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的能源化,為中國農民敞開了一扇工業之窗。5年前因消化陳化糧而興起的燃料乙醇推廣工程,在能源稀缺的拉動下加速發展,非糧化成了不可不為又不太好為的新方向。當然,困難越大,其中蘊涵的商業機會也越大
□記者 商思林
目前,中國的燃料乙醇年產量為102萬噸,這點產量已足以讓中國躋身繼巴西、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產國。
巴西的燃料乙醇與糧食無關,他們全部用富產的甘蔗生產。巴西的乙醇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每年還出口30多萬噸。美國95%的燃料乙醇來自于玉米,燃料乙醇的消耗占美國玉米總產量的20%。相比之下,既使中國102萬噸燃料乙醇全部用玉米生產,也僅占全國玉米產量的3%,但從人口和耕地來看,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燃料乙醇所要面臨的原料供應考驗要復雜得多。
5年前,中國是因消化陳化糧而興起的燃料乙醇推廣工程,如今陳化糧消耗殆盡后,燃料乙醇生產必須面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后各方力量對玉米的爭奪。國家對燃料乙醇的政策方向轉向非糧生產自有一番考慮,但這能否成就區別于美國和巴西的“中國道路”?
最后一批陳化糧
消化陳化糧,發展乙醇,促進農業產業化。5年后的今天,這一簡單邏輯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幾乎與燃料乙醇在中國誕生同時間開始干采購的華潤酒精公司經理谷立秋,對自己企業原料結構的變化有最切身的體會。
華潤酒精公司最龐大的管理部門是20多人組成的采購部,其中有15名發糧員專門負責到黑龍江省各地的國有糧庫發糧。谷立秋一個直觀的感覺是,近兩年發糧員們的活動半徑越來越大。華潤2005年爭取到了34.5萬噸的陳化糧指標,其中玉米20萬噸,水稻14.5萬噸。
今年,僅為了20萬噸的玉米,谷立秋的發糧員就跑了100多個遍布在黑龍江的糧庫,最少的糧庫只有幾十噸的指標,也要派一個發糧員常駐糧庫,督促糧庫放行因拍賣成為緊俏貨的陳化糧,發糧員發一次貨,往往要和糧庫管理者磨一個多月時間。
黑龍江省糧食局計劃副處處長趙宇紅告訴記者,2004年糧改后,曾經是燃料乙醇主要原料的陳化糧供應越來越少。他介紹說,黑龍江作為計劃經濟時期最大的儲備糧基地,曾有21萬人的國儲大軍,在糧改后的短短兩年時間里,這些曾經背負國家神圣使命的員工在分流和買斷工齡等安置后,僅剩下了2萬多人。黑龍江上百個糧庫,目前只剩下兩個省直屬庫尚在履行儲備功能。
華潤酒精今年拿到的陳化糧最遠來自600多公里之外。即使這樣,這批陳化玉米也是他們最后的“食糧”指標——到今年年底,黑龍江的糧庫里陳化玉米將徹底消失。而臨近的吉林省,早在今年9月的一次拍賣中,就消化掉了最后一批玉米。
黑龍江最高峰期的陳化糧達到930多億斤,但從2003年開始,黑龍江通過拍賣的方式,每年消耗掉200多億斤。到今年10月份,陳化糧只剩了140億斤,其中98%是水稻,2%是小麥,陳化玉米徹底退出歷史。趙宇紅介紹說,“現在采取拍賣的做法,水稻的價格比計劃指標每噸要高50%多。”
“靠陳化糧肯定是不行了,我們的原料還是要依靠周圍的新產玉米。”劉文信介紹,華潤酒精廠還在使用一批陳化水稻,價格是800元/噸。因為水稻的淀粉含量達63%,而玉米只有57%,所以這個價格還是比較合適的,但考慮到玉米每噸還產800多元的飼料和玉米油,而水稻只能生產酒精,沒有任何副產品,因此如果陳化水稻的價格繼續上漲,他們將不得不放棄。
消化陳化糧,這個當年推廣燃料乙醇的最重要一個目的,因為始于2004年10月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而在今年基本完成使命。但華潤酒精隨著業務的發展,對原料的需求卻水漲船高,這給谷立秋帶來了更大的考驗。
