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五國尚無法與OPEC抗衡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1:48 財經時報
陸志明 美、中、日、韓、印五個國家的能源消費量占據全球50%以上,相比之下,歐佩克(OPEC)的產能僅占全球40%強。因此,單從“量”的規模來看,五國合作的前景相當廣闊。 但是,這五大國的合作與歐佩克相比顯然還存在“質”的區別。 雖然這些年OPEC經歷了一些組織與程序上的挫折,但是其掌控世界能源價格的能力始終毋庸置疑。五國合作則處于萌芽階段,要想與OPEC叫板恐怕為時尚早。 就目前看來,五國更現實的選擇是在現有的國際能源合作框架下,相互加強合作、彼此降低競爭度、提升共同抵御價格風險的能力。 中美在合作下的博弈 首先,如何實現在公平環境下的五國合作,尚取決于多方博弈的結果。很明顯,這五國在國際能源界的“話語權”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在政治軍事方面早已在世界各個能源產地布下自己的勢力;其國內的能源儲備和應對油價波動的制度也最為完善;再加上美元的強勢地位與美國石油巨鱷在全球的壟斷地位,世界能源價格的起伏對其總體影響并不大。 美國加入五國合作的主要目的,應是積極介入到各個國際能源合作進程,以確保美國利益不受損害。美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理查德提出的《能源外交與安全法案》充分反映了這種思維。該法案提出將中國和印度加入一個國際能源供應系統,來確保全球石油供應穩定,降低相互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 事實上,美國主導的(IEA)長期以來堪稱“無所作為”,尤其是面對高油價時的束手無策,早已引起其它能源消費國的不滿,自立門戶已是不可逆轉。 而中國作為新興的能源消費國,消費量巨大,但卻沒有任何定價權,甚至在石油方面還要支付“亞洲溢價”。這樣的局面必須得到改觀。 但是離開了美國的支持,任何改革措施恐怕都難有所突破,因而中美之間更多的是在合作下的相互博弈。中方希望借助美國力量提升自身的話語權,而美方無疑是希望參與到國際能源合作的新框架中,并取得相應的主導權。 上合組織是最佳平臺 五國能源合作體系平抑國際油價的主要策略,還在于擴大與其他非OPEC國家的合作。 正如前文所述:五國合作目前來看仍屬于松散的合作體系,彼此之間缺乏相互制約的制度結構。這也注定了在現階段五國不具備與OPEC相抗衡的能力。 現實的策略是加強與非OPEC國家的能源合作,爭取區別于OPEC的單獨定價,至少要消除OPEC強加于亞洲國家、甚至帶有歧視性的“亞洲溢價”。 最現實的案例是俄羅斯與中、日、韓三國的輸油管線問題,如何處理三方在這方面的合作,的確是考驗五國合作的重大課題,其中包括利益的分配與行動的一致。 此外,上海合作組織也是亞洲國家加強能源合作的最佳平臺。該組織中既包括了能源生產國,如俄羅斯、烏茲別克等;同時也包括能源消費國,如中國、印度等,同時這些能源生產國多游離于OPEC之外。 五國基于上合組織平臺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合作,既有利于擺脫OPEC的影響,提升在能源價格的“話語權”;同時也有利于建立以中國等亞洲國家為首的五國能源合作體系,避免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重蹈當年IEA的覆轍。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