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后WTO時代的中國銀行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 01:48 金時網·金融時報
記者 李嵐 距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還有不到3天時間。五年中,中國銀行業都發生了什么? 可以說,在最近的一年里,人們最深刻的感受,莫過于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所有環節都被擺在桌面上進行廣泛的探討,而從建行、中行、工行先后成功上市,到各家銀行向綜合的戰略轉型等等,所有這些都源于越來越加劇并且不可逆轉的金融全球化趨勢。 那么,未來五年,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的金融發展和穩定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中國銀行市場將形成怎樣的格局?中國銀行業還面臨哪些壓力和挑戰?前景將會如何? 對于這一連串的問號,在12月8日舉行的銀行決策者高端論壇上,來自人民銀行、銀監會、中國銀行以及一些國外著名投資銀行的專家圍繞“后WTO時代中國銀行市場”進行了廣泛探討。 真正的競爭還沒開始 盡管過去五年國內銀行業的發展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但中外專家認為,真正的競爭還未開始。 有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中資銀行業總資產從2003年年底的27.66萬億元增加到2006年9月末的42.09萬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長12.07%。 特別是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比率,從2003年年底的19.6%下降到2006年9月末的7.33%,年均下降4.09個百分點。 同時,中資主要商業銀行不斷優化收入結構,近三年中間業務收入平均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經營收入中的占比約為8%,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增長前景。 與中國銀行業的發展速度相比,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則顯得不那么疾勁。盡管外資銀行資產在五年間翻了一番,但其市場份額并無變化。 “過去五年,從表面上看外資銀行的進入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厲害,這主要是從市場份額的指標看。但重要的是,外資銀行了解了中國市場,站住了!這也反映了外資銀行長期的戰略和文化。”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張禮卿說。 張禮卿認為,未來幾年,外資銀行進入數量會進一步增加。同時,外資銀行持股25%的規定可能會面臨很大壓力。 他分析,外資銀行將會加劇對高端客戶的爭奪,并且不會局限于公司業務,特別是在零售領域會與中資銀行全面展開競爭,而網點的制約并不會成為未來競爭的弱勢。 那么,外資銀行進到一個經濟體以后,是不是會對這個經濟體的經濟甚至金融帶來更多的不穩定性呢?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賀力平認為,不會出現外資銀行在一個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經濟體。 賀力平認為,銀行業開放的影響,從微觀的角度將突出體現在:外資銀行進入,使一部分國內銀行積極地作出反應,而這種反應會給其他行動慢的銀行帶來壓力。 另外,在治理結構方面,中資銀行過去是垂直體系,現在成立了董事會,整個體系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銀行業的領導者、監管者要進行觀念上的調整,按照真正的市場原則,在法制的基礎上進行監管。“我覺得這個影響不僅非常突出,而且是長遠的。”賀力平說。 賀力平預測,在未來一段時間,中資銀行總資產將會保持高于國民經濟增長的趨勢。在資本市場相對不發達的情況下,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會推動我國銀行中介作用的繼續增長。 “實際上,真正的‘戰斗’會在下一個五年開始,而且從形式、內容、范圍、深度和廣度,都是以前不能比擬的。”業內專家稱。 中國銀行業競爭格局之變 事實上,作為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引進戰略投資者的爭論雖然平息,但其究竟將對整個中國銀行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恐怕有待未來的證實。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將徹底改革中國金融市場的競爭格局。 “引進戰略投資者后,我國銀行業競爭主體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稱:“今后的競爭不單是中外資銀行間的競爭,而且是中資含有戰略投資者之間的競爭,以及具有相當網絡優勢的外資銀行占有實際控制權的中資銀行之間的競爭。” 據悉,自1996年光大銀行第一家引入戰略投資者以來,十年間24家國內銀行共約250億美元,僅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就引入近150億美元。 朱民說,特別是從2003年開始,外資銀行更多地通過入股國內銀行進行合作競爭,中國幾乎所有主要銀行都有外資銀行參與進來作為外資合作投資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這與我們想象中的外資銀行將直接在市場上進行競爭的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外資銀行之所以熱衷參股中資銀行,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市場非常巨大。有數據顯示,整個中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收費只占8%,抵押貸款只占12%,這兩個水平都遠遠低于世界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這無疑為今后幾年銀行業長足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因為有戰略投資者,我們就可以看到,競爭將更多地發生在已經走了國際化道路的中資銀行中。這就使未來幾年中國本土市場會出現既國際化又本土化的競爭;而今后的銀行業會從過去的包括清理資產負債表、建設基礎設施在內的改革階段,走向銀行業產品、銀行服務以及更加重要的資源配置的競爭。 另外,外資進入中國最便宜的、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入股中資的中小型銀行達到實際的控制權。現在,中國已經出現了外資實際控股的國內商業銀行,它們具有相當的網絡能力和廣泛的網絡布局,而這個格局以后還會進一步擴大———因為現在大型的銀行已經沒有了,但是中型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還是有很多。 其表現,最突出的莫過于最近不斷有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合并成省一級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本身有很多外資投入者;另外,新的立法規定外資銀行可以在當地注冊,而外資銀行在當地注冊后就變成中國的銀行,那時候的購并還有限制嗎? 業內專家據此判斷,雖然到目前為止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已經告一段落,但外資銀行在中小型銀行入股和并購,下一階段會有更大規模的發展,這將對中國銀行業格局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未來,中國銀行業將面臨知識產權危機 盡管五年中中國銀行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業內專家認為,面對全面開放后的新形勢,中國銀行業仍然面臨許多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認為,銀行股份制改革只是個開始。目前,在治理結構上,大的商業銀行正處于磨合期,而中等商業銀行尚需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同時,在內控方面,國內銀行還需要進一步健全,風險管理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另外,銀行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減少不良資產,貸款的長期化趨勢比較明顯。唐旭認為,商業銀行貸款中長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了短期貸款,這種趨勢已經使商業銀行性質有所改變,而且銀行在貸款過程中推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未來競爭最多的是知識產權,是創新的競爭。”朱民說,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以后一下子就站到知識產權這個高度,花旗、匯豐是最早在中國注冊金融產品專利的外資銀行。 朱民的這種危機感,來自我國DVD和微波爐行業的教訓———“現在,外資銀行一進來就開始在中國申請金融產品的專利,但他們不急于實施維權,等到你成規模的時候跟你要專利費,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中國金融市場增長如此之快,中國的產品發展如此之快,而同時我們和外資銀行的差距又如此之大,這是不能否認的。”朱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對知識產權的競爭和占有特別重要。盡管目前我們已經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但在知識產權注冊方面,整個技術含量、重要程度還是有差別。 “有了市場,有了產品,但如果沒有知識產權,那么歸根結底你還是沒有自己的技術,沒有利潤。所以,這個問題在加入世貿組織五年以后,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將變成競爭越來越核心的問題,不但是中國,而且是全球核心問題。”朱民說。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