搶購玉米
劉文信主管華潤酒精公司的采購和生產,他在中層管理會議上強調要核算各種物料,盡可能建立一個行業內最低成本模式。因為玉米原料的價格占燃料乙醇總成本的75%以上,這個低成本模式實際上就是在采購上下功夫。
由于每年9月底準時來臨的霜降期今年往后推遲了一個月,整個黑龍江省的玉米迎來了一個大豐收年。雖然如此,由于我國西南部主產區玉米遭遇干旱,全國總體產量與往年持平,在這種大背景下,谷立秋必須面對比往年更多的南來收儲對手。
谷立秋在調研完華潤酒精廠100公里加工半徑內的玉米產量和潛在競爭對手的需求量后,決定把往年11月初收潮糧的日期提前10天。華潤酒精廠最后確定的潮糧基準價在每斤4角4分,這個價錢比去年同期的價格高了近5分錢。“明年能否有一個大的利潤空間,今年收潮糧至關重要。”谷立秋解釋說,“雖然我們定價比較高,但要比收去年的干糧要便宜,我們必須搶在對手前邊。”
華潤酒精的高價很快就有了反應。從10月19日開始,酒精廠的過磅處排起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四輪農用車,那排二層的臨時送糧農民宿舍也開始了它們年復一年的使命。每天僅來自海城鄉的送糧車就有200多輛。海城鄉鄉長單朝富按每輛車平均1萬斤估算,該鄉每天送到華潤酒精的潮糧就有200多萬斤。“現在還不到高潮期,到那時每天500萬斤都打不住。”單朝富說。
收糧過去了10天,往年緊跟華潤步調收糧的兩家民營企業卻始終沒有開秤。“華潤定的價格太高了,我們還要再等等。”單朝富去問他們,得到了這樣的回答。
“燃料乙醇由于有財稅政策的支持,可以比其他玉米加工企業承受更高的價格,帶動了玉米價格的整體上漲,玉米深加工企業正在成為玉米采購市場的主體。”天琪期貨分析師江洋指出。2001年,國內酒精原料中玉米的比重為59%,到2005年,這一比重已經上升到76%。2005年中國玉米酒精和燃料乙醇兩項共消費玉米量890萬噸,占玉米工業消費的44.5%,對加工半徑內的玉米價格拉動作用明顯。近兩年來,黑龍江哈爾濱周邊地區的玉米價格一直呈現上升態勢。從2004年10月的1040元/噸,到今年10月份已經漲到1220元/噸。
海城鄉農民今年的玉米收成將達到1.2億斤左右,比往年增產30%左右。由于華潤酒精對海城鄉這樣的老客戶還有1分錢的優惠,海城鄉農民的玉米價格要比往年高出6分錢。按照這個幅度計算,海城鄉將增收600多萬元,戶均1000多元。
但高價并不意味著收到比往年更多的糧食。“農民賣給華潤的糧食增幅不可能這么大,因為自家留糧肯定比過去多了。”單朝富介紹,海城鄉共養奶牛2736頭,平均每兩戶一頭牛,其中最大的養殖戶達到150多頭。海城鄉還有一個養豬專業村,全村170多戶家家養豬,整個海城鄉生豬出欄每年10萬頭。
海城鄉發展養殖業的一個背景是,伊利集團總投資3.8億元的液態奶項目于2005年8月落戶肇東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個30萬噸液態奶擴建項目將在今年10月份投產。單朝富介紹,伊利加大了對養殖戶的扶持力度。每頭牛可以提供6000元的5年期貸款。“養牛要比單純種糧要好多了。我們下一步肯定會多幾個養牛專業村。”單朝富說。
“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燃料乙醇與民爭糧,而是與牲畜爭飼料。”趙宇紅說。正是這些快速增長的家養牲畜,成為華潤酒精廠在海城鄉的最大原料競爭對手。
“從1960年代延續的傳統統計口徑是商品糧率為60%左右,但從實際的銷售和產量的對比看,這一比例可能高達80%以上,農民們基本上不吃玉米了。”在趙宇紅看來,即使農民手中的玉米大部分都賣掉了,但全省的供求仍處在一個緊平衡的狀態,求略大于供。加工企業與養殖業的興起已經取代口糧成為影響玉米供求的最大因素。
