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永剛一直在奔跑。
鄭是杉杉投資控股董事局主席,出現在中國經營報企業競爭力年會上的他,從廊坊急匆匆而至,“廊坊距北京只有40分鐘車程,是國家實施環渤海戰略的重要高地。”在河北省和中國科學院全面科技合作協議的框架下,杉杉將在廊坊啟動又一輪創新。依照鄭永剛的個人意志,欲將廊坊科技谷培育成國家級的科技成果孵化轉化中心,以破解自主創新進程中的關鍵難題——產業轉化。
耐人尋味的是,性情爽直的鄭永剛在記者的追問之下選擇了沉默,顯然,他暫時不愿深談廊坊項目。
在鄭永剛看來,創新的最高境界便是戰略上的突破與刷新。“創新不等于高科技,對企業來講,創新是一個體系,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戰略決斷與取舍。企業自主創新往往存在兩大誤區:一是過度依賴政府,向政府要優惠;二是脫離政府,搞所謂的完全自主。”鄭永剛認為,“政府是創新的推動者,像美國硅谷的崛起,就有賴于軍民技術的轉型和風險投資基金的推動,這是美國模式;國家扶持,給予政策和資本擔保,則是韓國模式。關于自主創新,企業要成為政府的合作者,而非附庸。自主創新戰略推進過程中,企業是創新的市場主體,政府是主導,這是應該堅持的模式。”
事實上,鄭永剛早已在嘗試通過與政府的深度合作推進投資戰略。2002年,杉杉在寧波開建民營高科技開發區。今天,寧波高科技開發區已成為浙江省科技園的典范之一,嘗到甜頭的鄭永剛迅即將“寧波經驗”異地復制。
“左手戰略、右手膽略”的鄭永剛也在以親身實踐回應著外界的猜疑、挑戰著固有商業規則。上世紀90年代末,杉杉西服保持著連續7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勢,但是在西服企業逐漸增多、行業利潤攤薄時,鄭永剛提前轉身、調頭。與雅戈爾投資建設紡織城、自建營銷網絡等打通服裝產業上下游鏈條的策略不同,鄭永剛揮出的“三板斧”卻是產銷剝離、品牌組團、多元轉型。鄭的設想是,杉杉要“類NIKE”,只專注于品牌的經營,將加工生產外包,借助特許加盟商之手力促杉杉淡出產售環節。
不止于此,鄭永剛判斷國內西服市場日趨飽和,增長潛力有限,不能再滿足公司的進一步發展需要。由是,鄭邁出了向高科技方向發展的第三次戰略轉型步伐。1999年,杉杉的戰略總部從寧波遷到上海;2000年,杉杉開始向高科技型企業轉軌。在此期間,鄭永剛和杉杉主打三張牌:服裝、新能源新材料、戰略投資。
服裝已然不再是杉杉的唯一標志,轉型與升級仍在進行,鄭永剛偏執地主張,“品牌創新高于產品創新,戰略創新高于文化創新”。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