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持久戰:拽住投資快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28日 13:49 南方日報 | |||||||||
引言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執行的第一年,中央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和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可能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及時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 隨著各項調控政策的落實,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繼續保持了增長快、效益比較好、價
與2006年一樣,2007年也是落實“十一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關鍵時期。我們認為,在新的一年里,宏觀調控還將不斷遇到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切實以“又好又快”的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爭取保持宏觀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 投資增長大幅高于GDP增長 根據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的判斷,2006年和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均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分別為112720億元和137520億元,實際增長率將分別為24.8%和20.4%,名義增長率將分別為27%和22%。 “2006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形勢總體上運行良好,但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陳佳貴指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高、投資規模過大就是其中的重要問題之一。他說:“與2004年和2005年相比,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呈繼續加速的趨勢,抑制投資增長速度過快是當前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還指出,連續多年存在的投資增長明顯大幅度高于GDP增長的狀況,使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持續攀升。他認為,投資表現出的持續“三高”(投資增長的絕對速度偏高,投資占GDP的比重偏高,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偏高)極易造成經濟整體或局部過熱。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還預警稱,2007年要防止過度投資導致出現新的產能過剩。他說,2006年產能過剩問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代之而來的是貨幣供給和銀行信貸增長速度的加快,一些原來擔心出現過剩虧損的生產資料的價格出現回升,生產增長速度加快,企業總體盈利狀況有所好轉。 “出現這樣的局面是與2006年年初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的急劇增長相聯系的。”李曉超說,如果不加強宏觀調控,把過快增長的投資降下來,未來將會面臨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地方政府主導下行政投資擴張 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看,當前投資率高有其客觀必然性,但從歷史經驗和國際比較看,這幾年我國的投資率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也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 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當前投資構成中,國有和地方項目仍占了很大比重。陳佳貴直指,“雖然我們面臨的體制背景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政府投資仍然是重要方式。政府投資在改善基礎設施、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 他認為,由于政府投資沖動的形成機制沒有根除(例如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壓力、行政性周期的作用等),地方政府投資資金來源和投資行為不規范,使政府產生了強烈的投資沖動,帶動了整個社會的投資擴張,這是導致投資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記者注意到,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在歸納2006年度投資高增長誘因時所列舉的六大項目,均與各級政府有著直接的牽連。 陳佳貴指出,我國經濟增長的每一次大起大落,都與投資規模過大密切相關,而以政府主導的行政投資擴張對每一次投資波動都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必須正確認識、妥善解決轉軌體制下的政府投資。 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與財權 社會科學院數量技術經濟所副所長齊建國認為,由于當前的投資高增長帶有強烈的地方政府行政主導色彩,因而有效解決之道不是對地方政府、企業進行一味的“抑制”,而應該從體制上入手,對癥下藥。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不對稱,這個問題不化解,恐怕地方政府的投資還會繼續升級。”