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上海會成為本土企業的總部基地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14:59 《中國企業家》雜志

  上海會成為本土企業的總部基地嗎?

  ——中國企業領袖年會2006上海論壇紀事

  文/本刊記者 王 琦

  全球化之風正越來越強烈地吹拂中國大地。作為中國最早萌發現代工商業的上海,依靠先天的地域優勢和現代商業傳統的熏陶,上海正在成為中國商業全球化的風向標。那些聞風而來的跨國公司似乎禪透了“得上海者得天下”的中國商界法則,100余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設立在上海,從上海覬覦中國市場,進而到全球市場。對中國本土企業來說,他們是否感受到了這種趨勢?他們還會信奉“得上海者得天下”的信條嗎?上海會成為中國本土企業走向全球的總部基地嗎?

  2006年8月18日,中國企業領袖年會2006上海論壇在浦東召開。這個主題為“投資上海——中國本土企業的新機會”的論壇,吸引到了跨國公司和中國本土企業的掌門人、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的官員和著名經濟學家等一共500來人。高朋滿座,大家關心的話題是:在新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下,上海如何更新自己的城市定位,企業如何把握上海新的投資良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上海。

  以理想主義者著稱的《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社長劉東華,所作的開幕辭點燃了在場嘉賓心中的激情。

  這么多年來,《中國企業家》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推動政府邏輯和企業邏輯兩大邏輯的對接,推進本土商業和全球商業智慧的融合。而上海恰恰是一個特別好的舞臺。今天這次大會,是我們讓中國本土企業、本土企業家和我們上海市政府對接的開始,我們特別希望這個“紅娘”能夠做好。

  在這個大會之前,上海市胡延照副市長跟一些企業家們談到,上海不僅是上海的上海,更是全國的上海。我想在這兒說,上海不僅是世界的上海,更是中國的上海。因為大家都知道,跨國公司登陸中國,往往會把上海看作是一個最好的入港處。我們特別希望,上海成為中國本土企業、本土企業家駛向全球市場海洋的最佳出海口。

  “上海是全國的上海”

  希冀在上海發展壯大的本土企業,最為關注的,莫過于政府對投資環境的營造。論壇開幕前,上海市副市長胡延照先生在與部分企業家、經濟學家代表的交流中,熱情地表達了上海敞開懷抱,吸引各方企業投資上海的態度。

  上海是全國的上海,上海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全國的支持,上海企業只有在服務全國中才能贏得新的機遇和新的發展空間。上海就是一個大舞臺,上海的能量和水平關鍵在于它海納百川的能量和水平,上海是一個追求卓越的地方。

  一百年前,上海是近代中國工商業文明的發源地。現在上海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我們正在努力讓上海成為經濟、金融、航運中心。所謂經濟中心,說到底是一個服務中心,是一個市場中心。經濟中心的能量關鍵是服務的能量和它對周邊地區輻射的能量,或者說是它集聚和輻射的能量。因此我們要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使上海的經濟逐步走向以服務型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

  上海要自主創新,要做自有品牌。但是我們的品牌不是建立在樣樣都是自己搞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國際資源大平臺基礎上,要把世界上能夠為我們所用的東西拿來用。對外資企業,對我們的兄弟省市企業,上海都是開放的心態。上海只有為全國服務好,才有希望,才有發展,上海的能力、水平、人氣越是高,發展才越是快。

  蒙牛董事長牛根生則對“全國的上海”有不同的感受:

  大上海的大氣派我在三四年前就有所感覺。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市場,人口密集程度最高。所以我們早早地就來了。但是,上海定位非常清晰,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我們養牛的、種草的、擠奶的企業都排斥到了外邊。告訴我們:產品可以進來,市場可以來,養牛場千萬不能來。

  今后制約上海發展的,不是在資金上,也不在智慧上,也不在人才上,主要是在資源上。我想上海應該有海一樣的能量,海一樣的精神。紐約的定位是“夢想和創造”,倫敦的定位是“不屈不撓”,他們有這樣的城市精神,促使他們擠進了高端市場。上海應該考慮包容、服務、創造這樣的“海”的精神,這樣必將使上海成為世界級大都市。陸地上最大的是草原,比草原更廣闊的是海洋。所以草原與海洋的攜手就是資源和智慧的結合,西部與東部的雙贏。

  給上海的建議

  一百年前,上海崛起,大批民族資本在上海投資發展,同時上海灘也迎來了很多外國企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本土企業、民族企業是上海的驕傲。改革開放20多年,上海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投資環境、人力資源、市場空間等方面,擁有數一數二的地位。上海如今成了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基地,但與外資相比,中國本土企業顯然準備得不太充分。

  上海均瑤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黃輝做了一個研究發現,在Google中搜索城市關注度的指數,一是搜索創新城市,指數高的城市是美國、新西蘭、新加坡、印度等國家的,而現代服務業關注指數高的城市分別是孟買、德里、新德里等,并沒有中國的城市,包括我們引以為傲的上海。黃輝建議,“政府進行制度和政策的創新,在創造服務型政府的同時,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包括建立綜合性政府部門來推動創新型城市的發展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艾豐非常認同上海市對“自主創新、自有品牌”的重視,他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十一五”規劃內容很豐富,我給它濃縮成三句話: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核心任務是轉變增長方式,操作的方式是自主創新。

