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大劇大國崛起誕生過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3:30 財經時報
劉巍 在這部紀錄片里,歷史仿佛就“活”在現實的點滴之中:一棟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殘破的遺址間,一個偏僻的博物館里,或者活在當地人的衣食住行中 央視2套首播的12集紀錄片《大國崛起》攪熱了這個本來就有些暖冬的季節:先是眾多歷史學家、政界名人紛紛撰文評論,緊接著企業界、傳媒界、文化界相繼加入討論。與此同時,萬冊首印同名書籍早已銷售告罄。 “一部紀錄片變成百姓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這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上是極少見的現象。”該片總編導任學安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強調。 動機緣自一條廣播新聞 “解讀15世紀以來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這就是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國崛起》的主要動機。”任學安說,在該片熱播后,關于這部大劇制作的幕后背景的猜測頻出,他不得不出來一再澄清。 事實上,決定拍攝這部號稱“巨大工程”的電視紀錄片,緣起是一條偶然中聽到的廣播新聞。 那是2003年11月底的一個清晨,任學安說他在上班途中聽到收音機里播報了一條新聞: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 9個大國,500年歷史,在北京噪雜擁堵的三環路上,突然冒出來的一個念頭讓他激動不已。在他的提議下,2004年春節后,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正式立項。 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教授們按照制片方的要求,完成了對九國崛起歷史的整理;9月,電視節目內容大綱完成;年底,電視腳本的初稿基本成型。至此,任學安率領的團隊完成了對電視片主體內容和主題的確認。 “這一年是我人生的第三個本命年。”任學安說,在經過了近一年的走訪、研討,跑遍北京各大書店買來了幾百冊歷史書,數易其稿,做了大量案頭準備。 “在面對浩淼歷史的時候,我認為最難的是刪繁就簡,清晰表達。” “在形成電視語言的時候,我認為最難的是深入淺出,情理兼顧。” “在七個攝制組準備出發的時候,我認為最難的是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找到要找的人,拍到要拍的場景。” “在六臺編輯機擺在面前的時候,我認為最難的是從幾百盤帶子里挑出合適的畫面,構建易于解讀的場景。”在一個個難題后,在一次次討論中,《大國崛起》得以成型。 電腦特技還原歷史畫面 “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強國歷史為題材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監制、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總監郭振璽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說,“我們的七個攝制組分赴歐、亞、美九個國家進行深入采訪和實地拍攝,拍攝了大量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歷史檔案、文物、遺跡等,獲得了大量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據說《大國崛起》7個攝制組先后采訪了國內外100多位來自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等不同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使得該片得以反映出各國專家對于本國崛起相關問題的思考和現階段對世界歷史與現實的認知程度。 在這部紀錄片里,歷史仿佛就“活”在現實的點滴之中:一棟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殘破的遺址間、一個偏僻的博物館里,或者活在當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遠流長的典禮儀式上、活在各民族人民的眼睛和心靈中。 郭振璽說,尤其是一些由各國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館收藏的重要文獻和歷史實物原件,都是第一次出現在中國電視人自己拍攝的紀錄片中,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493年簽訂的劃分世界的條約和地圖、哥倫布航海日記的手稿、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年的賬冊、亞當·斯密《國富論》1776年出版的最早版本、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的最早印刷本(1789年)和《拿破侖法典》(1804年)、德意志最早的鐵路路線圖等等。 葡萄牙歷經幾百年風霜的恩里克燈塔、歐洲大陸的“天涯海角”羅卡角、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倉庫、日本長崎保留的荷蘭坡、德國邊境小鎮才特爾的小學博物館、美國保留殖民地時期原貌的普利茅斯小鎮;西班牙和德國的國慶活動、荷蘭一年一度的議會開幕盛典、英國第一列火車通車175年的紀念儀式、美國傳統的模擬開國元勛演講的活動……紀錄片展示了一幅生動的歷史文化長卷。 為了盡可能地幫助觀眾理解那些遙遠的別國的歷史,制作組還用電腦特技復原了大量重要的歷史畫面,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險、荷蘭的大型商船隊、英國全盛時期進行第一屆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的水晶宮、法國大革命攻陷巴士底獄、德國的第一個火車站、美國黑船逼迫日本開國、彼得大帝興建圣彼得堡、蘇聯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五月花號抵達美洲等等。 《大國崛起》的啟示 郭振璽說,《大國崛起》首播過程中,央視2套辦公室就不斷接到聽眾的電話,有的觀眾甚至說看一遍不過癮。頻道臨時決定,在11月27日,首輪播放過后僅3天,就啟動了第2輪播放。 “《大國崛起》用電視讓更多的人了解世界歷史上強國崛起的故事,非常好。”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他長期研究西方經濟史,看了這部大型紀錄片感覺可以給人幾點啟示,“一是對科學和教育重視,經濟的飛速發展需要新技術,隨之誕生一批偉大的科學家,英國可以為出身低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為他抬棺,這在其他當時等級森嚴的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科學發明要與資本結合。 三是體制改革,日本人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改變國體為天皇掌權的君主立憲制。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后,為自己的工業化和對外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和兵員。“ 華旗資訊總裁馮軍認為, “1949年我們開始自立,1979年我們開始自強,到了今天我們中華民族開始要騰飛。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播《大國崛起》,時機非常好。” “一個大國的崛起是有歷史條件和背景的。大國在自身的發展中非常在意借鑒外國的經驗,文化的、政治的、體制的改革。中國在新的歷史機遇期,應該整合力量,借鑒有益經驗,謀劃自身的發展。”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董事長李家祥說。 而他的話,與紀錄片制作部“讓歷史照亮我們未來的行程。”的口號不謀而合。 從這個角度說,《大國崛起》點燃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