齊建國說,由于我國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很低,城市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恢復與保護的任務相當艱巨,需要大量投資支撐;與此同時,社會保障、基礎醫療衛生事業、教育、新農村建設、減輕農民負擔等等,都需要大量投資作為基礎。 陳佳貴也認為,在事權分工上,和諧社會建設等一系列目標實際上加大了地方政府的事權,需要增加財政支出;而在財政上,“分灶吃飯”體制并沒有加大地方政府的財權,在實際執行上,地方政府的財權還相對縮小了。 齊建國說,“雖然中央政府實施轉移支付政策,但對于絕大多數不發達地區來說,轉移支付的規模與其期望相差甚遠。在巨大的社會發展壓力下,地方政府具有通過發展工業增加就業、增加財政收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內在動力。” 此外專家們還強調,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一些擁有較大量資本的個人、壟斷部門的國有經濟實體和基本上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地區,開始進入規模經濟行業(例如鋼鐵行業)進行產業重組。 盡管一些傳統產業現有生產能力總量已經過剩,但多數生產能力技術水平低下,達不到規模經濟水平。如果利用現代先進技術體系,以規模經濟方式建立新的大型聯合企業,仍然有把已經存在的落后生產能力擠出市場后獲取利潤的機會。 一些大規模的私營資本、盈利水平高的國有壟斷行業甚至外資,都看準了這一市場機會,在當前宏觀調控政策限制這些產業發展的情況下,依然具有投資于這些產業的戰略沖動和積極性。地方政府由于具有財政增收壓力,也樂得這些資本進入本地區投資建廠。因為這不需要地方投資,只會增加地方就業,而且是潛在的財政收入來源。盡管中央政府花大力氣限制這些產業上馬,但是地方政府并不積極配合中央政府去限制。 本報駐京記者 鄭春峰 2007年中國經濟展望 好字當先 勢必影響調控方式 ——專訪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 2006年即將結束之時,記者造訪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請他評價這一年來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 高增長高就業伴隨低通脹 記者:今年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如何? 陳東琪:今年國內經濟形勢整體來說不錯,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增長方式開始轉變,經濟各層面出現質的變化。 估計全年GDP增長在10.6%左右,連續第四年略超10%,但比較平穩,表現出較好的持續性。 雖然原材料、石油、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但主要反映基本生活資料價格的CPI漲幅,估計和去年1.8%大體持平,比前年3.9%明顯低一些。 高增長、高就業伴隨低通脹的國內形勢的確難得。 消費與投資關系得到改善 記者:不少專家認為,無論是在2006年還是2007年,如何處理好投資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很重要。在您看來,目前投資與消費二者之間是否和諧? 陳東琪:現在回過頭去看,2006年年中比較突出的“三過”問題,有兩個“過”(投資和信貸過快增長)已經基本得到控制。 應該說消費和投資的關系在2006年開始得到改善。投資1-5月同比增速30.3%,之后持續5個月回落,最新的數據為1-11月投資增速回落在26.6%。消費方面,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0月和11月都超過了14%,是近幾年來最快的增速。這種改善是經濟增長中一個最新的好跡象。 投資更重要的是結構問題 記者:但是從數據和各方人士的判斷看,投資增速過快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2006年投資高增長除了帶動國家經濟整體向上,是否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東西? 陳東琪:我們現在的投資增長超過25%,確實偏快了一些,要適當減速。但我覺得,投資更重要的是結構問題。投資結構失衡除了會誤導經濟增長的目標,而且還使得我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資源儲備越來越匱乏。 還應該清醒地看到,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領域的投資過多,在重化工領域鋪攤子太多,而流向中高端制造業的太少,流向服務業的投資比重過低,流向社會公共事業的投資不足,尤其是流向公共醫療、文化教育、養老保障、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太少。 注意調控彈性防投資過大波動 記者:中央不久前已經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思路要從原來的“又快又好”轉變為“又好又快”,更強調“好”。那么這是否意味著2007年的宏觀調控方式會發生大的轉變?作為政策的執行者,該注意哪些問題? 陳東琪:中央提出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宏觀調控,力爭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這勢必會影響到今后的調控方式,但我覺得大的思路不會變,主要還是在具體的方式上進行調整。 如果我們站在決策者的角度來考慮就會明確,一方面要防止投資反彈,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投資急劇滑坡,避免出現投資快速下降帶來經濟萎縮。因此,我覺得2007年對于投資調控要注意彈性,防止投資過大的波動;其思路可以概括為“穩定投資增長”。 此外,在投資穩定情況下,要繼續促進消費增長。這取決于就業、收入持續增長,取決于消費與儲蓄關系改善,取決于消費環境改善,取決于消費信心穩定情況。總的來說,今后的宏觀調控宜在導向上雙穩健,在操作富于彈性。 本報駐京記者 鄭春峰 超萬億外匯儲備 中國經濟能否承受? 作為全世界最大規模外匯儲備的擁有者,超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帶給中國的不僅僅是敢于花錢的底氣,更多的是一種擔憂。中國經濟能否背負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一度成為2006年的熱門話題。 未來將超過2萬億 按照最佳儲備水平應當滿足償還所有短期外債和3個月進口所需來計算,中國外匯儲備早已遠遠超出所需。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的測算,在外匯儲備滿足傳統功能以及防范金融風險的情況下,中國需要維持的流動性外匯儲備最多為7000億美元。