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國人的慈善意識為何較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 18:11 南海網-海南日報

  專家認為,倫理觀念是深層次原因

  “中華民族是善良的民族,有悠久的慈善歷史,但是從現代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的普遍性而言,與世界上慈善事業發達的國家比較,我們的現代慈善意識和現代慈善行為有著不可否認的差距!

  在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建設學術研討會上,河南財經學院教授單玉華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我國傳統的和現有的倫理構架和倫理觀念,是導致這一結果不可忽略的深層次原因。

  資料顯示,國內注冊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即99%的企業沒有參與過慈善捐款。在以往中華慈善總會所得捐贈中,70%來自國外和中國港臺地區,內地富豪的捐贈不到15%。單玉華說,慈善捐助、義務工作和義務服務在慈善事業發達的國家已成為普遍的意識和行為;而在中國,公民中自發、自然、經常性的從事慈善捐助和義工的人口比例很小。

  單玉華認為,除了政策導向不明確、法律制度不健全、民間慈善組織不發達、慈善事業管理不完善等因素外,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與倫理道德范疇有密切聯系。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對廣大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塑造了中國人嶄新的精神面貌。同時,特定的環境下對社會主義倫理的某些“時代性”注釋和偏解,也使人們對當代慈善意識產生某些意識錯位。

  社會主義社會推崇勞動光榮的倫理理念。在社會主義的分配過程中,也體現了與這一倫理理念吻合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而在慈善事業中,被救助者的所得不是勞動所得。有的人甚至認為,對慈善行為的倡導會淡化勞動光榮的理念,誘發坐享其成的奢望,縱容不勞而獲的惡習。

  財產觀對慈善意識也有重要影響。一方面,強烈的家族意識和“惜財”意識,使中國人舍不得進行慈善捐助。另一方面,“劫富濟貧”的傳統觀念,使私有財產的安全性脆弱,形成了中國人不公開的、封閉式的財產觀,強化了中國人“藏富”、“不露富”的習慣。

  單玉華最后總結說,首先應該肯定,幾十年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中華民族精神面貌的提升,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但我國現實道德觀念與現代慈善意識的某些不協調音符,也是新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應該關注的內容。認識到這一問題,并著手協調和完善它們,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在新時期的任務之一。

  (本報?12月24日訊)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