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浙江第四輪省管縣改革:義烏擴權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10:12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張鳳安 2006年11月浙江啟動了第四輪強縣擴權試點。與四年前,花落20個縣級行政區頭上不同,這次只有金華下轄的義烏市獨家獲得新一輪的擴權試點。 “賦予義烏市與設區市同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推動義烏市優化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這是2006年11月份,浙江省委省政府下發給全省的這份強縣擴權試點文件中,頗為引人注目的字眼。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浙江強縣擴權就已經邁出了從財政、經濟管理和社會事務管理權限的步伐。 “其實這個三步走的方案是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早些年就規劃好的。”2006年11月22日,浙江省一位早期參與和研究強縣擴權的專家告訴記者。 但,新的問題,使得浙江在義烏試點上也頗為謹慎。 義烏先機 對于義烏來說,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擴權的沖動,但他們要面對的是行政層級的限制。 “義烏去年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就達到586.2億元,但按照現行的金融制度,義烏卻不能設立銀行分行。”11月21日,義烏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文臻對記者表示。 困難和問題還不僅僅這些。事實上,經濟強縣(市)社會管理權限和力量明顯不足,影響了政府職能的全面履行。如發展所需的市場監管服務機構缺乏、編制受限,制約了強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強縣擴權政策的執行與現行體制和法律法規不相適應,許多權力難以真正下放等。 類似這樣的現象,GDP已經突破300億、人均儲蓄達到83000元的義烏,僅僅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但義烏面臨的問題又具有普遍性。 2006年初,在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章猛進直接負責下,組織了由多個省直部門參加的課題組,對義烏等經濟強縣(市)三輪擴權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效,并分析快速發展中出現的新的體制矛盾和機制障礙進行調研。 根據調研結果,浙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在義烏啟動第四輪強縣擴權試點。 比如,在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方案上,之前必須要經過金華市的批準。但試點明確規定,義烏市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按照義烏市常住人口規模確定義烏市政府人員編制,并在核定的人員編制總數內,積極調整相關部門的人員力量配置,騰出人員編制充實加強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力量。 在完善經濟管理服務網絡上,試點也明確支持和幫助義烏市爭取設立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外匯管理、股份制商業銀行等相關分支機構,并賦予這些分支機構地級市或相當于地級市的職能。 “義烏每年有40萬個集裝箱出口,但卻只有一個海關辦事處。”施文臻舉例說,“如果有了地級市這個權限,設立海關就比較順利些”。 而一向比較敏感的黨政干部的激勵機制方面,這次試點也開了一個口子,“義烏市現行領導干部管理體制不變,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可以采取適當方式高配”。 試點文件最后強調,“在義烏試點成功后,浙江將比照義烏,適時擴權到所有經濟強縣。” “省管縣”新考驗 浙江義烏試點新一輪的強縣擴權的路徑,實際上暗合當前我國改革進入綜合配套深水區的情形,不僅側重經濟管理,同時也重視社會事務的理順。 但即使如此,讓外界頗感意外的是,浙江發起的第四輪強縣擴權并沒有沿著2002年8月的改革路徑,在已有的“17+3”格局下,在浙江省全面開花。 在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全國百強縣排行榜上,浙江今年歷史性的有30多個縣(市、區)躋身其中,總量全國第一。但其中至少有10個并沒有進入2002年以后開始的強縣擴權計劃。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浙江為了控制強縣擴權的數量,每年不定期召開的全省強縣會議的與會資格也不斷提高,比如財政收入從原來的5億升到10億,再到現在的20億以上。 浙江的官員和專家認為,浙江“省管縣”體制的進一步強化,其導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地級市調控能力不強,以及市與縣的權利之爭。 關于這一點,浙江省長期關注和研究浙江“省管縣”的經濟學者傅白水,也有深刻觀察,“強縣擴權容易導致縣(市)做大本縣城市建設和規模的沖動”。 沖動的后果就是重復建設,造成了“縣市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小而全,不上規模”。比如同樣在金華,義烏市修了個體育館,永康市也爭相上體育館,但規模都比較小,“如果財力集中到地區,則可建一個舉辦國家賽事乃至世界賽事的場館”。 新的問題,使得浙江在義烏試點上也頗為謹慎。 在試點文件中,浙江省委省政府也特別強調了試點的一個原則,即“在不改變其由金華市領導的管理體制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義烏市政府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因為在這個原則下,雖然試點將沿著“依法規范、能放則放”的改革路徑,獲得對社會管理權限,但也意味著義烏在“規劃管理、重要資源配置、重大社會事務管理等經濟社會管理事項”上沒有獲得改革授權。從金華到義烏,都要繼續面對“小金華”、“大義烏”這個現實。 全國強縣擴權的實踐路徑 正是省管縣的實施,使得10多年來,浙江省財政收入平均每年遞增2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連續17年居全國第一位,城鎮居民收入全國排名第一。縣域經濟GDP已經占到浙江省的70%,成為中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 浙江省農辦副主任、農業經濟專家顧益康認為,省管縣直接減少了地級市這一中間層級,從而避免了中間環節的“市刮縣”和“抽水機”的現象。 浙江強縣擴權的經驗迅速吸引了全國的目光,也以燎原之勢在全國被迅速復制。全國有504個縣(市)享受了擴權政策,占縣(市)總數的1/4強。廣東、吉林二省對全省所有縣(市)實施省對縣的財政體制和強縣擴權政策。湖南省對所有88個縣(市)推行強縣擴權政策。 目前全國各地推行強縣擴權的路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強縣擴權;二是省對縣財政體制;三是兩者共用。總體上看有三大特點:一是政策力度大,賦予縣一級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社會管理權限;二是覆蓋面廣;三是推進速度快。 而這其中最難的就是省對縣財政體制。這意味著縣的財政收入直接上解省里,不再市里停留。比如浙江,縣的地方財政收入的50%上交省里,自己留50%。地級市的財政只能靠市本級財政解決。 在今年初江蘇省人大會上,也曾明確要求推進省管縣的改革,但目前本報記者了解到,這項改革已經因為種種原因被迫停了下來。 “財權難以上收,事權又不愿下放”,一位當地學者這樣形容江蘇的省管縣“腸梗阻”。但他也告訴記者,分析剛剛結束的江蘇省黨代會,或許江蘇將開辟出另外一條省管縣的通道。 按照中央有關精神要求,選擇重點縣(市)委書記進省委委員、省委候補委員,在11月12日結束的江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選舉產生的新一屆省委班子中,就出現了許多縣(市)委書記的面孔。 在15個候補委員中,有9個是縣(市)委書記。其中,蘇北有6個縣(市)委書記進入候補委員。這在江蘇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占斌認為,“將省直管縣作為行政區劃改革的突破口,上下聯動,減少中梗阻。利弊相權取其輕,從這一層級突破,較有力度,對于我國行政區劃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都具有突破性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