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中國金融業:步步為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12:00 贏周刊

  □贏周刊記者 李域

  金融,不可以不設防

  《孫子兵法》云:“借局步勢,力小勢大。”

  仔細去了解WTO的談判過程,我們會發現,其實,金融開放才是談判的主軸,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最需要的。但是與其他行業比較而言,中國的金融業卻是中國整個經濟體系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這樣的“體質”面對國際資本的沖擊,風險不言而喻。

  然而,中國金融業步步為營,站穩腳跟,從一個稚嫩的博弈者變得有退有進,開始追求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

  2006年12月11日,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約定,我國金融業將向外國金融機構全面開放。回想2001年,當中國簽署加入WTO協議的時候,不知是否已經預見到五年后

中國經濟逆風飛揚式的快速增長,金融業同時也以驚人的速度完成自身重塑,隨時備戰。

  在WTO這個世界大博弈體系中,中國從一個年輕的博弈者變得有退有進,開始追求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親歷了5年,中國已然不再是國際環境的被動接受者,而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和影響者。

  外資銀行總裁叫喊“抵制”

  自由貿易是每一個WTO成員國的目標。在WTO的多項法律中,關稅減讓、配額取消等一些措施和規定的意圖都在于實現貿易自由化,中國選擇加入到自由貿易的世界體系中去,也是希望能夠享受自由貿易帶來的利益。

  但同時WTO又允許補救措施的存在,允許其成員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一系列合法保護措施。

  那場關于金融業的談判,恰恰符合了最古老羅伯特定律:越是復雜、大家都不明白的事情,談判時間就越短;越是簡單,大家都明白的事情,談判的時間就越長。于是,最復雜,最重要的金融問題反而是最快解決的問題。

  不是金融行業容易談,而是金融業與農業息息相關,于是后來就出現了在金融上的適當讓步。

  但是讓步不等于退步,作為處在十字路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能退回到保護主義的陣地,只能在WTO自由貿易的談判上討價還價或在保障措施中尋找自身最大盈利。

  2006年11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同時予以公布。

  而此前幾個月,一個名為“金融服務論壇”的利益集團就開始呼吁美國政府抵制中國銀監會的新《條例》,而該組織的成員均是一些歐美一些大型金融企業的總裁級人物。原來此項條例引發了一些國外利益集團的異議。

  因為在此條例中,征求意見稿明文規定:“必須在中國注冊,成為獨立法人;而拒絕注冊的外資銀行只能從事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定期存款業務。”其實管理層的這種意思從去年“央行號召所有的外資銀行在華機構納入到中國的存款保護體系”就可以看出端倪。毫無疑問,在中國政府兌現2007年銀行業全面放開承諾之前,必然要給予自己一些合理的“防火墻”。

  當然,設置這種看上去有點“歧視性”的條款對于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而且不單單出現在中國,印度也用過類似的操作方法。

  也許有人會疑惑,一個以自由貿易自主化為宗旨的WTO體系到底怎么了?這樣豈不是會破壞此前成員國彼此間的協議?

  實際上情況并非如此,因為WTO成員中的各方參與者無時無刻不在認真預測其他國家的行為,然后計算自己的盈利然后作出理性的選擇。在一些發達的國家,一般也是在達成相對讓步較大的協定后,緊跟著實施的戰略就是保護,在減讓的階段,選擇不敏感的生產的產品而其他國家有實力時,則立刻開始進行保護。中國這樣操作與他國的方式如出一轍,并無例外。

  這令人聯想到如果中國不設置這些條例,這些限定,那么虎視眈眈的各路外資,豈不是早已涌進中國的大中小城市,進一步威脅中國整個金融界。當然,在走進來與跨出去的回合中,大家都希望對方是不設防城市,但是這無疑是單方的理想狀態而已,全面開放顯然是將市場拱手讓人,沒有哪國政府會如此無條件開放。

  讓我們再來看看一組數據,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173家銀行在華23個城市開設了238家代表處,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國銀行在華23個城市設立了238家營業性機構;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到845億美元,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2%左右,其中外匯貸款額占中國外匯貸款總額的20%。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知道,外資銀行正迫不及待地在加速度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而此時,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以正確的姿態去守護行業的正常發展,以聰明的制度設計判斷未來將行走的路徑。

