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擴大內需:2007年中國經濟主題曲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28日 13:45 南方日報

  效益中國·擴大內需

  引言

  種種跡象表明,為切實提振國內需求,2007年政府定然會以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為重點,努力提高農民、城鎮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而在國家一系列鼓勵消
費和擴大內需的政策驅動下,消費和消費升級也必將成為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2006年,中國經濟在宏觀調控的鞭策下朝著預期的方向穩步前行。然而,也正是在“又快又好”這種“快”字當先的發展思路的慣性作用下,中國經濟在2006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結構性矛盾——其中的問題之一,便是投資增長過快、外貿順差加大,而國內消費愈顯不足。

  投資消費比例失衡態勢加劇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2006年前11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5911億元,增長13.6%,增幅比2005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而同樣是2006年前11個月的另一組數據卻發人深省:同期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26.6%,幾乎是消費增幅的一倍。

  將投資與消費比例嚴重失衡的態勢凸顯得淋漓盡致的是,二者無論是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上還是在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上,也都涇渭分明。數據顯示,2006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僅為51.1%,為歷史最低水平;就在同一期間,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9.9%,而消費僅為35.7%。

  對于上述對比鮮明的現實矛盾,不少知名學者給予了嚴肅的批評。其中,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就認為,“與消費相比,越來越快的投資增長,已使中國經濟中消費與投資的比例凸顯畸形"。他說,目前中國經濟過多依靠貿易和投資拉動,而沒有在提振內需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將越發突出。

  在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張卓元看來,現在外需過旺,內需不足,投資強勁,而消費又不足的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一個重要的結構矛盾。

  “消費傾向偏低,不僅影響當前的消費,不能拉動消費品生產,而且還會影響投資效果,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投資與消費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長的,長時期的高積累,高投資必然抑制消費,造成消費需求不足,如果惡性循環,必將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繼續提高。”

  他認為,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才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

  2007年改弦更張為時未晚

  “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的供求情況是大多數商品供過于求,投資的結果是增加供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泊溪認為,如果消費沒有相應的增長,加上投資生產未都能與消耗需要對應,會使供需矛盾加大,對總體經濟發展很是不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博士荊林波告訴記者,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左右時,各國居民消費率一般為61%,而中國居民的消費率自1978年以來一直在53%以下。因而,調投資、促消費應當成為2007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突出任務。

  引人關注的是,學界人士此前關于“切實啟動消費”的強烈呼聲,在2006年末終于引起了中央決策層面的高度關注,而且人們也普遍預期一系列的相關舉措有望不斷推出。

  在12月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好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并認為其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此外,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近來也一再強調說,努力擴大居民消費將是2007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他還表示,“要促進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合理調整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

  消費有望出現較穩定的增長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提高勞動者報酬是擴大內需的根本之途。他預計,2006年和2007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分別達到76270億元和86180億元,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2.7%和12.4%,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3.5%和13.0%,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實際增長率,可能會達到近年來的最高水平。

  “消費將有望出現較穩定的增長,成為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所副所長齊建國認為,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水平將繼續提高,民生狀況隨之進一步改善,加之各級政府對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大,這些都為來年的消費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雖然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較高,但價格總體水平仍然比較穩定;而且投資品價格上漲幅度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的差距有所縮小,這為中長期保持總體價格水平的穩定創造了一定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斷近期總體價格水平保持平穩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某些過熱因素可能引發的通脹危險。”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的專家們提醒,積極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需要在具體路徑上需精心安排。

  提振內需重點在農村

  消費為何還連年走低,內需之火為什么“久燒不旺”?在專家們看來,這個反復被人提及也看似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其實在具體的化解過程中確非易事。

  專家們指出,隨著這兩年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和改革走向深入,醫療、教育和住房等改革中衍生出的大量社會問題累積在一起,十分復雜,而能有效承接相應保障職能的組織機構卻并未形成,因而即便居民收入增加,他們也不會輕易將之轉化為消費。