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估計,如果不進行重大的政策調整,到2010年,我國的外匯儲備總額將超過2萬億美元,占我國GDP的比率將達到50%以上。 外匯儲備高增長短期內不會停步 高額外匯儲備的增長步伐能否在短期內停步?在記者采訪中,專家們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不太可能。 “明年的外匯儲備依然會不斷增高,但是增長的速度有可能會降低。”在發改委宏觀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曲鳳杰看來,影響外匯儲備累積的最深層次的很多原因沒有解決,過萬億的外匯儲備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社科院金融所貨幣政策室主任彭興韻告訴記者,在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這一新的國際分工體系下,中國的貿易順差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改變的,因而由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長也可能還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曲鳳杰向記者解釋說,從長期來看,中國的FDI流入的基礎依然存在,此外,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外向型經濟也很難改變。這兩個原因導致了高額的外匯儲備短期內很難調整,很難徹底改變方向。 中國經濟能否承受? 有機構預測,2007年末外匯儲備有可能達到1.2萬億美元,將增加人民幣投放15000億元左右。 中國經濟能否承受得了不斷加速的外匯儲備?曲鳳杰對記者說,“這個問題沒有必要過于擔心。”她認為,目前的國際收支還是可維持的。“在某些時候,必須維持這種所謂的外部不均衡。”曲鳳杰進一步向記者解釋說,如果這種外部不均衡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不僅會影響出口,也會影響就業。這種情形是短期內中國經濟承受不了的。 彭興韻預計,到2010年末,央行資產中80%是外幣資產,負債幾乎全部為本幣負債。在央行資產負債存在貨幣錯配的情況下,一旦發生外幣大幅貶值,那么央行極有可能出現清償力危機。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曲鳳杰一直強調應該把外匯儲備放到整個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大的環境中去考慮。“短期內很難根本性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長期進行結構調整。”她告訴記者,在短期內,我們繼續維持這種扭曲態勢,可能對整個宏觀經濟起到緩沖的作用,使一些企業有時間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 改革外匯管理體制 在如何改變這種高額外匯儲備的問題上,彭興韻和曲鳳杰的觀點一致。他也認為試圖通過轉變貿易順差來達到轉變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問題在短期內很難實現,“是一個‘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問題”。 “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改革現有的外匯管理體制。措施之一是進一步放松外匯管制。”彭興韻告訴記者,貿易順差所帶來的外匯收入幾乎全部集中在政府手中,現在就要改變這種情況,允許企業和居民持有一部分外匯資產。這部分外匯資產就不能叫作外匯儲備,鼓勵他們多持有一些,政府就可能會少持有一些。 彭興韻所說的這項措施就是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今年初提出的“藏匯于民”。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質疑“藏匯于民”的可行性。因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之下,居民和企業會更傾向于選擇售出外匯資產,而不是持有外匯資產。 夏斌提議,超過適度水平的外匯逐步交由財政部或者設立專門的機構單獨管理,這樣可以防范金融風險并保持匯率穩定。財政部從市場上可通過發行長期債券的方式籌資購匯,財政購匯后,主要用于海外和國內的戰略性投資。此類改革應該以小步的方式進行,財政部可以首先發行2000億到4000億元人民幣的債券。 對于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國外的研究機構一直強調,應該通過人民幣升值來解決。臨近歲末,業內又開始有傳聞說,中國可能會在明年允許人民幣匯率加快升值速度,以阻止創記錄的貿易順差帶來外匯儲備進一步擴大。 曲鳳杰認為,不斷增高的外匯儲備雖然給人民幣升值帶來一定的壓力,但是,還遠遠沒有到迫使人民幣匯率必須改變的地步,“畢竟對中國來說,國內的經濟失衡才是更大的問題”。 本報駐京記者 呂天玲 宏觀調控大事記 兩次加息 4月28日,央行宣布貸款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 8月19日,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 三調存款準備金率 7月5日提高到8%;8月15日提高到8.5%;11月15日提高到9%。 組合拳頻頻出擊高房價 5月17日,國務院提出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六項措施,簡稱“國六條”;5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九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簡稱為“國十五條”;7月24日,建設部等6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的意見》。 9月5日,新華社全文播發《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 高能耗及資源性產品出口門檻提高 9月14日,財政部等5部委聯合發出《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11月1日起再次提高油煤等資源性商品出口門檻。 策劃:張翼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