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潘岳:綠色中國試驗者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 06:55 經濟觀察報
張沉/文 潘岳發誓要把綠色GDP核算試點進行到底,“就算只剩下一個省,也要把它算完。”20天前,面對有些省份可能會退出核算試點的消息,這位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副局長沒有任何猶豫。 盡管綠色GDP核算試點從2004年就已經開始,而且項目組由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共同組成,但潘岳似乎注定會成為這個項目的標志性人物,他也成為綠色中國最不遺余力的推動者。 一個副部長的2006 2006年12月初,在由國家環保總局、全國人大環資委等七部委聯合主辦的2006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大會上,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頒給綠色GDP課題組綠色年度人物特別獎,表揚他們在質疑聲中走出“并不完美的第一步”。 潘岳正是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的會長。 自稱從20歲起開始從政的潘岳經歷頗豐,這位曾經的記者先后任職于若干不同的政府部門,幾乎在每一個部門都曾經留下若干傳奇經歷,但是2003年進入環保局,卻使他的命運真正和處于大轉折中的中國經濟最為敏感也最為脆弱的神經聯系在了一起。 2005年,環保總局公開點名批評30個違規開工項目,這是一次被媒體稱為“環保風暴”的執法行動,被認為是事件主導者的潘岳也被放置于風口浪尖。這一事件獲得廣泛贊譽,但其后質疑也不斷,一個原因是,很多人認為風暴之后,對這些項目的運作實質上并沒有產生真正的影響。 潘岳并沒有回避這一點,當時,他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就曾表示:“我們期望中央能夠賦予環保部門更多的權能,比如說執法部門的垂直管理,比如說在環境事務上協調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權力,比如說在立法上加強環保部門的執法權限和大幅提高罰款額度等。” 潘岳常常被看作中國政壇上的一個異數。2005年,他給本報記者留下的印象是,他仍不像是一位副部級的官員。他講起話來語速過快,輕易地從這個數字跳到那個數字,從這個觀點轉移到那個觀點,笑聲會突然性地爆發出來,而當他站起來走路時,又像是個很難安靜下來的青年。 但是他的堅決和耐力似乎又超過了很多人。即使是綠色GDP核算,在學術界和不同政府部門間也仍有不同的觀點。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秘書長王磐璞曾表示:“地方各部門之間存在障礙,試點絕對不是僅靠環保局和統計局所能推得動的,需要有更多部門的人員和精力。” 潘岳始終是綠色GDP不遺余力的推動者。但是他也明白,他需要更多的支持者。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潘岳很快掄起了他的第二板斧:對圓明園湖底防滲漏工程進行聽證。他的意圖很明確:圓明園工程的聽證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場引人注目的聽證會所表明的程序正義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我就是要扭轉目前這個局面,告訴大家游戲規則是什么。” 潘岳理想中的綠色中國是可持續的、民主的、公平的、和諧的社會主義中國。他把環保問題歸結為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問題,認為“環境保護工作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最佳切入點,適合作為政治社會等改革的試驗田”。 2006年元旦過后,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向外界透露,環保總局已對全國沿江沿河化工企業進行了拉網式排查,“我們要在春節后把這些企業曝光。”春節過后,作為國家環保總局的新聞發言人,潘岳代表環保總局公布,將對全國9省11家布設在江河水邊的環境問題突出企業實施掛牌督辦;對127個投資共約4500億元的化工石化類項目進行環境風險排查;對10個投資共約290億元的違法建設項目進行查處,這也被輿論稱為二次“環評風暴”。 在潘岳的綠色中國理論中,他認為中國應是可持續的、和諧的。在他看來,過去20多年中國改革和發展經濟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成績,但走的是唯經濟道路。在以GDP為主要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都是“免費商品”,給決策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要扭轉單純用GDP來評估一個地區的發展成果、考核領導班子政績的局面,就必須有一套堅實的制度去支撐,綠色GDP就是實現轉變手段之一。 從2004年開始,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國家統計局推動綠色GDP試核算工作。2006年9月,潘岳“特意穿上了西裝”,聯合國家統計局向社會公布了綠色GDP核算將取得階段性成果。根據核算小組完成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這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 潘岳認為,綠色中國應是民主的和公平的,他在環保領域也開始大膽嘗試,試圖在普通老百姓和政府之間建立起第四通道,即通過媒體報道將各地環保問題反映到北京。2006年,他親筆批示了一件甘肅一個老農反映自己家園被污染的來信,要求宣傳部門和媒體進行調查后曝光。