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當心三國成戰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07:15 人民網—人民日報

  進入9月,上海市文化市場稽查總隊進行了一次打擊盜版行動,目標是盜版圖書《品三國》的地下批發市場,收獲頗豐。這一舉動讓《品三國》的出版方、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總編輯郟宗培深感欣慰。不過,令他苦惱的不僅僅是盜版。眼下,以“三國”之名一窩蜂上市的圖書就有近20種之多。《圖品三國》、《正說三國》、《三國前傳》、《煮酒品三國》……如此眾多的圖書齊做“三國”文章,“繁華”的背后透出了隱憂:出版業何時才能走出跟風炒作的怪圈?

  追逐熱點 不謀而合

  是“巧合”還是“跟風”?

  采訪中,一些“三國書”的出版者聽到跟風之說,反應幾乎是眾口一辭:“巧合”。一位責任編輯認為,“三國”本來就是公共歷史文化資源,三國故事膾炙人口,一直不乏解讀、研究者。而“正說”或“戲說”的新編通俗歷史故事,也是近兩年來的文化熱點,圖書市場不過是“不謀而合”地反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有趣的是,被指為跟風的圖書中,確有不少權威大家之作。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的《圖品三國》,作者是著名學者何滿子。出版方表示將出版“何滿子作品系列”,因趕上“三國書”熱銷,于是率先推出了這一本。中信出版社的《柏楊品三國》,選取了《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中國人史綱》等書中有關三國的部分內容輯錄而成。文匯出版社的“林漢達通俗歷史系列”今年暑假推出了首批兩本:《三國故事》和《東周列國故事》。著名教育家林漢達的《三國故事》是40年前的舊作,曾經影響一代人,近些年來卻少有再版。

  以柏楊、林漢達等人的名氣,也許沒必要湊這把熱鬧。但是,借著讀者對“三國”的熱乎勁兒,他們的書肯定會銷得更多,這被一些出版商稱為“借勢”。也有人說,這些書的集中出版,可以被看作是眼下“三國熱”結出的意外“碩果”,讓更多的學者和出版商看到了當今社會對于學術大眾化、普及化的巨大需求。

  心態浮躁 原創不足

  何時走出惡性循環?

  雖然爭先恐后的“三國書”中不乏優秀作品,但跟風炒作的現象對出版業的發展確實帶來了消極影響。郟宗培表示,一哄而上、選題低層次重復現象,是目前中國文化市場的通病,近兩年來處于低迷狀態的出版業尤甚。不久前公布的調查顯示,去年以來,國內大眾的閱讀水準持續下降,圖書出版物總印數變化不大,但品種增多,庫存量增多,圖書單本銷量減少。這一方面與大眾普遍的圖書消費習慣有關,同時也與出版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的浮躁心態和原創能力不足有關。

  一位資深出版人認為,出版界跟風炒作的現象由來已久,其結果直接導致出版產業的惡性循環與資源浪費。究其根源,恐怕還在于國內出版業從計劃一統到放開競爭時間不長,除部分專業社外,全國500多家出版社大部分都定位于“綜合性”,同構同質,各家人文社科類出版社的編輯人員更是知識結構相似、思維相近,選題關注難免“英雄所見略同”,而在管理機制上又缺少一道防火墻,難以避免題材撞車。

  此外,原創能力不足也是個難題。一些出版商在策劃時缺乏想象力,一旦發現“亮點”便一哄而起,或炒冷飯,或用“剪刀加糨糊”,高下優劣同出,直到將一個題材做濫做垮,再一齊另尋方向。而一個原創作品的生存,則前有盜版偽書的攔截,后有跟風“群小”的圍追。加上文化消費日益多元化的分流,國內出版業若不走出跟風炒作的惡性循環,前景確實令人擔憂。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