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主創新品牌建設與走出去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00:02 中華工商時報
———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2006年會暨汕頭論壇、雙月座談會實錄 □本報記者 李愛明 見習記者 阮修星 曹婧逸 整理 編者按: 9月23日,“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2006年會暨汕頭論壇、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雙月座談會”在汕頭召開,此次論壇由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汕頭市人民政府主辦,汕頭市工商聯協辦,經緯集團、吉榮空調提供特別支持。 論壇以“自主創新、品牌建設與走出去”為主題,來自官、產、學各方的著名人士圍繞主題進行了講演和互動。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辜勝阻、廣東省副省長、汕頭市委書記林木聲、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會長瞿懷明、汕頭市副市長鐘展南等出席了論壇。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工商聯會員部部長劉紅路主持了論壇。 本報特摘編論壇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辜勝阻: “四不”難題阻礙民企創新 “動力不足,不想創新;風險太大,不敢創新;能力有限,不會創新;融資太難,不能創新”是當前民營企業創新面臨的“四不”難題,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經歷著外部融資困難、內部人才流失的嚴峻考驗。 民營企業要正確處理自主創新中創業與創新、引進與改進的關系,代表先進地區的“微笑曲線”和發展中國家的“苦笑曲線”能很好地說明培育品牌對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性。自主創新是在“微笑曲線”中提高競爭優勢,而“苦笑曲線”則賺著最少的錢,制造著越來越嚴重的污染。比如,一雙中國鞋的平均出口價為2.5美元,貼上國外名牌就可以翻到幾十倍。有人估計,中國每年出口大約1500億美元的加工貿易產品,被外商“貼牌”銷售后,其銷售額估計約在3萬億美元左右。 同時,中小型民企要特別重視人才流失的現狀。人力資源是未來生產力提高的主要依賴資源。優秀企業的人才流失率應在15%左右,而我國民營企業的人才流失率接近30%。特別在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中,關鍵人才流失的情況更為嚴重。據調查,中小型民營企業近幾年的人才流失率達50%以上,民營企業的中高層人才,在公司工作年齡普遍較短,一般為2~3年,最長的也不過5年。人才流失率高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后隱藏著體制、管理、文化等諸多因素,應引起民營企業家足夠的重視。 近日,全國工商聯向社會發布了《2005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研究報告》,其中指出民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已經占到65%。對這樣的比例有些人感到擔憂,認為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全國經濟中比例相差過于懸殊。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我們所講的民營企業除了講個體私營企業之外,還有集體企業和外企。國有控股企業創造的GDP總量占到35%,而且有很強的控制力。民營的概念不完全是私營,民營的概念應該是廣義的。狹義民營經濟包括個體戶、私營企業構成的非公經濟;中性(內資)民營經濟包括個體戶、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廣義的民營經濟是指除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以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統稱,包括內資民營經濟和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 據統計,目前各級工商聯現有行業商會7500多個,在政府、商會和企業三者之間,商會是“調節器”,具有承上啟下、合縱連橫的功能。商會要幫助民企自主創新,成為變“國家意志”為“企業行為”的橋梁和中介。直屬會員商會是工商聯會員的商會,會長也是企業家,我們要在企業發展中搭建與政府之間的橋梁,為廣大民營企業會員自主創新服好務。(演講者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經濟學教授) 林木聲: 汕頭的發展離不開民營企業家 汕頭經濟特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績。市委、市政府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突出完善發展思路,全力振興工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扶持規范中小企業,實施名牌帶動,培育產業集群,發展經濟強項,推動汕頭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全市GDP2004年增長11.1%,2005年增長11.3%,今年上半年增長11%。目前汕頭擁有全國馳名商標七個(占全省10.9%),廣東省著名商標102個,中國名牌產品8個,國家免檢產品7個,廣東省名牌產品50多個,有效注冊商標2萬多個,經認定的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50家,其中國家級20家。“十一五”期間全市共獲得獎勵47項,獲獎數量和登記名列全省地級市第二位。2005年全市共有民營企業9.5萬家,占全市企業數的81.4%。實現工業產值789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的61.2%。