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小瑩
連日來,金華政府官員處在了風口浪尖。
日前,有媒體報道指金華有數億社保資金被交給金信信托委托理財,且有6000萬元無法追回。
而本報記者看到的一份金華市向浙江省政府提交的“情況說明”顯示:涉嫌挪用的這筆資金總額為8500萬元,該筆資金最初是由金華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委托給金信信托的。且其委托理財方式為指定用途的2個項目單一信托計劃,一部分流向了地產,一部分流向了電力。涉及其中的地產、電力企業只提供了信用擔保。在“情況說明”中,該款項被表述為“權屬清晰”,“未被挪用”。
采訪過程中,金華市相關官員極力聲明這筆托管經費“非社保資金”——此前1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社保基金是“高壓線”,任何人不得挪用。
關于這筆資金性質的爭議再次凸顯了地方社保基金監管諸多漏洞。
資金來龍去脈
上述“情況說明”顯示,從2002年11月起到2004年7月,金華市社保局分4次將總額為8500萬元企業改制托管經費存入金信,存入名義是“委托理財”。每筆的協議期都是3年。
該協議是由金華市社保局社保處與金信信托簽訂的。目前至少一筆已經到期。
據金華市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這筆資金的籌集來自于企事業單位改制后的“國有資產處置收益金”,用于對改制職工的“補貼和補助”。“企事業職工資金的提取總數有6億左右,目前只將其中的一小部分8500萬元進行委托理財。”
“這筆資金屬于地方政府自行籌集。”金華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社保處副主任侯東升強調,“這不是統籌的社保資金。”
但侯東升又補充說,在形式上,這筆資金隨著養老金一起發放,是改制企事業單位職工在基本養老金之外的“非統籌”養老金。
“這個現在有些爭議,有些地方歸入社保范疇,有些沒有歸入。我們認為不應該歸入。”面對記者對資金性質的疑問,前述宣傳部負責人答道。
而就在11月28日,浙江省勞動保障廳有關負責人也對媒體明確表示,涉及的資金并非社會保險資金,數額也沒有“數億元”,而是“幾千萬元”。
在金華政府官員看來,彼時選擇金信信托似乎無可置疑;而今,金信一堆亂賬又令他們覺得很無奈乃至于委屈。
“一方面金信當時的聲譽很好,又是本地的企業,我們就選擇了金信。”上述宣傳部人士說。
該人士并進一步向記者透露,事實上,將部分企事業職工的托管資金委托金信進行理財,是2002年經過金華市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的。當時由于沒有相關規定可以參照,這個決定并沒有考慮其余理財渠道,也沒有進行相應的論證。
而巨大的職工資金支付缺口,令金華政府方面在與金信接觸時顯得更迫不及待。
“因該項資金提取不足,支付壓力較大,主管部門對該部分資金有強烈的增值要求。”前述“情況說明”如是解釋。
而據侯東升回憶,協議中采用了定額利息的回報方式,利息比當時的銀行定期利息高出一倍以上。這項協議對急于籌錢的金華地方政府來說相當有誘惑力。
據該宣傳部人士稱,金華每年用于這部分職工的資金發放額在8000萬左右。按照需要發放15年的規定,有接近6個億的資金缺口,“如果不保值增值,到第9年我們就發不出錢了。”
記者掌握的數據顯示,金華市截至目前的政府負債余額可能超過百億元,其中銀行貸款占一大部分。而根據公開數據,金華市一年的GDP為300億元左右。
金信信托仍在清算中
本次社保基金爭議,正是緣起于清查金信信托過程中發現了政府委托理財資金。名噪一時的“江南第一猛莊”金信信托是2005年底被勒令停業整頓的。
昔日的金信信托風光無限,其構筑的上市公司與相關公司交易迷宮令人目眩。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短短半年時間,金信信托先后入主長豐通信、伊利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其控制的某只股票三年之內漲幅達900%。
也正是在此時,金華市的企事業職工資金存入金信名下。
“如果金信沒有出事,該筆資金就不會出事。”金華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員如是說。
據金信信托停業整頓領導小組負責人介紹,截至2005年9月30日,金信固有資產26.38億元,金信管理的信托資產82.5億元。其中集合資金信托23億元,單一資金信托58.23億元。
顯然,這筆沒有追回的6000萬元的企事業資金正是屬于單一資金信托之列。而單一資金信托在金信信托停業前都一直在瘋狂擴張,這筆資金漩渦將眾多的當地企業及普通百姓卷入其中。目前該種信托仍在清算中。
據知情人士介紹,該種單一信托由于在受讓方與出讓方之間多次轉讓,如果被定性為非法集資,屆時能否償付尚未可知。
目前不時傳出的只有與此有涉的政府官員頻頻落馬的消息。
數月前,原金華市副市長盧福祿即被傳出“雙規”消息。盧于2004年離任副市長一職,隨即赴長興煤礦任職。在這一不太正常的調動之后,官場盛傳其離任與金信信托有直接聯系。
記者了解到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金信仍有尚未清欠的集資高達60億元。此次8500萬元資金是揭開的第一筆政府委托理財資金。
“我既不能說有關系,也不能說沒關系。”在回答這些“雙規”官員與金華、金信和社保的關系時,金華市宣傳部門負責人措詞極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