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陜西新農村建設涌現八種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08:59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劉雪濤 潘英麗 以城郊工業園區、生態農業園區帶動發展,大力進行技術培訓與勞務輸出,依托縣域經濟,積極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近幾年來,陜西省新農村建設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據該省參事室和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對西安、咸陽、延安、榆林、寶雞等五市10區縣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內容與模式”的調研,陜西各地根據自身自然條件、產業基礎和發展方向,結合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目前已經形成了八種新農村發展模式,并涌現出了一大批典型的縣(區)、村。 以城郊工業園區帶動農村發展型,其中以西安市未央區的白沙口村和和平村為代表。白沙口村通過工業反哺農業、改造農村、轉化農民,使村民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以上;和平村依托土地資源,在不改變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和農戶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通過土地經營權的自愿入股,集體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管理,借地生財,借外力發展,創辦了西安市第一家村辦市級重點工業園區。2005年,和平工業園區產值突破5億元,上繳國家利稅1400多萬元,村財政收入700多萬,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7000元。 關中平原區縣屬以生態農業園區帶動發展型,典型區縣包括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遺址區、戶縣渭河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區和咸陽市秦都區棚栽蔬菜基地。其中,咸陽市秦都區積極發展城郊型農業,并把棚栽蔬菜作為主導產業,2005年該區蔬菜播種面積9.5萬畝,其中棚栽蔬菜面積8萬畝,每棚年均收入1萬元,最高可達3萬元。為拓展蔬菜銷售渠道,該區還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西北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 技術培訓與勞務輸出型。西安市未央區以勞務培訓為切入口,帶動高技能、高素質的勞務輸出。該區成立了職業培訓集團,設立20多個實用技術專業,并采取定點培訓和“大篷車”培訓相結合的辦法,把培訓班辦到街道辦事處和各個村子;延安市寶塔區每年設立10萬元以上的農民培訓專項補助資金,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和“外出務工型”職業技能培訓,培養了一大批區、鄉(鎮)、村技術干部和農民經濟能人。 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型。戶縣是聞名全國的農民畫鄉,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在縣域文化活躍的大背景下,培養出了“陜西文化第一村”——東韓村。該村以獨特的別墅式居民建筑、著名的農民畫鄉、物美價廉的戶縣風味“農家樂”飯菜形成了“東韓村”一日游三大亮點;安塞縣是全國著名的腰鼓之鄉和剪紙之鄉。該縣各類藝術人才達3.4萬人,其中獲過各類獎項的骨干藝術人才近7000人。該縣依托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文化產業帶動旅游業已邁上了發展的新路子。 渭北塬區依托縣域經濟和特色產業,實現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旬邑縣以積極培訓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目前已初步形成果、畜、草、煙、藥五大特色產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產業基礎和經濟支撐。在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方面,該縣提出了整體搬遷式、田園風光式、舊村改造式和依托城鎮式四種建設模式,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已建成62個高標準的新農村;千陽縣連續五年開展農業結構調整大會戰,形成了奶畜、蠶桑、蔬果、干鮮果四大特色主導產業,飼草、林紙、種子、藥材四大后續產業和工藝品開發、勞務輸出兩大非農產業的產業結構格局,并組建奶、蠶、菜、林、草業和民間工藝的后續產業及龍頭產業。 陜北退耕還林(草)、菜果畜三業并舉型。陜北地區基于退耕還林(草)生態治理的需要及其獨特的資源、土地、氣候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了較之關中平原地區更具優勢的菜、果、畜三大產業。延安市寶塔區在這一思路引導下,2005年實現收入3.45億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6%;安塞縣從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有償轉讓使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這種淺層制度改革入手,到以土地承包權為股份組建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土地股份合作公司的探索,試圖解決小農戶家庭經營與社會大生產的深層矛盾,并已取得初步成功。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經濟型。僅有500多口人的米脂縣高西溝村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林、果、牧、糧綜合發展的路子,全村40架山、21條溝的綜合治理已達78%,林草覆蓋率達64%,已完全走上了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良性循環之路,被譽為鑲嵌在陜北高原溝壑中的一顆綠色明珠。 榆林北部風沙灘區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型。靖邊縣紅墩界鎮爾德井村作為陜西省首批確立的治沙基地輻射帶動村,三年來以發展生態型農業循環經濟為思路,在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我國西北地區風沙區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新農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極具推廣意義的新路。 總結陜西省新農村建設,已形成6條基本經驗:支柱產業的帶動作用;一支強有力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一個既有奉獻精神又是經濟能人的帶頭人;縣域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財政基礎,村集體經濟的存續或村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村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物質前提;規劃先行、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建設思路;項目捆綁,多渠道籌集資金;抓農民技能培訓,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