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馬明哲:混業先知先行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 08:24 經濟觀察報

  袁滿/文

  “2006年1月9日,舊年歲尾,新年伊始。下午四點多,公司投資者關系部的同事發出了當天公司股票交易的收市信息:16.25港元。我靜靜地看著這個數字,沉思良久。這是個不尋常的數字。我在心里盤算過許多次:當公司股價超過16.14元時,以總股本61.95億股計,公司的市值就達到1000億港幣。

  而這一天終于來到了。

  ……”

  這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2006年初在公司內部發表的一封公開信。

  他為中國平安市值破千億而感到激動。因為當日的平安,資產總量已達3000多億,折合臺幣已算是兆億企業。這實際上實現了10年前馬明哲立下的目標。

  先行者

  10年前,平安的總資產只有50多億。一本《兆億傳奇——國泰人壽之路》激發了馬明哲將平安鍛造成“兆億”企業的雄心。

  用馬明哲的話說,“歷史的本身就是經驗。”于是,平安的成長之路定格在對國際先進金融機構的模仿上。

  一旦選定發展思路,馬明哲是固執的。

  在平安坐落的深圳八卦嶺八卦三路上的平安大廈里,有一個真理大堂,中國儒家開創者孔子和西方科學家愛因斯坦,分列左右。其寓意不言而喻。

  一個企業家,對真理的捍衛莫過于遵循市場規律行事。

  于是,人們便不難理解,在90年代中期,當時擁有產險、壽險、證券、信托牌照的平安,為何拒絕按照國務院的要求,進行分拆,實現分業經營。為此,平安被禁止開設分支機構長達三年。即便如此,馬明哲仍沒有妥協。他堅信,以保險為核心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才是中國保險業未來組織模式的發展方向。

  即便在分業壓力最大的時刻,身為企業家的馬明哲運用他的智慧,巧妙地實現了跨行業經營:1996年,平安完成對工行珠江三角洲金融信托的收購,并更名為平安信托;同年,將1991年8月以證券業務部名義開始的證券業務,轉到信托公司名下,成立平安證券。

  如今看來,金融混業經營前景明朗,當其他金融機構仍在為搜羅金融牌照而四處奔走時,平安集團卻已經基本完成了自己的金融控股集團的架構,在統一的平安品牌下,擁有壽險、產險、證券、信托、

養老保險、健康險、資產管理、銀行8家子公司。

  開枝散葉

  但從金控集團的業務發展角度衡量,平安仍是“跛腳”的,因為其利潤的80%以上來自壽險業務,銀行、證券、信托等業務利潤合計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擺在馬明哲面前的新任務是,怎樣將非保險業務壯大,而最終實現各領域業務和資源的整合。于是,馬明哲開始為旗下各路金融子公司的壯大而輸送資本血液。

  一切從平安信托開始。

  2003年10月,平安集團對平安信托大舉增資22億元,使其注冊資本達到27億元人民幣,成為國內注冊資本最大的信托公司之一。

  同年底,平安便借助信托平臺,巧妙繞過保險企業對銀行股權投資的限制,聯合匯豐集團,收購了

福建亞洲銀行,并將其改名為平安銀行。

  2005年4月和11月,平安信托分別以3億、5億的資金量,兩次增資平安證券,使其注冊資本升至18億元。

  2006年7月,平安集團動用49億元收購深圳

商業銀行89.24%的股權。

  時隔一個多月,平安信托再度連手匯豐,對平安銀行進行2億增資,約兩個月后,平安銀行人民幣業務獲批。

  然而,躊躇滿志的馬明哲同樣在2006年遭遇了挫折。

  2004年底,廣發行引資重組啟動,對銀行牌照渴望已久的平安集團與荷蘭銀行結成競標團。平安意圖實現控股廣東發展銀行51%股權的戰略并購。對手則是以美國花旗集團和法國興業銀行各自為首的標團。

  這場曠日持久的競爭持續了近兩年,期間聯合投資者們不斷變化陣營,但即便在荷蘭銀行退出的情況下,平安仍決議“獨扛”廣發行。

  盡管,2006年11月,廣發行最終落槌花旗,但輸掉了廣發行的馬明哲卻贏來了聲譽。“如果沒有平安的加入,廣發行的出售價格肯定不會這樣高。”有業內一位人士由衷地認為,起碼,平安與外資的對峙,促使外資對中國金融機構給出更加合理的價格。

  有理由相信,執著的馬明哲依舊在找尋銀行業務出路,而市場也在期待這位眼光獨到的金融企業家以他的智慧帶來新的驚喜。

  現實或許連馬明哲自己也沒有想到,海外投資者給予平安的信任是如此之高。2006年12月27日,中國平安(HK:2318)在香港的股價已沖高至43.65港幣,比年初飆升了1.68倍。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