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賀高
據知情人士透露,有社保委貸的上海房企近期由于盡早歸還社保資金的壓力,加上市場低迷,資金鏈極為脆弱,土地、項目轉讓正在悄悄進行,對資金充裕的企業則恰好成為商機。
吐“地”還債
“在前幾年社保委貸頻繁的時期,拿到這類資金并不是很難的事情,當時,不少并非很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也獲得了這類資金。”曾在上海市勞動保障部門長期任職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甚至在某個時期內,企業只要承諾利率回報高于約5%就能拿到社保委貸資金。”正是這類流入房地產行業的資金,成為社保案發后一些上海房地產企業發生劇變的“導火索”。
林民(化名)的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其多個項目受此牽連甚至被迫轉手。
當年,依靠在銀行、政府等方面良好的關系,林民通過委貸順利拿到了上億社保資金,這股資金在他今后的房地產投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不久前林民收到要求盡早返還并未到期的委托貸款的通知,這引起了公司的劇變。
“就像一根繃緊了的弦,只要對它稍微施加力量,都能引起巨大振動。”對林民而言,社保委貸資金要求被收回這股“弦外力量”,讓本已緊繃的資金鏈面臨斷裂的邊緣。
在向銀行等各路資金求助無果的情況下,林民只有選擇轉讓項目。
據本報記者目前掌握的資料顯示,被牽涉進林民這次返還社保委貸資金的項目至少包括:一個小戶型產權式酒店、一幅尚未拆遷的商住綜合地塊、一幅商品住宅用地以及一幅30年租期的綜合用地。
林民的位于市中心黃金地段的小戶型產權式酒店,最終以約2億人民幣賣給了一家國資背景的企業。“2億的成交價還算不錯,第一步走得還算滿意。”林民坦言。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林民手上的另外幾個項目由于缺少了后續資金,同樣只能謀求轉讓。
據知情人士透露,類似林民及其公司遇到的問題,在近期的上海房地產業內并非個案,其中不乏滬上知名的老牌房地產開發企業。
另一方面,一些資金相對充裕的企業或希望趁機進入上海樓市的外地企業,恰恰看中了受社保委貸壓力的企業轉讓項目之機,試圖壓價接盤。
三類資本忙接盤
“和投資伙伴進一步商議后,我們會最終決定是否接手項目。”與林民的迫切和無奈相反,葉國華(化名)可謂從容不迫。
葉自稱是投資房地產爛尾或轉手項目的高手,他和其他幾個有不錯資金實力和銀行關系的伙伴共同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專門尋找合適的房地產項目投資。最近,他們又嗅到了機會,打算看看一些房地產企業轉手項目的投資機會。
葉最近在測算的一個項目正是林民的那幅未拆遷商住綜合用地以及30年土地租期的在建工程。但他還沒有最終拿定主意,照他的話說,“現在機會不少,得好好挑挑,找合適的項目投資,應該會有不錯的回報。”
然而,和葉有著類似想法的投資客其實并不在少數,試圖充當接盤者的葉同樣面臨著不小競爭。
僅林民手中的這一幅未動遷商住綜合用地,有意者除了葉國華之外,還包括了一家來自香港的上市房地產企業和一家浙江的實力企業,而且這兩家企業已與林民有了多次面談溝通,甚至一旦價格、拆遷資金等關鍵問題協商確定,可能馬上完成交易。
根據本報記者目前了解的情況,把目標定在有返還社保委貸壓力企業轉讓項目的投資者,主要分為三類:本為實力雄厚的大型房地產商(比如港資公司),為擴大在滬規模或土儲而接盤;以運作爛尾項目、接手轉讓項目為長處的投資公司;尚未進入上海市場,希望抓住這個機會進入的外地開發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