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上海制造業 在沉寂中醒來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04:55 第一財經日報
天天 重塑上海制造業基地已成騎虎之勢。但上海自身資源缺乏,經營成本相比其他城市更顯昂貴,所以像傳統制造業那樣拼資源、拼價格絕非上海所長。上海不得不將技術領先作為打造先進制造業的關鍵 上海是中國的工業重鎮,上海制造的產品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一直風靡全國、供不應求。上海牌手表、金星牌電視機、永久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回力牌球鞋……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曾代表了幾代上海制造業的輝煌。 但今天,這些產品已經離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越來越遠。有的已淡忘在歲月的長河里,有的則難續昔日的榮耀。 上海制造業的出路在哪里?在過去的兩年中,這個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 夢里依稀“上海牌” 上海回力鞋業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膠鞋六廠。1935年,“回力”商標便已注冊,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變幻,“回力”一度成為中國運動鞋類的第一品牌。但現在,許多商場都難以看到它的身影。 上海市市長韓正曾擔任過這家70年老廠的黨委書記。對于上海傳統品牌的沒落,他有著深刻的體會。 在接受CCTV-2《經濟半小時》的采訪時,他曾感慨道:“這雙鞋我們在上中學時候也穿過。那個時候如果一個中學生能有一雙這樣的鞋,就感覺很高興了。但這個品牌慢慢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品牌是什么?品牌后面是技術,是知識產權。你這個品牌要站得住腳,就必須不斷提高你的知識含量。但在這方面,我們仍很缺乏! 據調查,十年前上海的152個名牌產品,目前已有三分之一徹底消失。而剩下的三分之二,也大多在市場中苦苦掙扎,艱難維持。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發展戰略。所謂的“三二一”,即最優先發展第三產業,把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像很多國際大都市那樣提高到70%以上。但在十多年的實踐之后,上海發覺自己走了很長一段的彎路。 根據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金融業2003年對上海市GDP的直接貢獻率為10.1%。與GDP出現連續第12個年頭兩位數增長的高歌猛進相比,上海金融保險業的增長卻顯得明顯地滯后。其實,2003年并非是金融業對上海GDP直接貢獻率的第一次下降。2004年以來,上海的人壽保險更是出現了負增長。 上海開始決定將產業重心重新向第二產業回歸。過去“三二一”產業發展的排序已轉變為目前的“二三產業共同推進”發展戰略。 這一產業重心調整的原因,濃縮了上海十幾年來產業發展的過程。 重塑制造基地 1978年以來,上海制造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至1990年,主要是加強輕紡、增加產能、建設寶鋼、發展汽車,開展恢復性調整和適應性調整,使輕重工業大體平衡。第二階段,從1990年至2000年,主要是突出重點、培育支柱、優化布局、提升重化,從發展八大重點行業到形成六大支柱產業,工業從調整中發展轉入發展中調整。第三階段,從2000年至現在,主要是強化創新、提升能級、發展裝備、建設基地,全面啟動科教興市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但在確立新型工業化戰略之后,新的問題再度出現。 2000年,上海市政府選擇了六種上海最有實力的產業作為未來上海制造業的支柱,但是上海市經委對這六大支柱產業的調查顯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軟肋——技術落后。 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薄弱,相當一部分核心技術源于海外;汽車產業技術主要依賴于國外,基本上沒有掌握產品開發主動權;石油化工產業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技術上基本處于劣勢;鋼鐵產業的節能降耗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成套設備制造業與國際水平相比基本上處于弱勢;生物醫藥產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多仿制類,附加值較低。 但制造業是上海經濟騰飛最重要的一只翅膀。2003年制造業對上海經濟的貢獻率達到了65%。2004年年底,《上海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行動方案》也正式對外公布。 種種跡象表明,重塑上海制造業基地已成騎虎之勢。但上海自身資源缺乏,經營成本相比其他城市更顯昂貴,所以像傳統制造業那樣拼資源、拼價格絕非上海所長。 上海不得不將技術領先作為打造先進制造業的關鍵。但自我研發之路難以在短時間內走通,合資合作又無法取得技術突破,上海這條先進制造業之路,究竟靠什么辦法走下去? 海外并購核心技術 上海對外交流中心副主任龔正陽每天早晨都會收到一摞國際信件。這些投資信息都是上海市政府在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戰略合作伙伴寄來的。這些伙伴包括全球最知名的投資銀行和律師事務所。它們把世界各個行業領先企業的經營信息收集起來,并傳遞到上海,然后上海市政府再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和發布。 事實上,這就是上海市政府為上海制造業所建立的海外并購信息平臺。 經過兩年多的積累,這個平臺已經成為上海企業收集國際信息的最重要的一個渠道,并為上海企業海外并購、打造先進制造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上海市政府為企業建立海外并購的信息平臺,這在全國也成為一個創舉。 韓正認為,通過并購可以吸收技術,再提高自己的技術含量。政府在國際并購中,無論從產業方針的指導,還是政策的支持各個方面,都將鼓勵企業,支持企業。 于是,在政府的支持之下,上海的制造企業紛紛揚帆出海,走上了海外并購之路。僅僅在2004年前10個月,上海就有4家大型制造企業為獲取國際先進技術而進行了海外并購: 上海張江公司投資參股美國中芯國際公司; 上海電氣集團收購日本池貝機床公司; 上工集團收購德國DA公司; 上海汽車集團收購韓國雙龍汽車公司。 開啟新里程 在鼓勵本地實力企業邁出國門、利用資金密集優勢獲取核心技術的同時,新型制造基地也在政府的推動下應運而生。 2005年12月10日,建設逾三年的洋山港一期正式迎來開港日。新港口初步落成,也為毗鄰的臨港新城注入新的活力。 早在2003年11月,臨港新城一期動工伊始,一個以現代裝備產業為主體、以物流產業為核心的國家級現代制造業基地概貌就已躍然紙上。 短短兩年間,共計21家中外企業與上海臨港新城簽訂了投資合作協議。其中外資項目12個,約2億美元;內資項目10個,投資總額超過了人民幣100億元。 “十一五”期間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臨港新城將實現固定資產投入1200億元,重點建設整車及零部件制造、極限裝備制造、船用關鍵部件制造、物流裝備制造、航空裝備制造、光儀電設備制造六大產業基地。而今年年底,臨港新城將實現固定資產投入36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225億元,每年以近50%的速度增長。 與此同時,原有的制造基地也在通過產業升級迸發新的活力。金橋、外高橋、張江、漕河涇……越來越多的工業園區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上海制造業的又一輪大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第一財經的網站:www.china-cbn.com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廣州)0755—82416077(深圳)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