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超越中國威脅論:中國與歐盟的新舞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 05:4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王梓 葛耘娜 主持 10月2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第六份對華政策文件——《歐盟-中國:伙伴關系與責任共進》(EU-China:Closer partners,growing responsibilities),及其“姊妹文件”——《競爭與伙伴關系:歐盟-中國貿易與投資政策》。文件肯定了中國政治經濟實力的上升,也明確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加強市場改革和經濟開放,聲稱“中國需要以行動展示,貿易是條雙向道”。 的確,隨著中歐貿易關系的迅速發展,雙方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伙伴”:中國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而歐盟則是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同時,中國也對歐盟貿易政策構成了所謂“最重大挑戰”。我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1-9月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為1098.5億美元,其中對歐盟順差623.4億美元。那么,這種大額順差帶來的挑戰會否進一步引發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 近期,本報特別邀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資部副部長趙晉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經濟室主任王鶴,針對歐盟對華貿易新戰略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是為21世紀北京圓桌第107期。 中國成為“最重大挑戰”? 《21世紀》:歐盟文件在承認中國地位日益重要、承認中歐經貿對雙方都有利的前提下,也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是對歐盟貿易政策的最重大挑戰”。按您的理解,這種重大挑戰是否存在? 趙晉平:隨著中國經貿地位的上升,作為經貿伙伴的重要性也在提高。因此,對歐洲而言,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取向愈發重要,同時這對歐盟也是一種挑戰。 首先,過去歐盟把中國看成是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國家,更多的是通過賦予而不是獲取的方式,來推動中國的對外開放,F在歐盟認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很強,雙方在經濟方面已經處于同等的水平和地位,這種變化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其次,雙邊關系重要性提升后,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做出相應考慮和調整。第三,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國際關系越來越復雜。歐盟作為一個關稅同盟和地區集團,和中國的合作問題同時涉及其成員國和中國之間的雙邊合作關系。新出臺的這個文件距歐盟前一時期的對華文件僅僅是兩三年時間,中國已經有了較大變化,諸如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和智利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等;同時歐盟又有十個新成員國加入。以這種復雜的多邊關系和雙邊關系為背景,歐盟制定新的對華政策的確面臨挑戰。 王鶴:所謂的挑戰也和歐盟貿易政策最近有比較大的變動有關。今年10月初,歐盟出臺了它的對外貿易政策文件,其中特別強調歐盟要改變過去被動地保護內部市場,而轉向積極地要求貿易伙伴開放市場。這反映在對華的貿易文件中,就是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更大地開放市場,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這將有利于歐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歐盟認為中國進入歐盟的產品多,而歐盟出口中國的產品少,所以對中國現在市場開放度不滿意。 另外,最近反傾銷增多,很大的原因來自歐盟東擴。原來歐盟15國中和我們產品在一個層次上競爭的只是南歐的幾個國家,現在歐盟擴大到了中東歐,中國與中東歐的幾個國家在同層次的競爭立刻加劇了。 應對歐盟“非一體化”貿易政策 《21世紀》:歐盟此次文件把重點放在要求中國擴大市場準入上,我們能否接受這種要求?歐盟會否由此認可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王鶴:歐盟遲遲不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除了意識形態因素以外,其實與歐盟的貿易赤字有很大的關系,它擔心如果給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后,中國的產品涌入歐洲市場的勢頭會更猛。 要求中國擴大市場準入被提出來,是符合其政策邏輯的。中國現在有許多企業還無法跟國際同行競爭,所以仍然要一些保護。但從長期發展戰略來講,融入世界,越往市場經濟發展,越具有開放性。不過,無論經貿關系還是外交關系,都在討價還價,在這個過程中,問題會逐步解開。 趙晉平:加強雙方戰略伙伴關系是共同的原則,事實上,中國也在向著擴大市場準入這個方向努力。中國非常認真地履行了入世的承諾。當然,歐盟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提出更多的要求,這也是正常的。在一些需要雙方充分的探討和協商的問題中,中方的積極態度有目共睹。 不過,這不是簡單的中方會不會答應歐盟的要求,而是需要通過對話消除分歧、推進一些具體領域開放的進程。至于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主要責任在歐盟,中國一直強調自己具備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條件,而且已經大約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體予以承認。