  其實,《條例》并非不合理,只是西方金融人士在中國享受慣了超國民的待遇,一遇到與自己的利益相左的問題,自然會有如此的反應。

  因為在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展業大多采用分行制的設立方式,外幣貸款客戶大多是所在國的跨國企業,該國銀行跟蹤該跨國企業在華業務而已。同時,銀行利潤會在利潤管制期解除之后,匯到該外資銀行總行。但是,如果金融業全面開放后,仍然讓外資銀行繼續以分行的形式進入人民幣業務,則會為未來制造金融風險埋下伏筆。而且分行的設立限度要求不高,且運營成本相對很低,這樣對于國內的銀行業來講,同時也是極不公平的做法。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也表示,在中國注冊,成為法人,這種法人導向不是中國首創,這是中國向西方國家學習的。不能認為《條例》對外資銀行進入人民幣零售業務提出了新的門檻,“法人銀行導向”是一個合規性的要求,在西方國家也不例外。

  在相信WTO體系自由貿易的精神的同時,中國也開始學會了保護自己。雖然在現階段,中資銀行業走出國門設立機構比較少。但是隨著中資商業銀行實力的逐步增強,會有走出國門的需要時,《條例》會不會改變,會怎么改變,中國作為WTO成員,戰略布局應該早列好。

  博弈是尋找平衡點

  只要認真仔細地去了解WTO的談判過程,我們就可以發現,其實,金融開放才是談判的主軸,也是西方社會最需要的。

  但是與其他行業比較而言,中國的金融業卻是中國整個經濟體系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證券業作為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一個新興行業,而且基本上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模式上參照香港,就顯得更加的不成熟與不完善,而且還加入了很多政治的因素在里面。這樣的形式面對WTO下的國際性資本流動,風險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在我國各個行業對世貿組織做出的各項開放承諾中,關于證券業的內容則顯得謹慎而充滿彈性。

  所以在入世之初,國家對證券業開放和證券市場的開放做了區分,具體來說就是證券業的開放屬于提供自由買賣國內證券的中介機構,而證券市場是屬于國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動的市場,屬于資本項目的范疇,不在WTO協議之列。

  很顯然,這樣區分即給予了證券市場雙重保護,也為保護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免遭游資突襲埋下了伏筆。

  但是于2006年8月8日公布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又是資本市場上的新一博弈結果。

  作為承諾開放的實現,“鎖定33%的持股上限”使得證券業入世三年,并沒有遭遇來勢洶洶的外資搶占市場。然而時間到了2004年4月13日,國內首例外資并購上市公司開始浮出水面,賽格三星(000068.SZ)發布公告稱,深圳市賽格集團有限公司將持有的公司11074.97萬股國有股,轉讓給三星康寧有限公司(馬來西亞)。

  隨后,一股來勢洶洶的外資并購潮向國內企業襲來。而此時,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舉動卻頻頻受挫。

  這場并購潮中,隨著沸沸揚揚的徐工收購事件出爐,讓決策層和普通的經濟界人士開始用認真的目光來審視這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隨后,監管層開始逐漸透露出來監管理念的變化。

  到6月2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就明確說,外資購并雖然合乎市場要求,但凡是對國家安全、強大和統一不利的外資購并業務,國家就得干預。

  其實此前一月通過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已透露出來了監管理念的變化。監管部門根據投資者持股比例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監管方式:對于持股介于5%到20%之間的,要求其簡要披露信息,僅須報告;對于持股介于20%到30%之間的,要求詳細披露,同時強化財務顧問的監管;對于持股30%以上的,要求其聘請財務顧問出具核查意見,依法向監管部門報告,并履行法定要約義務或申請豁免,監管部門在15日內限期審核。

  而后出臺的《規定》,則因此內容被評價為“基于對全球經濟形勢發展趨勢的判斷而制定”。也許在今后,更多的機會是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那么《規定》會不會又重新判斷制定呢?

  然而,對于以后行將發生的經濟活動,博弈仍將繼續。

  如果在現有的體系中受到了傷害,就選擇簡單的保護主義,拒絕新的談判和進一步開放是毫無意義的。

  同時,拒絕面對多邊體系時,不可避免地單邊、雙邊和區域性合作就會加強,那么,大國的控制能力就會加強。只有在多邊的情況下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合作角度,大國才能被有效地制約。

  金融全球化進程是國際合作增強的過程,也是國與國之間基于比較優勢的博弈過程,最后的平衡點應該是一種互利互惠的博弈均衡。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