  而為了切實緩解民眾的消費壓力,改善其消費預期,有關部門近來也在不斷釋放積極信號。

  國家發改委就表示,2007年要著力落實好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各項政策,加快建設廉租房和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制度。

  此外,還要完善醫療收費和藥品價格政策,規范醫療器械價格。全面推行學校收費公示制度,開展藥品、醫療服務、房地產、水電油氣等價格的監督檢查,加強市場監管,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專家們認為,啟動和提振內需的重點是農村。據他們估計,在整個“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將有望達到3萬億元人民幣,對經濟增長和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將相當明顯。

  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固然有望成為下階段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然而從客觀上說,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又是制約消費的一個關鍵因素。專家認為,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從根本上靠的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村和農業轉移出去。

  如果大部分農民能夠順利地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城市化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民工,那么不僅這些轉移出去的農民收入會提高,那些仍然留在農村的農民,也會因為人口和土地比例的改善而提高收入,從而最終實現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據了解,為開發廣大農村的消費市場,商務部2007年將繼續加大對農村商品流通網絡、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現代糧食物流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完善農資流通網絡。

  商務部部長助理傅自應還表示,2007年商務部還將繼續辦“萬村千鄉”工程,讓城里做超市的公司把超市鏈條延伸到農村去,特別是中西部農村,開鄉級店、村級店,使中西部農村的消費條件進一步改善。

  收入“剪刀差”能否剪出分配格局新模板?

  2006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并要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

  這意味著,從“十一五”開局之年起,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群體、規范公職人員分配制度為突破口的新一輪收入分配改革正式啟動。

  其實,站在2006年的末端稍作回首我們也不難發現,在這一年中,政府主動回應民眾訴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從最高決策層到相關政策執行部門,大都采取了切實的行動,民眾從中多有受益。

  然而,在不少專家看來,當前我國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居民內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因而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任重道遠。

  國家發改委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的楊宜勇認為,2007年必須更加重視收入分配問題,完善宏觀分配格局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傳導,建立健全低收入群體增收的長效保障機制,加快促進穩定的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并積極探索發展成果由民眾共享的實現途徑,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奠定堅實的基礎。

  居民實際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12月25日,中國社科院推出了其年度力作——《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該院社會所副所長李培林研究員在藍皮書中預警,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尖銳的矛盾,收入差距便是其一。

  據李培林介紹,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日漸清晰:最高20%的人口與最低收入者,實際上收入差距達到18倍左右,且這種差距還在向縱深發展。

  “過去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要比總體的差距小很多,特別是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之后,東部的收入差距顯得很大。但現在西部已經超過東部,而且農民內部差距比較突出。”他分析,在市場定價情況中,一般制造業和

壟斷行業的工資水平這幾年也在迅速拉開,在國家定價的制度當中,公務員的工資也由于區域之間財政的差距,現在差距越來越大——公務員工資地區差距也達到了十幾倍。

  此外,收入差距上的嚴重分化,也正在改變著民眾對于自身所處社會經濟地位的認同感。據相關調查顯示,大概有50%多的人認為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屬下層或中下層。中層以上的認同率不僅低于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低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建立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最重要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說,2006年,政府已經開始調整宏觀分配格局,譬如在初次分配中致力于提高勞動者報酬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在再分配中加大了中央財政向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

  而楊宜勇認為,在調整分配關系和縮小收入差距問題上,如果僅從居民收入分配角度出發,單純采取“劫富濟貧”的思路,是難以解決的。

  他說,政策是否能夠落實,預期效果是否能夠達到,取決于中間環節,也就是傳導機制通暢與否。如果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給地方的專項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改革措施會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背離初衷。

  此外,專家們都認為,應該建立健全低收入群體增收的長效保障機制。李培林說,在我國分配制度快速變化、收入差距逐漸拉大的情況下,很多人對于分配制度的公允性產生了疑慮。

  因而,在不能保證機會公平的前提下,單純調整結果使之平均化并不能完全消除人民群眾的不滿;而建立起一個讓大家覺得合理公正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從中長期來看會加重財政的負擔,政府直接補貼水平的增長會越來越困難。從間接角度出發,將工作重點轉向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對低收入群體增收的保障將發揮長期效果。”楊宜勇認為,在城鄉統籌基本醫療、基礎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基礎設施,是低收入群體增收的基本保障。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改善就業環境,提高技能和維護權益,以及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當務之急。