  什么叫世界經濟全球化?光資源整合全球化還不夠,每個國家利用資源整合全球化爭取本國利益最大化,才是世界經濟全球化。資源整合全球化怎么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呢?就是爭取整合中的主導權。我們中國人如果有可能,不僅要做被整合者,更要做整合者,拿到整合的主導權。拿到整合的主導權當然條件很多,但是最基礎的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主品牌。沒有自主品牌你連主體的代表都沒有,請問你如何整合別人?自主創新是一個鏈條,自主創新一定要保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知識產權能夠存在必須有自主品牌。

  品牌讓中國更受尊敬,講品牌讓上海更受尊敬。原來上海品牌隕落很多,現在又重新啟動,是非常值得關注和慶幸的一件事。

  藍山中國資本創始合伙人唐越提出了給上海的建議:

  上海的政府官員不管在素質、眼界,在中國整個政府官員行列中是屬于相當高的。所以正因為在這樣的政府官員領導下,上海的政府是一個非常精明、非常強勢的政府。正因為如此,上海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力量就太過商業化。上海的支柱產業,不管是鋼鐵、汽車,還是零售、媒體,基本上都是上海政府所控制的國有企業,在這些行業中占有著領導地位。那么當政府既是這個行業的規則的制訂者,游戲的裁判,但同時又是一個場上最強有力的運動員在參與這個競爭的時候,這中間微妙的關系如何把握?

  上海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下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在金融行業,因為中國金融行業將會經歷非常大的改革,上海假如要建成一個金融中心的話,政府如何制訂規則?如何參與競爭?如何為其它競爭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政府應該仔細考慮決定的問題。

  最近幾年,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上海地價、房價和人力成本逐漸升高,商務成本也越來越高。由此,出現了一種聲音,上海的商務成本太高了,這么高的商務成本今后很難吸引到投資,應該降低商務成本。但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則認為,商務成本過高的上海反而對投資者更有吸引力。

  商務成本越高的地方是越能吸引投資的地方。全球吸引投資最多的四個城市是紐約、巴黎、倫敦、東京,占了全球資金的30%左右。在中國,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城市商務成本最高,但是恰恰這兩個城市每年吸引全球超過十分之一的投資。

  商務成本越高的地方是越能賺錢的地方。從現在來看,北京、上海應該說是中國最能賺錢的地方。另外,商務成本越高的地方吸引資金的含金量越多。商務成本越低的地方,吸引的資金大多數或者是勞動密集型,或者是對環境有污染,投資帶來的負面的東西比較多。而商務成本高的地方一般對資金比較挑剔,所吸引到的資金大多數都是人才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或者是金融、貿易、航運這一類的資金投入。

  商務成本越高的地方投資環境越好。商務成本高,就不再是拼成本、拼土地、拼勞動力,而是要在投資環境上下工夫。長三角是中國商務成本最高的地區,占了全國2%的土地,容納了全國6%的人口,每年吸引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投資。

  在銀行方面,中國沒有真正意義的金融中心,這給了上海機會。瑞信投資銀行業務董事總經理陳昌華認為,非銀行內部融資領域,上海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將來上海發展金融中心,成敗關鍵,就是上海期貨、股票、債券市場。這幾塊才是真體現上海競爭力的地方。”

  上海杉杉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鄭永剛認為,上海這一輪的經濟高峰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現在天津濱海新區為龍頭的環渤海灣經濟圈正在成為新的經濟中心。上海要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重點就在于金融中心的打造。“我想今年年底以后開始金融方面會更開放,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就開始慢慢確立,所以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會更大一些,對于中國本土的一些中小企業,我看機會會少一些。”

  投資上海的機會和切入點

  企業應該利用上海的機遇作為自己的機遇。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名譽院長劉吉舉了一個例子說明這個道理:越劇發源地是浙江郴縣,郴縣的人唱得好了,就到杭州唱,杭州唱著名了就到上海來唱。“企業也是這樣,當你是小企業的時候在本地發展,當你發展到大企業的時候,你要想再進一步地成為國際化的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不到上海來,不利用上海的品牌和平臺的話,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失誤。”

  國家給了上海一個很好的率先發展機遇,上海千萬不要錯過,上海的機遇也是全國的機遇。上海處在中國最富裕的長江流域的龍頭地位,企業品牌不但講自己的品牌,還得善于利用別人的品牌,上海就是一個最響亮的品牌。

  一向妙語驚人的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云自稱是“一向和上海人對立的杭州人”,經歷了投資上海、撤出上海、再次進入上海的經歷,他對上海對于本土企業的看法,對于正在準備進入上海投資的企業不無裨益。

  五六年前,阿里巴巴總部設立在上海,在淮海路租了一個很大的辦公室,可是招人都招不到。最后我們決定回杭州去。上海比較喜歡跨國公司、500強,如果是民營企業剛剛開始創業,最好別來上海。

