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上合試驗:環中國自由貿易區發軔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10:42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劉莉 “它無非是一個為中亞領導人設立的清談俱樂部(talking shop),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在國際舞臺露臉的機會。” 5年前,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之初,并不被看好。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眼中更是如此。 5年過去了,先前的選擇性忽視此刻頓時轉化成過度恐慌。上合組織一夜間被貼上了“東方北約”(Oriental Nato)和“擁有核武器的歐佩克”(Opec with nuclear weapons)等標簽。 然而,事實遠不是非此即彼。 自由貿易區:由概念到行動 2003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會晤時,首次提出確立長遠的區域經濟合作目標。“上合自貿區”概念浮出水面。 “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已從概念進入行動階段。” 三年之后,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在上合組織成立五周年之際公開表示。 此一構想預計到2020年前后完成,意味著貨物、資本、技術和人員的跨境自由流動三個階段,即自貿區所能提供給域內國家的貿易自由化、金融一體化和人員自由流動。 “人、財、物的自由流動。從發展過程來講,最容易實現的是商品流動,最難的是人員流動。”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教授如此分析。 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明顯差異,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得不面對的門檻。自由貿易區概念落實的前提,就是尋找共同的經濟空間。 而閻學通認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也不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障礙。正是由于經濟水平上的差別,容易形成互補優勢,而經濟水平相似,則可能造成相互競爭。 中亞油氣資源、地下礦物豐富,但缺乏開發資金;中亞國家占據歐亞走廊要沖,連接著歐洲發達地區和亞洲沿海地區,但區位優勢發揮不足。而與此同時,中俄人力資源充沛,工業設計和制造能力強大,外匯儲備充裕,對外投資沖動需要釋放。 日前,中國商務部已經啟動了“上合組織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專門成立了電子商務、海關、投資、技術規則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發展過境潛力等五個工作小組。 在基礎設施領域,成員國將重點推動區域內各方都愿積極參與且能共同收益的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如油氣管網、電力網、交通運輸網和電信網等。 “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將是中亞經濟圈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主任孫壯志評價道。 中哈自由貿易區:有益的試驗 “中哈自由貿易區建立,必將成為推動上合自貿區實現的關鍵。”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俄羅斯中亞研究室主任陸鋼指出,中俄自貿區重點目前在遠東地區,超越了上合組織的范圍,因此中哈自貿區的示范價值更加凸現。 2005年7月4日,胡錦濤出訪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兩國政府簽訂正式協議,決定啟動合作中心建設。 哈薩克斯坦與中國擁有1782多公里長的邊界線,經濟上在中亞地區處于領頭羊的地位,經濟開放程度較大,區域合作意識強烈。 今年6月,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開工建設。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世界首例跨境經貿合作區,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區域合作的示范區。 該中心面積4.63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貿易洽談、商品展示與銷售、倉儲運輸、商業與金融服務、配套的高端生活服務。中心區外還設一個配套的產業區,功能是出口加工、保稅物流、倉儲運輸。 “霍爾果斯邊境合作中心不但能推動中哈自由貿易,而且對未來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提供了一個試驗。”霍爾果斯口岸管委會主任梁新淵對記者說。 中亞:區內的競合博弈 但中亞的合作前景并非坦途一條。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亞研究專家基里爾*努詹諾夫判斷,俄羅斯與中國兩個大國在該地區的復雜關系也將是未來區域合作中的不確定因素。 “當要排擠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時,莫斯科和北京會進行合作,然而同時,中國和俄羅斯又在爭奪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在能源資源豐富的哈薩克斯坦尤為明顯如此。” 此外,在交通運輸方面,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主張建立歐亞大陸橋,以此連接中國與歐洲。但該提議卻遭到了俄羅斯的強烈抵制——歐亞大陸橋顯然會對俄發展西伯利亞交通大動脈帶來威脅。 除地理上的距離和制度上的差異,更根源性的原因在于中國與中亞國家在文化上屬于不同文明體系。 而有觀察家認為,中亞國內積聚的社會矛盾、不完備的法律制度、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也會構成合作的羈絆。 上和組織之外,現在中亞區域內并行存在著多個一體化合作機制,如亞洲開發銀行的中亞區域合作機制、獨聯體框架內的歐亞經濟共同體等,盡管各個機制的側重點不同,但總體上功能相似,與上合組織存在一定的競爭。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