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廣西賀州打造泛珠三角生態農業基地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 00:50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記者 張文德 李順 通訊員 謝明偉 “十一五”期間,賀州全市無公害種植面積每年要擴大5~10萬畝以上,至2010年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要達到100萬畝以上,全市70%以上農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所有農產品基本實現無公害化生產。這是記者日前到廣西賀州市采訪時獲得的消息。 傳統農業持續升溫 賀州市位于廣西的東部,與廣東省清遠市、肇慶市毗鄰,至廣東省首府廣州市僅320公里,北連湖南省永州市,處于粵、桂、湘三省區結合部,是大西南東進粵、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之一。 除了交通地理的特殊性外,在發展農業上,賀州還具有天然的氣候優勢。據資料表明,賀州市地處中亞熱帶,屬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為4421-4422小時,實照百分率為34%-37%;年平均氣溫20℃左右,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年無霜期達320多天,適宜發展農業、畜牧業和亞熱帶經濟作物,還盛產亞熱帶特色的柚子、柑橙、青梅、三華李等。 由于賀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農業種植氣候,在2002年底建市以前,農業長期以來都是賀州地區的傳統產業。 有人曾預言,21世紀是工業經濟的天下。特別是2003年,由廣東省倡導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八省(區)政府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積極響應和大力推動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即“9+2”)引起相關地區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據有關資料顯示,不含港、澳在內,泛珠三角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就已超過1/3。與此同時,廣東和港、澳等經濟發達地區要轉向發展高科技產業、將原作 為主產業的制造業在泛珠三角內進行產業轉移的話題,也被炒得沸沸揚揚。在此背景下,承接產業轉移乘勢發展工業一時間成為泛珠三角相關地區最熱門的話題。但是,地處泛珠三角的賀州市,卻沒在這股狂熱的工業發展風上隨波逐流忽視了傳統農業發展。 賀州市委書記李達球、市長陳利丹在分別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表示,賀州市具有發展農業的天然氣候優勢,同時地處工業發達地區廣東省的后院,這也使賀州農業能直接對接著粵、港、澳市場,賀州農業要瞄準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要圍繞現有的農業資源來規劃發展特色農業,把賀州建成粵、港、澳地區的重要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 正是在這種認識下,2002年底賀州撤地建市后,賀州市在抓住機遇發展工業的同時,繼續下大力發展農業。賀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企業化的決定》、《賀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實施意見》等文件,狠抓政策扶持、明確發展重點、堅持典型引路,采取政策傾斜、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等措施,明確提出賀州農業企業化5年發展規劃、工作重點以及有關扶持政策。市財政還專門安排了一定資金對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先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產品流通大戶進行扶持或獎勵等。如廣西靈峰藥業有限公司的20萬箱金雞系列中成藥技改項目,得到工商銀行2000萬元的信貸支持;廣西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的1500噸芳樟醇項目得到金融部門的5800萬元信貸支持。 在賀州市委、市政府將工作重心著力于發展賀州農業企業化,并有針對性地對全市的農業發展方向進行重新定位和調整的指導下,賀州市農業局、水產畜牧局等農業相關部門,也先后大刀闊斧地抓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入手,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來狠抓落實,全面推進農業企業化發展戰略。 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自實施農業企業化戰略以來,賀州市生產的農副產品70%以上源源不斷地銷往粵、港、澳地區仍是供不應求,而每年約有80萬噸蔬菜、300萬頭生豬和上千萬羽家禽的農副產品輸出,已使賀州成為了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 賀州農業的良好發展勢頭也讓國內外客商看到了商機,撤地建市后,賀州市平均每年增加農業企業三、四十家,目前全市農業企業已達440多家,在新增的企業中,60%以上帶有外商或外資的身影。賀州農業發展正在以一個獨特的方式持續升溫。 創建農業綠色品牌 在農業企業化戰略框架發展下,賀州農業不僅是在追求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同時也在注重打造賀州農業品牌,其中,綠色生態成為賀州農業發展的另一個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賀州市委書記李達球和市長陳利丹認為,品牌農業是農業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農業在新形勢下實現在更高層次上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將農業當做主產業來發展的賀州市,更是要注重品牌發展,要樹立現代生產經營理念和品牌意識,全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從而進一步增強賀州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在李達球和陳利丹這些主政者的品牌意識指導下,賀州市各部門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僅追求高效、高產農業,并且把創建農業品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市成立創建農業品牌領導小組,各縣(區)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建立市、縣(區)農業品牌協會,注意引導農民發展無公害蔬菜,優化農產品品種,在全市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打造綠色、安全的“菜籃子”。 在農業發展中,賀州市不斷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進程。賀州市先后組織制定和實施了芳林馬蹄、賀州香芋、賀州油茄、萵苣、夏陽白、曬煙、青梅標準化生產等地方標準21項,大力推廣“豬+沼+果+燈+魚”等生態農業模式及其配套技術,建立了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場)。投資350萬元建設了市農產品安全檢測分中心,建成了一批以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農貿批發市場為主的農產品流動檢測站,對全市主要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實施有效的質量安全監測和監控,確保農產品從 “田頭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得到有效監控。 與此同時,賀州市構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確立了以連片開發優質水稻、蔬菜、馬蹄、水果、煙葉、茶葉、瘦肉型豬、樓來牛、奶水牛、淡水魚、中藥材、食用菌、林業和林化產品為重點的主導產業;建立了以優質蔬菜、馬蹄、茶葉、煙葉、紅瓜子、梅李、沙田柚、臍橙、瘦肉型豬和黃牛品改、速生林、松脂林等為主的十大優勢農產品商品基地,走標準化生產、農業企業化經營的路子。對建設并申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獲得成功的企業,由市或縣(區)政府給予適當獎勵,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工作的考核。 經過一系列的措施,目前賀州市已建設無公害生態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50個,無公害農產品認定25個,面積達60多萬畝,示范區農業總產值30多億元。芳林馬蹄、賀州香芋、富川臍橙、賀州三華李、賀州大肉姜等具有賀州鮮明特色綠色農業品牌,已形成規模進行商標注 冊申報,開始打響了賀州農業的綠色品牌。 打造“泛珠”生態基地 總量上來了,品牌打出了,那么賀州農業發展的目標是不是已經完成了?答案是否定的。 據今年出臺的賀州市“十一五”規劃,從2006年起,賀州全市無公害種植面積每年要擴大5~10萬畝以上,至2010年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要達到100萬畝以上,全市70%以上農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所有農產品基本實現無公害化生產。 按照這個“十一五”規劃,賀州市將進一步建立健全市、縣(區)農、畜、水產品質檢中心(站),到2007年基本形成包括農副產品、農用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檢測在內的,能就近就地進行快速檢測的市縣(區)兩級農業檢測網絡。 在此框架下,賀州市將加快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抓好農產品龍頭企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采用滾動開發的形式,每年建設3~5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并根據各示范區建設的效果,有選擇地推薦上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或國家級示范區,申報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農產品龍頭企業標準化示范試點項目2~4個。到2010年,全市要創建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5個,國家級示范區1個。 有關人士表示,隨著賀州“十一五”規劃中農業戰略規劃的實施,100萬畝公害農產品產地建設,全市70%以上農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所有農產品基本實現無公害化生產,將使賀州農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與此同時,作為泛珠三角的重要菜籃子基地,賀州市生產的農副產品只有30%供應當地消費,其余的70%基本都是銷往廣東和港、澳地區,每天源源不斷銷往廣東和港、澳地區的蔬菜、家禽等農副產品,也將使賀州成為名符其實的泛珠三角生態農業基地。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