從2004年華潤生產燃料乙醇開始,因為為市場空出10萬噸的食用酒精份額,在肇東和周邊縣市上馬了近10個年產幾千噸到幾萬噸不等的酒精廠,玉米淀粉和味精廠也在飛速發展。
把視野擴大到東北三省,玉米加工正迎來一個向縱深發展的快速時期。
“玉米是所有糧食中加工產業鏈最長、加工最深、也是價值最大的,渾身上下都是寶。”在化工行業浸淫20多年的岳國君介紹說,我國能夠生產的玉米深加工產品達數百種。2004年以來,用玉米生產化工醇使玉米深加工的產品層次加深,發展前景更加廣闊。如今,國內玉米深加工在不斷創新,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玉米深加工產品廣泛應用于紡織、汽車、食品、醫藥、材料等行業。 在化工領域,玉米也成為石油的主要替代原料。
中糧集團在大舉進軍燃料乙醇的同時,也還在布局玉米化工行業。其玉米化工事業部同樣遵循占據原料產地的原則,國內主要玉米生產地都布有中糧的棋子,中糧集團的整體規劃顯示,中糧目前在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等地共建有生產玉米淀粉糖、乳酸/聚乳、乙二醇以及味精的8個廠,全部投產后年加工玉米能力達500多萬噸/年。上述幾個項目的加工能力,占50公里加工半徑玉米產量的1/4-1/2。
玉米第一大產地山東是中糧唯一沒有進行產業布局的地方,其原因是,雖然山東每年維持1500萬噸左右的產量,但本省的玉米加工企業和養殖業發展程度為全國之最,每年玉米需求在1800萬噸左右,不僅本省玉米不夠,還要北上東北、南到近鄰河南收購玉米。
相比較而言,東北三省的玉米年產量雖然達到近3000萬噸,但其內部需求只有不到2000萬噸,玉米價格相對供不應求的山東等地每斤要便宜近1毛多錢。就是這個1毛錢的差價,促成了東北三省成為最大的玉米輸出地。
緊挨華潤酒精廠的海城鄉農民老馮敏感地把握了這種潮流,去年他在肇東通往蘭西的公路旁的自家院子前,豎起了“大量收玉米棒”的白底紅字鐵皮牌子。還有一些有實力的“二道販子”建起了烘干塔,在收潮糧的高峰期,烘干塔日夜不歇,將30多個水的玉米烘干成客戶們青睞的15個水以下的干糧。去年老馮收了16萬斤玉米,由于后期價格持續攀升,他去年因此賺了1萬多元錢。今年農民地里的玉米還沒往家收,老馮就把牌子又掛了出來。
從遠方趕來收糧的客戶甚至包括國內四大燃料乙醇生產廠之一的河南天冠。這家年產35萬噸燃料乙醇的酒精廠以小麥和玉米作為原料,其中玉米大部分依靠北上黑龍江和吉林收取。
趙宇紅對整個黑龍江玉米的供求關系有一筆細賬。據他介紹,黑龍江去年生產玉米1300多萬噸,省內消耗玉米650萬噸左右,其中工業和飼料用各300多萬噸,流通到南方其他省份的500萬噸,出口100萬噸左右,基本上呈現省內消費和省外消費各占一半的水平。
近幾年,東北玉米糧源的爭奪更是向縱深發展,大量來自南方的企業在當地建立玉米加工廠。
“我認識的一個南方老板在黑龍江投資幾個億設廠把玉米加工成谷氨酸后,運到南方再深加工成味精,很多南方老板都在走這個路子。”趙宇紅介紹,近幾年,玉米從產區往銷區的流動越來越少,這種在產區直接設廠搶占糧源的趨勢越發明顯。
南來的企業投資讓黑龍江省政府意識到其中蘊藏的價值。2005年,黑龍江省政府提出要把原材料輸出地變成加工基地,將2/3的糧食變成肉蛋奶,把初步加工價值留在省內。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告訴記者,他們計劃在未來2—3年扶植10個年加工玉米能力達100萬噸以上的企業,實現80%的玉米省內消耗,從而提高玉米價格,實現農民增收。
據黑龍江省農委統計,目前黑龍江省已建成各類玉米加工企業1300多家,年玉米加工能力為1197萬噸,實際加工量在650萬噸以上,其中省級以上玉米加工龍頭企業有12家,加工能力258萬噸。許多加工企業還有部分在建項目,按照當前速度發展,幾年后玉米深加工企業將成為重要的玉米收儲單位。
