨勢中,還有不少中國企業到印度掘金的先行者的身影。 今年,有一個名字卻頻頻出現在印度投資的各大論壇以及媒體的報道中,他就是攀枝花市光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楊天龍。 楊天龍在攀枝花當地可是一個風光的人物,上過山下過鄉,精通各種農活的他,先后干過十多個工種。1985年回城之后在攀枝花市光華實業總公司(后為攀枝花光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和董事長。楊天龍平時就勤動腦、勤動手,善于發掘各種商機。當時攀枝花盛產一種硯石,但卻沒有批量的生產和成熟的銷售渠道,楊天龍看準機會組建攀枝花市苴卻硯廠并兼任廠長,成功開發包裝中國苴卻硯,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硯石廠,憑此起家并迅速發展起來楊天龍,其后又運作過礦泉水等項目,但他的主業還是房地產開發。 去年溫家寶總理對印度進行為期4天的訪問,一個150人左右的中國商務代表團隨同對印度進行了訪問,其中就有攀枝花光華房地產集團董事長楊天龍的身影。經過多方努力,楊天龍找到當地著名企業ARAPL集團合作并簽訂協議,雙方共同投資9200萬美元在印度建設“中國商品城”。楊天龍所做的只是把現在在國內已經發展很成熟的商業地產操作模式搬到了印度,有業內人士評價稱,這樣做難的不是資金,更多的是考驗個人的勇氣和判斷能力。 自從項目開工后,楊天龍就沒有睡過一天的安穩覺。跟印度人的談判過程十分艱巨,往往一個項目細節定下來,雙方要經過幾天幾夜的討論,一向精力充沛的楊天龍在合同正式簽署之后也第一次感到累。 正是在溫家寶訪問印度期間,中印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制定了《中印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雙方高層表示,將共同努力使中印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從目前發展態勢來看,這一目標完全可能提前到今年實現。今年10月,楊天龍的中國商品城已在新德里正式開業,并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商場。按照12萬平方米的規模計算,計劃招商的規模最多可達4000家。作為印度的首家中國商品城,它將為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活動,商城涉及的內容批發零售商場、辦公場地、餐飲住宿、人才培訓等,經營的商品將涵蓋家電、服裝、日用、衣食住行,以及機械、設備、生產資料等方面。 10億印度人的商機 楊天龍四處在為他的印度中國商品城熱身,一邊為臺下的企業主講述他投資印度的經歷,一邊介紹他的商品城,臉上還充滿一種鼓動人心的光彩。印度有10億人,中國有13億人口,加起來是超過20億人口的市場,楊天龍說他到印度投資看重的不僅是印度人的錢,更看重中國人的錢。 想到印度投資的中國人并不在少數,楊天龍更看重該中國商品城在印度尋求商機、提供咨詢服務等9個方面的“軟功能”。因此,中國商品城在他的設想是一個在印度展示和交易中國商品的集中場所,讓中國物美價廉的消費品都能輕松打入印度市場。他還計劃在新德里的中國商品城運營成功后,再向印度其他城市推廣,占領更多的印度市場。 “在印度,來自中國的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絲綢、箱包、玩具、鞋類等商品以物美價廉而著稱。”印度國家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潘尼告訴記者,“以29英寸彩電為例,中國TCL的售價為1.9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800元),而我們印度國產的BPL售價達2.9萬盧比(約合人民幣5800元)。其他普通消費品,如收錄機、CD機等,無一不是如此。”中國的商品在印度具有廣闊的前景,潘尼印證了楊天龍的想法。 印度對華商敞開大門 正如楊天龍所說的,想到印度投資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我們公司早就想把生意拓展到印度去,但一直沒有渠道。”上海奔邁國際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公司生產的小家電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性價比上具有競爭優勢,“很想把產品賣到印度市場上,但目前直接在印度開設分公司實力還不夠,因此公司想找個中介公司在那邊代理銷售。” “我把不同部門所需投資數額公布給大家,尤其歡迎中國公司和企業參與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國會議員撒其布說,今后7年內,印度發電行業需要1430億美元投資。此外,公路建設需要400億美元投資,物流行業需116億美元,油氣行業至少要再吸納100億美元方能“解渴”;鐵路、港口、全國管網、凈化系統、煤炭、LNG項目分別需要150億、200億、100億、220億、260億及100億美元。眾多領域的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 但并非每家企業都像楊天龍這樣可以搭“直通車”,多數中國企業對印度市場還是感到陌生,他們還在對如何邁出第一步存有疑慮。 北京霍蘭德貿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溫熙說,他的公司和印度公司進行貿易往來已經有三個年頭,貿易額也從最初的3萬多美元上升到今年的200多萬美元。而他最初帶進印度市場的那些商品種類,也根據當地市場的實際需要完全進行調整。“世界不是平的,到了當地你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他說,“印度官方語言就有22種,地方語言更是超過上千種,550多個土邦族合并起來的國家,就像跟500多個小國做生意,很多東西都要學。” 印度市場復雜多變 前中興印度公司總經理、現羅森博格亞太電子有限公司印度公司經理汪濤對在印度投資深有體會。2002年中興進入印度市場,一批中國駐印工作人員首先感受到的是印度氣候的復雜多變。那簡直是煉獄,極度的高溫和漫長的雨季,有時孟買會5個月連續下雨,之后又是高溫天氣。 汪濤認為制造類企業不適合一開始就去當地做大規模的投資。一些低附加值的產業在印度的投資將不如在東南亞等國家的投資順暢。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擁有大量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不同,印度曾作為英屬殖民地的歷史原因,使得印度的勞工法延續了英國的法律體系,比中國內地完善很多。因此印度工人的工作強度不及中國很多城市,而企業主想要印度工人24小時加班很難。汪濤說,中興印度公司的印度員工之前并不習慣加班,是看到中國的同事都加班后才漸漸習慣加班的。 中國雇主還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印度宗教文化對思想意識形態的影響,印度的佛教學追求的是出世的態度,印度人對財富的追逐不像中國人這么強烈,平衡的心態使得他們安守本分。 雖然印度人十分精明,尤其對數字特別敏感,但這種精明和中國人的靈活多變又不同,因此,經過良好培訓的印度人將是非常好的員工。汪濤舉了他們請的印度保姆作為例子。他們請了印度保姆并教她為他們做中餐,但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保姆會非常精確地按照主人交的方法一絲不茍地完成整個步驟,放的配料也和教導的完全一致,卻不會再發生任何改變。而在中國,中國人即使是同一道菜式,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烹制方法。 由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面對越來越多的反傾銷訴訟,很多企業主開始把企業投資外遷。汪濤認為印度的人力市場是一個嚴重兩極分化的市場,IT制造精英人才的成本高于中國平均水平,而低端加工型人力成本又低于中國多數地區。 因此,面對一些企業主到印度投資設廠“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廟”的擔憂,他建議制造加工型企業和印度公司的合作可以先從貿易合作開始。印度有550個小邦,相當于國內的省份,這些州還有各自的州法律,其政策的集中性不及中國。印度是一個強調民主的國家,這也意味著誰說的都算但誰說的也都不算,因此,在印度要搞好和地方政府的關系。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