  鏈接

  收入分配差距短期難縮小

  盡管收入分配問題已經得到高度重視,政府也出臺了有力措施,不過,由于經濟增長模式和公共治理整體水平等方面的制約,以及收入分配自身長期發展產生的慣性,收入差距在短期內尚難以顯著縮小,仍然呈現出擴大之勢,而且這一趨勢至少會延續到2007年。

  ——城鄉差距持續擴大。上述社會藍皮書預計,2006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速會略高于10%,農民人均實際純收入的增長率仍會保持在近年來6%左右的水平。

  如果按照城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3%—1.5%的情況推算,城鄉收入差距將擴大到3.3倍以上,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如果這一趨勢延續到2007年,城鄉居民名義收入差距有可能突破3.4倍。

  ——壟斷企業與競爭性企業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2006年,高層的重視和壟斷企業的自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壟斷企業職工與競爭性企業職工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然而,壟斷企業和一般競爭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了企業及其員工未來收入的發展,由于所處生產環節和競爭地位不同,同一行業內部的各企業之間也會產生較大的收入差距。

  從各行業的景氣指數來看,處于生產環節的上游、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往往收入增長較快;而處于下游和加工環節、面對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的企業,景氣程度普遍較低。考慮到企業景氣指數與企業利潤、職工工資水平的聯系,可以預見,壟斷企業從業人員的薪酬增速仍會快于競爭性企業。

  ——城鎮內部差距擴大速度快于農村。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呈現出明顯的擴大趨勢,而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趨于穩定。

  在國家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為主要受益群體)、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內部工資差距拉開的情況下,2006年、2007年兩年農村內部收入差距顯著大于城鎮的收入分配格局會發生重大轉變。實際上,如果從支出角度衡量,城鎮人均消費支出的兩極分化程度在2002年就已經超過農村,2006年已達4.2倍,同年農村在3倍以下。

  ——資本要素相對于勞動要素的地位繼續上升。以2006年前三季度的情況為例,農民人均工資性現金收入同比增長19.6%,比上年同期增加3.5個百分點;而農民現金收入中比重最大的人均出售農產品收入僅增長了5.6%,比2005年同期驟降12.5個百分點,這是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力度相對下降的客觀結果,反映出農民依靠自身力量從農業中實現增收的困難。

  城鎮的情況十分類似: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屬于勞動性收入范疇的工薪收入比2005年同期增長12.4%;而屬于資本性收入的經營凈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分別增長了19.6%和27.7%。

  大事記

  1月5日,中國

人民銀行確定2006年貨幣政策預期調控目標: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狹義貨幣供應量M1分別增長16%和14%,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對此,金融專家認為,今年的貨幣調控目標體現出一個思路:為擴大內需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

  3月19日,第七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19日在會上表示,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要“兩手抓”:一手是繼續控制投資的過快增長;另一手是不斷擴大國內的消費需求。

  9月14日,國家五部委聯合發文,通過降低部分商品

出口退稅率、限制部分商品出口等措施對出口進行調控。10月,素有“中國第一展”之稱的廣交會在百屆之際宣布從第一百零一屆開始,其全稱將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這體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正在清晰地由出口單極向提升國內產品品牌附加值和擴大內需的雙極拓展。

  12月,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比去年同期上漲1.3%,這一漲幅與前10個月保持在同一高度上,都遠遠低于年初政府設定的3%的全年目標。而央行今年發布的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都曾認為我國物價走勢上行風險大于下行風險。專家認為,CPI指數之所以持續低位運行并與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形成截然相反態勢,主要是由于CPI指數增幅與內需關聯度很大,而目前我國內需不足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持續較低的CPI水平,從側面折射出國內需求依然較弱的現實。

  撰稿 本報駐京記者 鄭春峰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