將視野放到全國范圍內,山東、河南兩省在過去的兩個月里,玉米價格一路飆升,有些地方甚至攀升到每公斤1.48元,超過了小麥,出現歷史從未有過的倒掛現象。2006/07年度,中國玉米的庫存消耗比已經下降到19.47%,已經低于國際標準的安全線。與此同時,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玉米出口量為229萬噸,同比減少68%。德意志銀行策略分析師李佩珊指出,中國在未來12個月內,會由一個玉米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而國際市場的玉米供應已很緊張,因此中國開始進口玉米,將影響整體國際市場的玉米價格。
在大西洋彼岸的玉米最大產區美國,隨著月產乙醇數量不斷創造新高,2005年已經有14%的美國玉米用作生產乙醇。2006年,美國農業部估計將有20%的玉米轉換成乙醇。在這種情況下,兩年來美國玉米的價格幾乎上漲了一倍,出口也相應出現下降。
美國玉米期貨分析師認為,隨著玉米乙醇的需求增長,玉米大量被乙醇燃料生產商買走,玉米價格在未來數年內都會持續上漲,甚至創造新的歷史高點,特別是受到惡劣的天氣影響之后。但即使玉米價格超過歷史最高,乙醇生產廠仍然會繼續生產。相對于玉米的其他用戶,現在頻頻被華爾街投資者追捧的乙醇燃料生產廠有能力支付一個更高的價格。
乙醇生產廠能夠這樣做的一個底線是石油價格高于40美元/桶,基于國際能源消耗高位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這一底線幾乎不可能被打破。這意味著,全世界范圍內,玉米供求平衡關系有可能徹底打破。
視線再轉回國內。今年4月份,華潤酒精三期15萬噸工程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開工建設。明年中旬正式投產后,華潤的年加工玉米能力將達到120萬噸,這正好是其所在的肇東市全部的玉米產量,是其加工半徑范圍內7縣市產量的1/3還多。
對于谷立秋來說,他的任務更重了。他的工作范圍從海城鄉到肇東市,再擴大到黑龍江、東北三省以及全國范圍,甚至可能到大西洋彼岸的期貨市場。在一個玉米加工黃金歲月到來的背景下,他將陷入一場爭奪玉米的拉鋸戰。
非糧替代面臨考驗
或許基于對這樣一種局面的預判,國家發改委在今年關于燃料乙醇發展的一系列表態中,將方向轉到了非糧生產。8月26日發改委在上報給國務院的《關于替代能源研究的有關報告》中,首次建議開展全國生物質資源調查,掌握詳細可靠的經濟可行性能源植物品種和土地資源分布情況。《報告》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應重點發展木薯、甘薯、甜高粱、甘蔗等燃料乙醇。
但如果對上述原料算一筆細賬,會發現燃料乙醇的原料供應依然面臨重重難題。
據業內專家介紹,紅薯、木薯、甜高粱、玉米每噸燃料乙醇消耗量分別為8、7、15、3.3噸左右,每噸燃料乙醇綜合生產成本以甜高粱最低,在2000元左右,玉米其次在3700元左右,木薯和紅薯最高,在4000-4500元之間。
據有關統計資料,近年來中國紅薯產量穩定在2800萬-2900萬噸之間,如果將紅薯全部用來生產燃料乙醇,則共可生產350萬噸燃料乙醇,但因薯類也是國內生產淀粉和食品的主要原料,同樣面臨一個競爭局面。據記者了解,《專項規劃》中計劃到2010年年加工薯類350萬噸,生產40萬噸燃料乙醇;到2020年加工1100萬噸薯類原料,生產燃料乙醇也只有150萬噸左右,只占到計劃燃料乙醇產量的10%左右。
再折算每噸乙醇消耗土地,紅薯為4畝/噸,木薯為3畝/噸,而玉米為4.7畝/噸。以玉米為原料,通過提高生產工藝,在生產酒精的同時可以分離出胚芽、纖維、蛋白,最終生產出蛋白粉、飼料和玉米油,這些副產品可以抵掉燃料乙醇每噸800多元的成本。考慮到玉米的加工成本較低和其副產品對石油化工產品的替代,紅薯并不比玉米更具有外部經濟性。
“事實上,薯類在統計口徑上是按5:1的比例折糧的。薯類畝產一般在2噸左右,合成糧食后與玉米的產量差不多。”岳國君說。