汕頭已出現了穩定發展的新局面,正面臨著發展的新機遇。 上述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汕頭廣大民營企業家的奮斗創業,離不開全市各級工商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離不開各級各部門積極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和品牌帶動策略,全力支持和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汕頭市委、市政府將努力打造新型制造業基地、臨港工業基地、綜合服務業基地和現代效益農業基地;進一步把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非公有制經濟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充分激發出來,推動汕頭經濟社會發展上新臺階。 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成立以來,在加強會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們將把這次年會和論壇的成果轉化為推動汕頭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突出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名牌產品市場化、骨干企業規模化、產業集群高級化,做大做優做強民營經濟;發揮僑鄉優勢,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演講者為廣東省副省長、中共汕頭市委書記) 陳經緯: 創新使品牌長久不衰 要自主創新關鍵在于兩點:一是自主,就是自力更生;二是創新,要在原有的產品技術科技含量上更上一層樓。 為什么說自主是關鍵之一呢?長期實踐證明: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把自己最先進的技術輸送或賣給另一個國家,即使再友好的國家之間也不可能。因此,只有自主研究新技術,發展高科技研發新產品,才不會跟在別國后面亦步亦趨。 為什么說創新也是關鍵之一呢?因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只有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使用功能,才能解決產品的使用效率,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能化廉價勞動為高價值的勞動。 實踐同時證明,只有創新,才能打出產品的品牌、企業的品牌,乃至國家的品牌;只有創新,才能保證原有的品牌產品久盛不衰。以上海原來的門面產品為例,改革開放之初,上海的自行車、鐘表,以及洗衣機、電冰箱等,都是國內名牌產品而深受國人的喜歡,但后來由于研發體制跟不上,產品不見創新,因此原先的名牌產品已被全國 各地的產品所替代。 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更需要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然就算我們有創新和獨立的品牌也會被市場吞沒或遺忘,直到退出市場。據了解,中國最早一批進入國家級馳名商標的前十個品牌,已有七個退出市場;今年世界名牌評選100強,中國沒有一個品牌入選,這意味著:我們的品牌建設需要發展和珍惜,更需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據統計,在當前產業鏈中,無品牌的產品總利潤的回報分配———包含勞動力在內,僅為20%-30%,而國外名牌持有人竟可得到該產品總利潤分配70%-80%或以上。數據告訴我們,在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廉價的勞動力是完全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就連國內市場也會失去競爭優勢。所以,企業要獲得長足的發展,“自主創新”與“品牌建設”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此背景下,我們這些做企業的人應把握好企業發展的脈搏,把握好有利時機,積極在創新的基礎上打好建設這一仗。(演講者為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執行會長、經緯集團董事局主席) 倪祥玉: 自主創新,我們還是新手 在今天的論壇上我想談兩個方面的想法。一是關于自主創新,在這方面我們現在還是新手。這要求我們在研究自主創新的時候要實事求是。另一個是品牌。在這方面,由于很多歷史原因,可以說,目前我們自己的品牌給我們的工業提供不了太多價值,我們的制造業依賴代工。但是,如果反過來看,為了爭取市場,我覺得應該代工,摩托羅拉開始做的也是代工。如果我們沒有這二十幾年的忍辱代工,就沒有今天的發展。 我們的民營企業現在面臨著很多的困難。企業沒有自己的工業資源,政府沒有認真地履行公共職能等。政府雖然給民營企業做了很多,但還遠遠不夠,只是逗號。公司要想得到資金自主創新,政府必須從法律、體制上進行調整予以保證。 在這方面,我希望全國工商聯能在法律、體制上進行爭取,使國家在行政行為和國家行為上進行調整,使其更適用民營企業的發展。(演講者為天津市濱海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吳曉華: 品牌戰略面臨六大難題 “十一五規劃”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將“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作為今后5年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提出,這也是“十一五規劃”的一大創新點。這三個戰略問題的提出,是新一屆中央領導緊緊抓住當前的戰略機遇期,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準確把握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而做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對于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走出去戰略的提出是我們國家新開放的一個標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我們要有自己的有質量的品牌;第二就是要自己的品牌走出去;第三是企業要走出去。