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長沙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挺進 利刃直指四重點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13:46 紅網
9月5日展開的長沙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強調,根據今年全國改革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要全面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所有制結構、市場體系、財稅、金融、價格、收入分配、科教衛生、社會管理和城鄉體制改革。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將突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改革重點。 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附屬政府的國企要剝離 縮小政府從事事務的范圍。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介分開,抓好國企改革、投融資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和中介組織改革,將附屬于政府的國有企業、投資機構、經營性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等剝離開來。 增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政府部門制定公共政策、改善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建立健全面向全社會、覆蓋城鄉的政府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提高政府公共性支出比重。 調整優化行政組織架構。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從事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機構,撤消或壓縮直接干預微觀事務的機構,撤并職能相近的部門。 完善政府決策和運行機制。深入推行重大事項的集體決策、社會公示、社會聽證、專家咨詢制度和重大失誤責任追究制度。 推進經濟領域深度市場化2010年建立社會信用征信體系 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力爭“十一五”期間基本完成改革任務。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政府性投資公司改制重組,將政府投資公司逐步改造成現代企業。加快要素市場體系建設,建立產權交易市場信息網絡,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全面實施土地收購儲備制度,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合理補償機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信用信息系統和失信懲戒機制、信用教育機制建設,到2010年,基本建立全市社會信用征信體系框架。 力促城鄉一體化構建廣泛發展農村“社區銀行” 建立以城帶鄉的發展新機制。公共財政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推動投資建設重點向農村轉移,逐步消除人力資源的城鄉分割,適時實施城鄉統一的、按實際居住地登記的戶籍制度。 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其中最突出的是要抓好鄉鎮機構改革,既要實現“減人、減事、減支”,又要實現政府職能向以公共服務為重心的轉變,加快實施鄉財縣管鄉用改革。 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建立各方面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農村社會保障方面,當前要重視建立被征地農民長效保障機制。 建立“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發展農村“社區銀行”。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強化建設和諧社會體制保障五年內義教階段一費制全免 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分配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當前的重點,一是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在改革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的同時,促進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形成公平合理的就業體制。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系統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分類推進公益性和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力爭五年內實現義務教育階段“一費制”全免。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重點解決好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資源失衡問題。 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當前要重點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和鄉村衛生條件的建設。 除抓好上述重點領域的改革外,各級各部門要全面抓好科技體制、涉外經濟體制、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任務。 改革方向緊抓四個著力點
昨日召開的長沙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要求,當前和“十一五”期間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堅持市場經濟的總體改革方向,把握深度市場化、注重人性化、應對全球化三大改革新特征,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線,抓住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設現代市場體系、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四個著力點,全面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 改革目標2010年建立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昨日會議透露,到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建設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和加快長沙崛起步伐提供強大的制度競爭力,為實現科學發展和建設和諧長沙提供有力的體制保障。 第一,初步建成公共服務型政府,政企、政資、政事、政介分開進展顯著,政府管理服務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第二,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市屬企業和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投融資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第三,初步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新體制,公共資源全面延伸覆蓋到農村;第四,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要素市場功能顯著增強;第五,初步建成公平與效率并重的分配機制,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得到緩解;第六,建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服務體系,教育衛生等事業在服務群眾中的突出問題得到明顯緩解。 改革轉變八大變化新意迭出
經過多年改革,我國經濟社會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長沙同全國一樣,改革已進入新的階段,面臨著諸多新的轉變:1.從局部試點、單項突破,轉為綜合配套和整體推進。2.從著重解決基本物質供給不足問題,轉為著重解決公共需求與效益的平衡。3.從以“破”為主,轉為以建立新的規則、程序和范式為主。4.從以紅利為動力和普遍受惠為基點,轉為更多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5.從主要重視提高效率,轉為重視促進公平和推動均衡協調發展。6.從靠政策優惠推動,轉為特惠政策逐步弱化甚至停擺的環境下推進。7.從以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為基本領域,轉為日益拓展到上層建筑乃至價值體系。8.從關起門來推進,轉為在日益開放和國際化的環境下推進。 改革壓力體制機制障礙仍存在 當前我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實現崛起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依然比較突出。體現在:某些領域存在重發展、輕改革的傾向,部分單位改革的力度在減弱,這種狀況如不改變,發展的目標就會難以實現;市場化改革仍然不夠深入,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健全;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新農村建設亟需建立新的體制框架;改革存在側重于經濟領域的局限性,亟待向新的重點領域拓展。 改革碩果長沙“十五”跑得快 我市“十五”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為長沙經濟快速高效發展注入了根本性直接性的強勁動力。“十五”期間,是我市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也是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的時期之一。 國企改革:沒有硝煙的革命 我市國企改革的歷史性突破,為構建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重要基礎。 五年來,我市全力打響國企改革攻堅戰,共完成173戶市屬國有企業改制,理順職工勞動關系12萬余人,產權改制面和理順勞動關系面達85%以上。這場調整社會生產關系的一場“沒有硝煙的革命”,為形成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打下了基礎,為發展我市非公有制經濟騰出了空間。 經營城市:公用事業打破壟斷 我市經營城市的探索和實踐,為城市大變樣沖破了投融資的體制瓶頸。 我市首倡并堅持“經營城市”的理念,擺脫傳統的投融資體制的束縛,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將城市的優勢資源和資本提升放大,以提升城市的綜合功能和競爭能力。我市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五年投入城建資金530億元,是前二十年投入總和的2.6倍,為城市兩個“三年大變樣”提供了強力支撐。同時,城市公交、供水、污水處理等公用事業全面打破壟斷,在多元裂變中實現了大發展。 農村綜合改革:生產力初步放活 我市農村綜合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初步放活了農村生產力。 我市推進實施了以稅費改革及相關配套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取消了農業稅,使農民告別了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開展建立農地流轉機制試點。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30多家,參加農戶達8.5萬戶。通過村組區劃調整調減建制村數量近一半。啟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實施了“村帳委托鄉管”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為今后一段時期全面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體制構架打下了基礎。 社會改革:群眾直接受益 我市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改革力度加大,有效地促進了社會和諧。 我市在中西部率先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14萬農村“三無”人員受惠。實施了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高等教育助學金制度。科技改革邁出較大步伐。教育改革在優化資源配置、改革辦學體制等方面取得進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鄉村、社區衛生資源配置得到加強。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通過改革,使群眾直接受惠的公共服務體系得到加強。 政府改革:依法行政水平提高 我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加快,政府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五年來,全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共減少1056項審批事項。建立了行政問責制、公示制、聽證制和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政府管理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出臺《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實施了企業投資核準制和備案制。加強公共財政體系建設,重點在優化支出結構、加大民生投入以及財政機制改革上取得明顯成效。 稿源:長沙晚報 作者:羅慶龍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