這樣的批示案件2006年多達20多起,環保總局人士說:“每件案子最終處理情況他都要過問和批示”,這就是今年的“環保斬污”行動。 “他膽子真的很大,我喜歡他對環保的態度和做法。”美國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夏雷在接受采訪時說。 爭議的2006 潘岳曾出過一本詩文集,在自序中他感慨:“中外政界一樣,所處的位置,所持的原則,要求我們少說多做”。不過,雖然熟知官場之道,他自己卻主張從政者少一點“韜光養晦”,多動點感情,多說點真話。現實中的他給外界的印象是敢說敢言。他不僅說,還自己寫,從理論高度表達他的綠色理念。 “在世界環保發展歷史上,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總會出現一些特殊的人物,潘岳身上多少有他們的影子、又都不一樣。他是完美主義者,但過于理想化,使他的一些想法受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環保人士如此評價潘岳。 在他看來,潘岳還不是純粹的環保主義者,而《寂靜的春天》的作者蕾切爾·卡遜才是沒有任何夙求的純粹環保主義者。 在美國歷史上有兩本書改變了美國的社會,一本是《湯姆大叔的小屋》,另一本就是《寂靜的春天》。而《寂靜的春天》作用可能更大,因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強大”,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民眾,開始從對環保的冷淡變得無比關心,并促成了美國環保署的成立。 《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后,卡遜遭到反對方的攻擊和威脅,但她沒有被嚇倒、繼續堅持個人的信念和理想,改變著人們已經形成的思維并最終獲得成功。 上述環保人士說,潘岳的綠色中國理想之所以磕磕絆絆,是因為潘的位置使他很難成為純粹的環保主義者。 他說,對于環評,社會上和各部門間一直存在分歧,有人認為環保部門作為“弱勢部門”想就此提高自己部門的地位,也有人認為,環保風暴是虎頭蛇尾、只是一場“秀”而已。 潘岳當然聽得到這樣的聲音。不過,他顯然并不在意。面對媒體的質疑,他承認環保部門還很“弱勢”,不過他認為,說環保總局“行使環境評價內容以外的權力”,恰好是對《環境影響評價法》視若無睹的直接體現。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他也曾表示:“不是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太過火,也不是環保局與大家過不去,而是世界大勢所迫。誰提前采取綠色戰略,誰就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動。” 他也并不認為環保風暴是虎頭蛇尾。2006年初,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他曾回憶起2005年的那次環保風暴,他承認,這些項目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涉及13個省市、幾大電力公司,絕大多數是區域、地方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支撐項目。在當時局部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有些部門對查處行動有不同的看法,被查處的部分企業也有不同認識,“環保總局確實遇到一定的壓力。” 但是他說,我們沒有手軟。在國務院的支持下,經過與有關企業溝通,地方、部門和企業逐步意識到違法行為的嚴重性,最終,所有違規項目的業主均按規定停止了工程建設,并積極落實整改措施。 當然他也不無苦澀地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來形容環保總局在過去重大工程爭論中的處境。就在2006年12月13日,全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與管理交流會上還傳出消息,由于“認識不足、相關機制欠缺、基礎薄弱等原因,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還存在比較大的阻力”。 看到這個問題的不只是潘岳和他的同事們。200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都曾建言,將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提高政府環保機構的權威和地位,并使環保系統實行垂直管理。就在幾天前,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向全國人大匯報時也披露,一些地方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有的地方政府領導甚至用“挪位子”、“摘帽子”、打板子等手段,直接干擾環境執法。 而對于社會上對他本人的種種議論,潘岳十分坦然:“任何一個了解中國現實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名聲并不符合許多潛規則,這樣做與其說是博得美名,倒不如說是不負良心”。對他來說,“要做的事太多,必須一件件地做起,關鍵是今天今時今刻從我們開始做起。” 潘岳自述,41歲前,他已走完紅軍長征的所有路線,已走過全國絕大部分縣城。而今,他的綠色中國夢想似乎是一場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甚至他已經開始運用自己的演說才能,試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他的事業中去。“你敢說你將為中國的環保事業奮斗終生嗎?如果敢,請大家鼓掌。”在面對一群大學生環保志愿者時,他以《綠色中國和少年中國》為題做演講,這時候的潘岳激情四射,更像一個思想者。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