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開生面:重慶構想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28日 09:4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吳紅纓 實習記者 李申光 12月25日18時,重慶南濱路的餐店,準時燃起溫暖的燈,各路奔來的食客在夜幕中進進出出。這個城市面孔依舊。 但是,不久以后,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個年輕的直轄市,正在醞釀改變它命運的一張
12月中旬,一份特殊的課題,勾畫了這個命運可能的曲線——在重慶辟出3000多平方公里,申請打造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有關專家向記者透露,明年建直轄市10周年之際,重慶將遞交此項申請。 重慶太渴望獲得一個有力的杠桿,以支撐它在區域經濟中所扮演的戰略角色。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構想 重慶早在年初就提出,抓住建直轄市10年的時機,2007年要打“直轄牌”。但如何“打”出這張牌,卻頗費心思。12月初出臺的《交通物流樞紐戰略方案》(以下稱《方案》),讓大家看到了其中的端倪。 4個月前,重慶市政府委托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做《方案》,曾為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做過戰略規則的野村,提出統籌規劃一個以“國際臨空技術產業城市”為特色的綜合政策區域,將重慶打造成中國的第四個經濟特區,在西部大開發中扮演中心城市的角色。 在《方案》中,“國際臨空技術產業城”包括北部新區擴大區、新產業創新區、綜合物流區在內,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新增目標人口約200萬人。同時,大力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包括在機場和寸灘港區之間建立綜合物流樞紐基地,并開通貨運鐵路和道路網絡等。 市外經委負責人表示,《方案》以特區聚集產業,從而提高貨運量,使重慶成為西部物流樞紐的規劃,提供了很好的建議。而重慶市副市長黃奇帆表示,這個建議符合重慶發展的戰略目標與核心利益。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則稱,該規劃的視野已經超出了交通物流樞紐的范疇,對重慶打“直轄牌”的研究會很有啟發。 不僅是野村所的《方案》,實際上,從8月開始,重慶市高層就在低調地,但緊鑼密鼓地步署“直轄牌”的諸多事宜,行動之一委托當地專業研究機構進行調研,其中就包括“特區”操作。 12月15日初步定稿的,全名為《關于重慶作為新興直轄市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的研究》(以下簡稱《直轄市發展戰略與作用》)報告就是調研的結果,它由重慶市委、市府委托,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重慶市發改委、重慶大學等參與完成的,課題最終明確了重慶“特區”定位,那就是設立國家中西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探索中西部在特殊條件約束下穩而快發展的創新路徑。 《直轄市發展戰略與作用》中要打造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面積3098平方公里,包括渝北區、江北區、長壽區三區,總人口約225萬人,它將進行新農村建設、行政體制改、社會事業及經濟體制四大領域創新探索。 課題副組長,工商大學副校長廖元和稱,重慶所提的特區,與當年的深圳模式有所不同,它不單純依靠國家投入資金、享受稅收優惠發展,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創新實驗區。 廖元和稱,因中國加入世貿的承諾,成立經濟特區的做法已無可行性,同時,容易造成各地的攀比, 而重慶對特區一系列的組合牌,契合了中國在改革發展階段需要處理的深層次矛盾,如地區發展不平等、貧富差距、城鄉統籌矛盾,庫區產業空心化矛盾等等,更易被中央接受。 對于野村綜合研究所所出的《方案》,廖元和稱,日方所提的特區概念,偏重于產業的發展,這與2005年批準設立的天津濱海新區有重復之處。 “重慶要打出自己的特色,著重點就是大城市帶大農村的二元結構,中央在直轄之初就賦予它要探索一條統籌城鄉發展之路,與它相關的是新農村建設。”廖元和說。 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志禮稱,這個定位,是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定位特區,即探索中西部在特殊條件約束下穩而快發展的創新路徑。 在特區設想的3098平方公里范圍內,有農村人口近135萬,占總人口比例為60%,農村用地面積80%以上,這里有城鄉二元結構,有現代產業園區和發展滯后的農村,有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還有庫區移民任務。 《直轄市發展戰略與作用》基本涵蓋了野村研究所制定的地理區域,重點仍是北部新區,它被作為“直轄牌”的“龍頭”。北部新區成立于2001年,它一開始就被喻為“重慶的浦東”,其定位是,建成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產業基地、都市發達經濟圈核心增長極和都市風貌展示區,在2010年實現“再造一個重慶工業”。 這個區域集中了重慶火車北站、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寸灘港區、渝北航空物流基地、公路樞紐站、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它將傾力打造三大產業,汽車及其配套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包括電子、生物、儀器儀表,以及現代特流代服務業。而長壽屬于庫區的一部分,它是重慶“十一五”規劃要打造的三大重化工業園區之一,也是重慶解放庫區產業空心化的“抓手”。 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稱,在這一區域設立特區后,有利于整合各種基礎設施及開發園區,理順體制的矛盾,使其成為重慶乃至西部的經濟增長極。 重慶10年轉型機遇 無論野村研究所的《方案》與重慶本地專家打造的《直轄市發展戰略與作用》有多么不同,它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重慶要爭取成為全國發展戰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才能全面提升其競爭力。 蒲勇健稱,重慶對特區的構想,反映了這個城市對其現狀的憂慮。 1997年,重慶被設置為直轄市,獲得發展機遇。經過9年發展,2005年經濟總量比直轄初期翻了一番。但與其他3個直轄市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且有擴大的趨勢。 此外,雖然重慶在長江上游經濟區具備了直轄政治優勢,但仍未形成與之相匹配的經濟核心地位。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稱,目前,我國已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集群,以成渝為中心的長江上游經濟區正在形成中,但與京、津、滬在其區域板塊中的“中心”作用和地位相比, 2005年,重慶經濟總量在區域內的比重為19.4%,分別比北京、上海在其區域的占比低8.1%和8.2%。 2006年,投資對重慶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86.5%。蒲勇健稱,“重慶這些年的投資大多來自中央財政的國債,現在它已逐漸淡出,重慶面臨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以及使前期投入轉化為效益的壓力,這些都需要引入大量的外來資本。 但在引資方面,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重慶的土地指標受到嚴格控制,基本已用盡。連北部新區今年也感到了引資中的土地壓力,上半年其投資只有82億元,同比增長僅0.6%。蒲勇健稱,“設立特區,可在征地、招商方面將更加靈和。只要制度合適,就會有投資來源。” “國家級特區”給一個城市一個區域帶來利好是深遠的。一些參觀過天津濱海新區的重慶官員、學者,對那里因政策效應而聚合的產業集群,蜂擁而來的內、外資企業,均印象深刻。 一些認為重慶應獲得“特區”支持的專家由此呼吁,重慶并沒有獲得與直轄市相匹配的支持,例如三峽工程,重慶承擔了最艱難的百萬移民和庫區生態保護任務,并一直受庫區產業空心化所困,但國家并沒有建立生態受益地區的補償機制。 對于此番重慶設特區的構想,坊間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出,設特區是在向中央要資源要政策的行為。 而白志禮認為,當前公共財政本來就集中在中央,區域間發展不平等,社會不公等市場失靈的領域,當然要由行政力量的介入,這也符合中央財政的公共職能。 更多人表現得很有信心。這個信心來自提出“直轄牌”的市委書記汪洋,他的上任給重慶帶來許多新氣象,人們相信他會帶領這個城市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