對此,今天我講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走出去戰略對于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宏觀問題。對國家來說是新課題,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新課題,要破解這個難題,就要求企業自主創新,打造自主品牌,走出去。 自主創新與自主品牌是抓住戰略機遇期的重要舉措,這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大的科學判斷,我們耽誤不起、失誤不得。一旦我們戰略思路正確,我們就能把中國的經濟推上去;一旦思路不正確,就會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甚至拖延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沒有多大的優勢資源,資源環境和市場都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特別是淡水、土地、優質資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的短缺,將對經濟的快速發展構成明顯的瓶頸制約。要有效地化解這些硬約束,只能走自主創新與自主品牌之路。 第二,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品牌戰略推進還處于起步階段,品牌建設還是中國經濟的一大“軟肋”。許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即使意識到了也不知道如何創牌和保牌。在推進和實施品牌戰略的宏觀層面,有以下六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品牌戰略推進的配套措施難以形成;二是農業和服務業的品牌戰略推進工作滯后;三是品牌價值的評議混亂;四是面臨國際品牌的壓制;五是缺乏合格的中介機構;六是沒有良好的市場環境。 要解決上述問題,這就需要政府、中介組織、企業、媒體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充分發揮企業在實施品牌戰略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在發展戰略上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在技術創新、產品設計和質量管理上下工夫,同時運用優秀文化和現代營銷手段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政府應在宏觀上理清思路和理順機制,完善有關的立法和規則,加強宏觀引導和調控,在培育、扶持和保護、發展品牌等宏觀環境上推進品牌戰略的實施。(演講者為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楊躍成: 關鍵是制度創新 自主創新不是一句口號。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動力,我們現在更強調內生機制的作用。我們強調創業,而創業的企業要想讓它長大,則需要一個生物學的進化過程。 從企業的成本規律、產業成長、產業的價值規律來看,創新是貫穿企業的主題。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形成一個多維的體系,促使企業加工一些高科技的東西賣到國外去,我希望未來我們是一個高科技出口國。從創新的角度講,不存在高技術和低技術之分。 作為政府來講,要做三個層面的努力:一是基層層面,大家知道,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力跟它創業的數量有很大的關系,而企業的創業又跟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系。在高科技區域有大專院校的創業,在我們高科技園區有很多高科技企業。希望我們的政府能提供更好的平臺。其二就是使企業家知道如何管理企業。其三,給高科技提供資金支持,沒有資金支 持的企業是沒有更高的發展的。風險資本是我們企業的非常重要的支持,現在國家也在這方面努力,希望這方面有一個很好的出路。 在企業做強做大方面,我不認為所有的企業都能夠做大,但都可以做強。例如以色列的企業沒有一個大企業,但以色列的企業都做得很強。另外,大公司具備技術遠見和技術整合能力。實際上大公司都是在購買技術,高技術的大公司都是整合能力很強的公司。在國外,這種大公司越做越大,而在國內具備這種整合能力的公司卻很少。我希望我們的大公司,特別是已經做強做大的公司應該做一些更多的東西,例如通過技術并購,帶動小企業做一些技術創新方面的東西,形成一個產業集群。集群的企業發展最有利于創新。集群的企業通過人才的流動、企業聯盟,實現企業資源共享方面的整合等,使企業達到高效的運轉,從而促進企業的創新。 技術創新的關鍵是制度創新,其中包括政府采購等的安排。例如,我覺得企業可以與大學進行一些結合,比如聯合、入股等。另外一個就是建立一些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中介機構,通過中介機構組織把一些技術機制做好。(演講者為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區管理處處長) 周海江: 品牌是基業常青的關鍵 關于自主品牌,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從企業角度,品牌是基業常青的關鍵。每個企業都希望自己的企業常青。真正成功的企業是外國企業,國內還沒有。一個企業的知名度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知名度,二是企業家知名度,三是產品知名度。更能讓企業常青的是產品知名度。企業家的知名度是不可繼承的,而企業產品的知名度是可以繼承,可以累積的。知名度就是無形資產,企業產品的知名度不會因為企業家的消失而消失。消費者注重的是品牌,而不是企業家。 第二,企業品牌與地方經濟、文化、綜合實力有密切聯系。