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義·艾買提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指出
縱向考察,發展迅速、變化巨大;橫向比較,差距仍然很大
本報北京12月27日訊 記者毛磊、杜文娟報道:“縱向考察,我國民族地區發展迅速、變化巨大、成就輝煌,但橫向比較,差距仍然很大。”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
上,在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司馬義·艾買提如是說。
今年,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22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組織執法檢查。檢查發現,少數民族的民主政治權利得到保障、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開始得到遏制。6年來,中央財政對民族地區的轉移支付累計達到4044億元,占全國同期財政轉移支付總數的52.6%。去年,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達15706億元,比2000年增長74%;地方財政收入達102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2287元。
司馬義·艾買提說,由于發展起步晚、起點低,自我發展能力弱,民族地區還面臨著不少困難
——經濟發展仍然滯后。去年,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僅占全國生產總值的8%,人均生產總值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29.4%。保吃飯與保建設矛盾突出,農牧區“行路難、用電難、飲水難”大量存在。
——扶貧攻堅任務艱巨。民族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而且返貧率高。截至去年底,全國民族地區農牧區絕對貧困人口仍有1170.4萬,占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49.5%,比上年增加1.8個百分點。
——發展教育困難很多。民族地區的許多鄉鎮學校,工資待遇低,教師外流嚴重。去年底全國699個民族地區縣中,150個縣“兩基”不達標。
——醫療衛生基礎脆弱。民族地區醫療衛生處于較低水平,特別是邊遠山區和牧區,醫務人員嚴重不足,醫療設備十分短缺,“看病難”問題突出。
——社會保障惠及面窄。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的699個縣中,尚未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還有323個縣,占總數的46.2%。
同時,司馬義·艾買提指出了法律實施中的一些問題:配套資金減免規定落實不到位,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小、不規范,資源開發補償規定不落實,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補償不到位,配套法規建設需要加快進度。
司馬義·艾買提建議,將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和資金進一步向民族地區傾斜,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將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統一納入中央對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范圍。教育方面,將“一補”經費由國家和省級財政各承擔一半;醫療衛生方面,力爭在三年內基本建立農牧區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