  三年前,我們再次進入上海,建立了一個9個人的辦公室。現在已經發展到了200人,未來兩年以內希望有2000人在上海參與阿里巴巴的建設。

  我是杭州人,對上海天生總有一點不太好的感覺,但是冷靜下來想一想,不得不對上海佩服。全國范圍看,上海人的綜合素質水平比較高,到了上海如果不會用上海人,企業永遠做不大。上海是中國大陸國際化、規范化最好的一個城市,一個企業小的時候為了求生存可能可以在別的地方想各種各樣的辦法,但是要想做大,跟國際接軌,毫無疑問必須要先到上海。

  溫州草根出身的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也經歷了和馬云類似的進出上海的過程。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對投資上海的建議更直接:

  一般人到上海來,成本上可能更大一些。你要到上海來,首先得掂量一下自己。所謂投資上海是在投資企業家,上海已經到了一個培育真正大企業家的時代了。

  這個大企業是怎么誕生的?根據我們有關的工作以及研究,在上海誕生大企業家,一種是比較強勢的國有企業改制轉型為非國有企業,比如寶鋼已經上市,如果再加快股權分置,改變一股獨大,很可能誕生大企業家。第二種是國際化色彩比較濃,已經發展到一定基礎的企業。

  在上海這種地方如果不想賺大錢,不想成大企業家,你最好不要考慮來投資上海。成長為大企業家,不僅是要生產物質產品,提供服務,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生產知識產權。知識致富是普遍性的現象,知識致富當中最高端的是知識產權致富,我們到底有多大的能力進行知識產權的生產?在這個意義上,來投資上海,可能在相當程度上要投資企業家自己,你要考慮你有沒有到上海來當大企業家的天賦。

  鄭永剛也是同樣的看法,認為單一制造業無論從土地成本和人才成本來說,都不應該來上海。那么,是不是中小企業在上海,就無法找到自己起飛的跑道呢?

  創業近10個年頭的北京東易日盛裝飾股份公司總裁楊勁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上海是未來金融、貿易的中心,是不是說只有做金融,做貿易,國際化大公司500強的企業才能進上海,像我們這樣的傳統企業就沒有機會?我覺得不是。今天早上很多嘉賓說,一般企業就不要來了。我覺得能不能來不在于企業規模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在上海整個大環境建設過程中、新的一輪投資過程中是不是能夠找到你獨特的地位和特別的商業模式,能夠加入到上海經濟發展過程中。

  有些企業已經看到了這種投資上海灘造成的商業機會,上海張江新希望企業有限公司和新希望集團已經通過企業的投資,從上海的商務環境角度,切入了上海市場的另一個層面,也為來上海創業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平臺。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說:

  上海商務成本比較高。這是個問題,也是個機會。在上海市政府、上海經委總部基地促進委員會、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新希望集團和張江高科、北蔡鎮政府,組建了張江新希望企業家家園公司,目的就是創造一個適合民營企業投資發展的總部經濟園區。這是一個占地2000畝的總部基地,擁有300多棟獨棟小樓集科研和辦公為一體的商務區域,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稅收優惠。前期位于張江地鐵站的19棟的半島科技園現在已經建成,容積率只有0.8。

  我們打造這樣一個企業的總部基地,就是為了發揚上海的龍頭地位,吸引更多的創業民營企業家、第二次創業的民營企業家們和其他有實力的企業家們,在這個總部基地投資、發展,來上海展示自己的豐采。

  上海張江新希望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紋如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香港兩年、新加坡四年,雖然在江蘇創業,最后還是回到了上海。“上海太有活力了,每個企業家幾乎都可以在上海找到他的位置。上海是一個非常講究規則的地方,在這里生活、工作非常有保障。可能在創業初期,上海不是太適合你,因為太規則了,沒有什么擦邊球可以打。但如果你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一定要到上海來。上海有你所想要的一切。”她相信:“總部園區會變成一個平臺,支持全國每個企業能夠順利進入上海。”

  如何在上海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生存發展?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佳芬給出了上海本土企業的建議:把握趨勢,代表未來。

  有一次我出差,在飛機上碰到一位分管乳業的副市長。他說,你在上海的市場份額那么大,我要引進競爭對手跟你競爭。

  政府是這樣,各路同行英豪也都認為得上海者得天下。在這樣一個大上海的競爭環境當中,必須搶先起步,必須做代表未來、代表趨勢的事情。

  “中國的企業能不能有機會,主要是看上海經濟發展得怎么樣,而上海經濟發展得怎么樣,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得怎么樣。可以說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上海經濟的成敗,也將決定外來企業能否在上海這樣一塊投資的熱土當中取得最大的效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從一個更高的角度,闡述了上海的發展方向。

  《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編牛文文在論壇討論中說出了所有看好上海的企業家的心聲:“再過三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上海和上海企業家的精神特質這個問題或許已經不存在了。當

中國經濟強大到一定程度,中國本土企業強大到一定程度,上海自然而然會成為一個本土企業的總部。”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