一個文化和綜合實力不高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名牌企業的。 第三,消滅同類型的品牌,這樣發展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就像軍事對抗中,就少了一個競爭力。一個名牌象征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樣名牌也象征市場的經濟。市場里包含市場,國內市場由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共同劃分,而國際市場由國際品牌劃分市場份額。 第四,名牌到底是什么?這包括兩個概念:一是經濟含量,先進的管理,先進的技術,才能使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升。在路邊吃面條可能是一塊錢,到酒店可能就是三十塊錢,一塊錢吃的是質量,三十塊錢吃的是文化。就像消費法國品牌的時候同時就是在消費法國文化。所以文化含量與技術含量相比,我們要做有文化含量的技術品牌。 第五,自主品牌是非常戰略。為什么中國沒有世界級名牌,就像珠穆朗瑪峰不可能建在海洋上,不言而喻因為海拔太低,他們的水平比我們高太多了。 第六,品牌需要市場需求的刺激。什么樣的市場需求決定出現什么樣的品牌。沒有改革開放的時候,溫飽還是問題,解決的是吃飽穿暖,到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就有了其他需求。說明技術的提升就是需求的提升,就是生活水平的提升。從文化層面看,創世界品牌是政府的事情,也是社會的事情,只有自身文化不斷提升,在國際上的地位才能不斷提升。中國的經濟隨著民營企業的加入,一定會成為世界的“珠穆朗瑪峰”。(演講者為全國工商聯執委、紅豆控股集團董事長) 李金元: 要吸收國際化的人才 企業的發展需要一個好的環境,做企業的不求什么,就求有一個好的環境。比如一個高科技項目要上市,為了湊足大額的廣告費,企業甚至只能通過變賣分廠、賣掉企業家自己喜愛的汽車,甚至拿出家中維持生計的生活費,全力以赴。這是中國創業者的現狀,因為缺少融資渠道,沒有別的辦法,其實也反映了目前缺少好的商業環境。 天獅集團現在在全國有一千七百多家加盟連鎖店,是一個集團公司。公司從1998年走出去,通過跨地區、全球化發展的戰略走向海外。公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僅銷售天獅自身產品,同時通過全球的營銷系統,帶動相關產業鏈,與世界著名品牌公司和世界500強的大公司,像法國的歐來雅、日本的資生堂等形成戰略性合作伙伴。通過在全球各大城市形成大型的戰略性伙伴,可以給我們形成創新的新超市,這就是我們的一個創新。這樣不光俄羅斯、烏克蘭、印尼,還是日本、韓國等的市場,都納入到我們天獅集團的戰略目標中。隨著我們加大投入的力度,我們預計,到2008年,天獅集團在全球104個國家都會有新超市。 天獅集團的資金,包括海外資金,都非常的良好,沒有一分錢貸款。天獅發展到今天,靠的是我們在營銷系統上的不斷地創新。對于一些品牌我們采取的是逆向思維,再好的品牌我們都要貼天獅的品牌。我們新超市向全球的推動,更需要全球更多的產品進入到這套營銷系統中。在不斷的創新中,關鍵的就是不斷吸收國際化的人才。天獅將全球市場劃分為十幾個分區,在不同的分區,以本地化、專業化的人才基礎,加上系統化、標準化的建設打造我們的團隊。我們要讓我們的管理團隊,適用于每個國家的法律,每個國家的文化,適用每個國家的創新。(演講者為全國工商聯執委、天獅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王巍: 民企如何尋找并購機會 并購正在改變中國,國際投資連續三年下降,今天中國商業界的語言是并購而不是投資。并購是一種創新,企業通過并購可以整合資源,通過并購可以改變管理權限。關停并購是對市場的重新洗牌。并購發揮了物競天擇、強者生存的競爭模式,是企業競爭力的選擇。 目前中國的本土并購市場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國有資本高歌猛進,民營資本委曲求全,全球資本低調潛行。國有資本因為有政府的支持,所以大舉進攻;而民營資本三年前提出要做產業整合,現在卻要學會過冬,學會聯合;外資的變化更為明顯,政府、民眾對其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甚至有妖魔化的趨勢,所以只能低調潛行。 從本質上看,政府對經濟的管制仍然很多,而且變幻莫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也是民營企業不愿創新的原因。 民企在并購中尋找市場機會,我想要注意這幾點。 首先要有大局觀,要了解經濟周期,了解自己的產業地圖。要做有抱負的企業家,就必須充分了解上下游產業的市場機會。 其次,要關注全流通后的資本市場。全流通后的資本市場意味著股東重新洗牌,15000家上市公司的發展值得好好研究。 第三,要關注公司價值,包括創新、包括品牌等等層面的。 第四,要學會利用金融技術,要理解投資銀行的功能。(演講者為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會長) M R.EERO PALOKANGAS 企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創新 我來自芬蘭,從事這個行業二十年多了。我們公司20世紀90年代初期進入中國,發展迅速,正在進一步國際化。 企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創新。如何創新呢?我想,首先更多了解當地的文化,與不同國家的人溝通,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并學習。其次,學習對手新的技術對發展尤為重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不斷創新。中國和印尼的勞動力非常價廉,導致他們大力發展制造業,但不是只能發展制造業。而歐洲的勞動力非常高,根本無法競爭,所以創新是惟一的辦法。創新的競爭力不言而喻。 如何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呢?我認為,企業需要通過做強、做精來應對。做強意味著我們要采用更為環保的生產方法,提高生產能力,降低成本;做精,用一個例子說明,在芬蘭的一家企業,率先提出了以客戶為導向的全系列運營模式,大獲成功。鼓勵所有員工發揮創新意識,增加更多研發費用,這是惟一方法。(演講者為APP全球CTO、歐洲CEO)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