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成品油走私反彈 國內批發價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02:31 東方網(來源:上海證券報)
□鄧聿文 在元旦前夕舉行的“廣州反走私綜合治理25周年”會議上,廣州市打私領導小組副組長李治臻透露,廣州今年緝獲的走私紅油(在柴油中添加紅色素)船將達到約100艘,且該市的成品油走私活動又有反彈、回潮趨勢。 “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走私分子甘冒坐牢甚至殺頭的危險,絕不是出于公心為公眾提供廉價成本油,而是因為這里有著巨大的利差。據了解,廣州的紅油走私主要來自香港。香港紅油的批發價約為3000元/噸,走私送達價約為5000元/噸,而目前內地0#柴油的價格約為5500元/噸。 近年來,國內幾大石油巨頭一直在抱怨內地成品油和國際原油價格倒掛,并以此為由要求國家提價和領取巨額財政補貼。比如,根據中石化董事會發言人最近在答記者問中提供的數字,2004年,中石化采購進口原油到岸價平均為37.36美元/桶,而國家規定的成品油出廠價平均只有36.70美元/桶。2005年,中石化采購進口原油到岸價平均為50.31美元/桶,而國家規定的成品油出廠價平均為43.98美元/桶。到2006年9月末,雖然國家啟動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并根據新機制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上升幅度為13%,每噸仍虧900元左右。 如果情況真的如中石化所說,按理,應該是將國內的成品油往海外走私才是。但現在恰恰相反,大量成品油往國內走私。廣州市打私辦提供的數據顯示,由于持續反走私打擊,2002~2005年,廣州地區的成品油走私案數量曾以每年25%的幅度遞減。其中,2004年、2005年廣州海上成品油走私船只大約保持在40~50艘。這說明,至少在2002年,至少在廣東地區,成品油的價格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而也恰恰是從2002年開始,國內成品油的價格調高了13次。 事實上,不只在廣州,全國其他地方也存在成品油走私現象。如中國廣播網曾報道走私分子甘冒“桑美”臺風登陸的危險走私“重油”(成品油的一種)。而在海關宣布2006年上半年的查獲走私案件中,成品油就位居前三名。 成品油走私之所以有利可圖,原因在于國內批發價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中石化自己的報紙去年10月18日說,在國際原油價格57.65美元一桶的時候,美國的汽油是147美分一加侖,相當于人民幣4118元一噸,而當時國內的批發價是6585元一噸,比美國高出2467元,幅度達59.9%。海南一家民營加油站的老板,也曾對央視記者說,2006年4月23日,他從兩大石油巨頭的進貨價是每噸5300元,而當時國家的最高限價是每噸4744元,比國家限價高出556元。如此高的利潤,走私分子豈不動心? 一邊是走私分子不怕打擊瘋狂走私成品油,一邊是國內幾大石油巨頭囔囔著油價倒掛,煉油企業虧損乃至倒閉,中國市場上出現的這種吊詭之處,根子乃在于石油集團的壟斷和批發環節的不透明。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不僅壟斷了從最上游的勘探開采到最下游的加工銷售在內的完整產業鏈,而且油從煉油廠到加油站中間要經過一個批發環節。也就是說石油在煉油廠出來后要全部到兩大集團的總部,然后從總部批發到它的大區公司,區公司批發到省公司,省公司再批發到市公司。按照這個鏈條批發,逐級到加油站。由此可以看出,煉油企業的虧損實際上是其利潤通過批發環節流到兩大集團的各級公司和加油站去了,換言之,利潤是在他們自行設定的中間環節中被轉移走了。再直白一點講,所謂煉油環節的虧損,不過是兩大集團把自己的錢從左口袋放進右口袋而已。 但是,對兩大集團來說,玩這種手法不是沒有意義的,其好處就是故意割裂煉油環節與其他環節的關系,夸大煉油企業的虧損及其對企業的影響,并借口石油作為戰略資源的價值,向主管部門傳達損害企業利益就是損害國家利益這樣的信息,以此將煉油企業的虧損轉嫁給消費者。成品油走私反彈不過是再次暴露出了壟斷者的這種本質。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