歐盟內部有些成員國鑒于中國的產品與其本國的產品形成競爭,于是阻撓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如果以擴大市場準入作為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條件,就會脫離客觀標準,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歐盟早該承認的,應該與貿易政策的調整分開。 《21世紀》:今年夏天歐盟宣布它暫時不再擴大成員,而是致力于解決憲法問題,歐洲一體化又一次進入瓶頸期,這在它對外貿易政策一致性上會有什么反應?體現在中歐關系上,歐盟對華貿易政策的一致性會出現哪些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 王鶴: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關稅同盟建立的時間很早。與外交政策不同,對外貿易方面的政策很早就從成員國轉到歐盟委員會了。因此,這方面的決定權在歐盟委員會一級,而成員國沒有權力單獨制定對外的貿易政策。歐盟東擴之后,新成員國的意愿會在歐盟制定的政策中有所反映。原來我們面對的是中東歐的單個國家,有些問題可以繞開一兩個國家,但是現在他們的意愿會影響到整個歐盟的政策。從這一點說,歐盟政策的一致性對我們不太有利。 對企業而言,不能像過去那樣碰到歐洲的反傾銷立案就轉產,而是應該積極應對。應訴不一定就會失敗,如果贏了,企業的地位也會更牢固。同時,政府應該積極幫助本國企業,提供必要信息等支持。 趙晉平:歐盟本身有決策一致性原則,但由于一體化進程加快,新成員不斷增加,而成員國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和體制存在很大差異,利益取向也有所不同,于是影響了歐盟在對內、對外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效率,甚至影響到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所以歐盟選擇暫時停止新的成員的加入,也正是為了能夠提高一體化的質量,F在歐盟已經有25個成員,內部差異很大,歐盟停止新成員加入以后,關于政策一致性的情況沒有太大的差別。 歐盟針對某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可能更多反映了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的意愿,如果這種成員國不斷增加的話,歐盟對中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 考慮到歐盟對外貿易有決策一致性的原則,中國要推動中歐雙邊關系的發展,首先,不但要重視和老成員國之間雙邊和多邊的溝通,也需要加強和新成員國之間的對話。第二,中國應該對歐盟的一些積極愿望給予積極的肯定和回應。第三,有時歐盟從自身角度提出的一些問題值得中國注意,比如貿易逆差等問題。中國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不能僅限于是否影響雙方的關系的層面,而且要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考慮。 “中國威脅論”經不起推敲 《21世紀》:對于中國持續增長的貿易順差,西方國家不斷拋出“中國威脅論”,甚至指責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各種經貿活動是“新殖民主義”。您認為中國的出口順差是否造成對歐美的“中國威脅”?您如何分析所謂“中國威脅論”和“新殖民主義”的實質? 趙晉平:首先,623.4億美元不能說明歐盟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部分。因為中國同時對一些經濟體持有巨額的逆差,比如對韓國有三四百億美元逆差,對臺灣地區、日本和東盟也是逆差。其次,中國也不希望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目前中國也在采取很多措施設法改變貿易失衡的狀況。第三,貿易順差很大一部分來自外國投資,這是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第四,在中國的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占58%,對歐美市場的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的比重更多,獲益的很大一部分是歐美的企業,這是全球化的結果。同時,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進入市場,帶來巨大的消費者剩余,也是該國家國民福利增長的一個因素。盡管貿易順差在增加,但也是互利的。西方國家應該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此外,歐美在促進中國進口方面,也存在一些負面作用,如果他們取消一些產品對華出口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貿易失衡的狀況。 中國威脅論和殖民主義是政治化的提法,嚴格意義上講并不是討論貿易關系這個層次的概念。表面上,中國威脅論來自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實際上大多帶有政治目的,有些人因為不了解而擔心,有些則是不希望看到中國強大。 單從世界經濟發展看,一個新興國家在上升,現有的格局會發生變化,可能有些經濟體的利益份額會減少,即使它的總量沒減少,也仍然會感到新興國家的成長似乎是對本國的威脅,這點可以理解。中國的發展帶來了競爭,如果沒有競爭,世界經濟怎么會發展?把市場條件下的競爭理解為對自身威脅的話,就太狹隘了。 所謂新殖民主義是用政治方式來對待中國的對外投資。中國對外投資,首先是由于自身的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市場和資源的限制,需要通過對外投資通過市場方式擴大渠道,這無可厚非。中國企業走出去是為了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這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要。任何投資都應該是雙方互利共贏,不能理解為單方面獲益。說中國對外投資就是一種新殖民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王鶴: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和發達國家產生經濟貿易方面的糾紛是常見的。我們在發展,如果沒有做違反規則的事情,那么出現利益的重新劃分就是合理的。況且,從比較優勢的角度看,對整個國際貿易而言,這擴大了世界經濟的整體福利。 當然,這種言論的某些論據,比如中國的增長是資源消耗型,是環境破壞型的,這些批評中國應該心平氣和地面對,只要不是惡意攻擊,就應該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這對我們產業升級、提高經濟效率都有幫助。 (實習記者陳超參與整理)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