中國每年的木薯產量在800萬噸左右,其中60%來自中糧新開工建設燃料乙醇項目的廣西,另外每年還從東南亞進口300萬噸左右。
但近兩年木薯進口量出現大幅下降,而價格卻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業內人士透露,原因是東南亞國家意識到木薯的加工價值。喬映賓指出,在進口量和價格不穩定的背景下,規劃用木薯生產燃料乙醇,還是要依賴國內的木薯生產。
據中糧集團介紹,木薯在北回歸線以南生長,而且適合在土層淺、雨水不易保持的喀斯特地區種植,因此不與糧食作物爭奪土地,相反“工廠+農戶”的模式會擴大農民的土地種植面積。岳國君介紹,在企業周圍一定面積內的農戶按與企業的合約種植木薯,由企業提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裝備,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降低木薯干片進場成本。
“總體上看,木薯燃料乙醇是否具有空間,取決于企業是否能夠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業內專家分析,“工廠+農戶”模式要成功,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配套。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農民缺乏組織,而容易產生與企業之間溝通不暢,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是企業需要面對的大難題。
甜高粱與木薯面臨的情況類似。甜高粱是所有植物中光合效率最高的,且抗旱、耐澇、耐鹽堿,可以在pH值5-8.5的土地種植,稈高可以達到3米多。從山東的黃河入海口到渤海灣一直到大連,大部分沿海灘地都適合種植甜高粱,這些土地因鹽堿度高,不能種植糧食。甜高粱秸稈含糖量在18%-20%,甚至比甘蔗都要高,而糖正好可以發酵成酒精。甜高粱稈平均畝產4-8噸,大約每4畝可以生產出一噸酒精。
“拿出10%的鹽堿地種植甜高粱,完全可以滿足目前的燃料乙醇生產。而且根本不存在與民爭地爭糧的問題。”喬映賓認為,甜高粱具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但他同時指出,由于甜高粱一直沒有成為工業加工的主要原料,其種植面積極其分散,甚至總體產量都無法統計,其前途更有賴于規模化和定向種植,不確定因素很大。
甘蔗的不穩定性也比較大。據喬映賓介紹,甘蔗制糖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副產品糖蜜,是加工乙醇的原料。但甘蔗生產酒精和產糖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世界糖業霸主巴西,正是通過在糖價低迷而油價高企的時候擴大酒精生產,相反則少生產酒精,在國際市場上左右逢源。但我國屬于糖消費大國,也是甘蔗凈進口國,以甘蔗做原料生產燃料乙醇,需要更全面的規劃。
“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在國內,強化能源植物的規模化、基地化定向培育和基地建設工作;在國際市場可以考慮從巴西進口乙醇,研究在巴西等國開展生物質資源種植到加工一條龍生產體系。”發改委工業司司長劉鐵男建議,在纖維素燃料乙醇實現工業化生產之前,在非糧燃料乙醇方面不妨兩條腿走路。
“綜合來看,目前主要的非糧原料因各種原因供給都不夠穩定,亟待規模化推廣。” 一位業內專家指出,玉米實際上仍然是生產燃料乙醇最佳也是最優資源優勢的原料。非糧原料如何保證供給,邊際土地如何利用,對雄心勃勃的以非糧為發展方向的“十一五”生物能源計劃來說是一個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