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安徽省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這是在中央加快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安徽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于安徽省上下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搶抓機遇,加快推進全省國有企業改革和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安徽省委書記郭金龍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省長王金山主持會議。副省長黃海嵩作總結講話。省國資委以這次大會為契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省屬企業改革步伐,突出創新推動,努力做到監管與服務并重,改革與發展并重,創新與規范并重。
在“十一五”時期,將重點從以下六個方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國有資產監管:
一是加快產權多元化步伐,大力推進國有大企業改革。目前,安徽省國資委監管的39戶企業中,絕大多數為國有獨資公司,改革任務十分繁重。“十一五”期間,除少數投資類企業外,絕大部分企業要通過吸引戰略投資者和外資、民資等各類資本,通過產權(股權)轉讓、規范上市、利用外資、吸引民資、交叉持股、資產置換、聯合重組等方式,全面實施股份制改造,并力爭在一、兩年內有大的突破。對已實施產權多元化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國有股權轉讓、吸引增量、增資擴股等多種形式引入多元投資主體,逐步降低國有股權比重,由國有絕對控股企業改制為國有相對控股企業。對于完全競爭性企業,在條件成熟時可以整體退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積極引進境內外同業績優產業資本或戰略投資者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注重引進技術、管理和資金實力強且產品有市場、商業信譽高的戰略投資者。積極探索以內部募集的辦法推進產權多元化,對符合國辦發[2002]48號文件規定的國有高新技術企業,采取獎勵股權、股權出售等方式對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實施股權激勵,實現產權多元化。對其他經營業績優良、發展后勁充足的國有企業,積極探索以企業的增量資產對管理層和技術骨干進行股權激勵,實現產權多元化。在推進企業改革的進程中,注重發揮企業的改革主體作用,以務實創新的精神,貫徹好國辦發[2005]60號文件,積極、規范地推進企業改制。繼續推進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和依法破產。對已列入安徽省2005-2008年企業關閉破產計劃的企業和項目,分別按照政策性關閉破產和依法破產的程序組織實施。進一步加大對關閉破產企業的工作力度,制定周密的關閉破產方案,堅持落實責任制,規范操作,妥善安置職工,確保社會穩定。
同時,要抓住當前企業效益較好和財政增長較快的有利時機,加大對企業改革重組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拓寬思路,創新機制,除財政預算安排資金外,通過建立融資平臺,引導銀行政策性貸款、收儲企業國有土地、資本市場籌集、企業國有股權轉讓收益資金、置換國有企業凈資產、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打捆處置不良資產、企業自籌等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國有企業改革成本籌措難的問題。為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安徽省國資委正在深入開展調研,認真研究省屬企業改革實施方案,排出計劃,落實責任,明確目標,確保完成全省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會議提出的改革任務。
二是加強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建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重點指導和督促已完成公司制改革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結合產權多元化,并按照修訂后的《公司法》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董事會,逐步形成出資人、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2005年,國務院國資委先后在寶鋼、神華集團等6家中央企業開展了建立和完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并要求各地加快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建設步伐。安徽省國資委將在省屬企業積極開展建立規范董事會的試點。對國有獨資公司不設股東會,設立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規范董事會、經理層成員任職制度,減少董事會成員在經理層的兼職;積極推進國有獨資公司及國有控股企業建立外部董事制度,逐步增加外部董事占董事會成員的比例,優化企業董事會成員結構,防止內部人控制,保障出資人權益。
三是著眼做大做強,加快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調整的方向主要是“四個集中”: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集中,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集中,向優勢骨干企業主業集中。圍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編制完善《安徽省省屬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指導省屬企業的結構調整。全面實施好“4321”行動計劃,即培育形成四大產業集群,完成3000億元投資,實現資產總額和銷售收入兩個翻番,形成10個以上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其中,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企業1-3戶,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的企業3-5戶。逐步形成以馬鋼集團、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集團為龍頭的沿江新型材料產業集群;以淮南礦業集團、淮北礦業集團、皖北煤電集團為龍頭的煤基產業集群;以江汽集團、叉車集團為龍頭的汽車、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產業集群;依托農墾集團、糧食集團、皖中集團、石化集團、徽商集團等企業培育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加快重要骨干企業的建設。在交通、流通、投資金融、建筑等領域內,以省高速公路總公司、交通投資集團、民航機場集團公司為主體,強力構建交通運輸網絡體系,提升安徽省交通樞紐地位;以徽商集團、國貿集團、鹽業公司為主體,大力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積極整合金融投資體系,構建強有力的資本經營平臺;以建工集團、中煤三建、中煤特鑿集團為主體,打造國內有影響的建筑施工企業。通過結構調整,使安徽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由目前的39戶減少到30戶左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進一步提高。目前,安徽省國資委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緊研究制定省屬企業改革重組規劃及實施方案,緊緊圍繞構建省屬企業主業板塊,大力促進省屬企業之間、省屬企業與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以及其他所有制企業間的聯合重組,加快推進省屬企業的結構調整工作。
同時,圍繞推動產業升級、壯大企業主業規模、建設有競爭力的主營業務板塊,明確了一批省屬企業的主營業務,引導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聯合和并購等手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企業做優做大做強,著力培育一批能支撐安徽產業升級發展、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省屬企業已列入省“861”行動計劃的項目建設。重點推進馬鋼500萬噸薄板、海螺熟料基地續建、淮北礦業集團煤化-鹽化一體化、淮南礦業集團顧北礦、丁集礦煤電一體化、江汽集團轎車等重大項目和技術創新項目建設。同時,積極謀劃、儲備一批重大投資項目,為盡快形成中部地區的產業基地做好前期工作。大力推進省屬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抓緊建立和完善一批國家級技術中心,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堅持從技術創新中鍛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堅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省屬企業中逐步形成一批優勢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增長點。
四是創新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切實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繼續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法規制度建設,完善國有資產監管法規體系,加快省屬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和省屬重點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建設,健全省屬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進一步指導和規范市級國資委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明確縣級國有資產監管的責任主體;今年開始啟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做好國有資本收益收繳和使用工作,積極推進省屬企業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初步建立省屬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體系,以充分提高國有資本經營的效率,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完善省屬企業經營業績考核體系,進一步落實經營目標責任,激勵企業爭當行業排頭兵,加強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動態監測,促進企業扭虧增盈,加快發展;進一步深化省屬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以年薪制為主體的省屬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制度,采用股權、期權等多種形式,逐步建立省屬企業領導人員收入分配中長期激勵機制,并選擇部分省屬企業開展試點;繼續完善企業財務監督體系和內控制度,研究建立企業重大決策失誤和重大財產損失責任追究制度,督促企業建立完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度;加強產權界定、產權登記、產權糾紛調處等產權管理基礎工作,對國有產權轉讓行為和產權交易市場實行嚴格監管,維護好國有資產的合法權益,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五是鞏固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加強和改進企業黨建工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加強企業黨組織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真正形成“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指導國有企業扎實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進一步堅定理想和信念。加強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認真貫徹執行《關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若干意見》(皖組字[2006]11號),切實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按照政治素質好、經營管理好、團結協作好、作風形象好的“四好”要求,積極探索企業領導干部選拔、培養、使用、激勵約束新機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快建立省屬企業高層次人才庫和后備人才庫;按照黨管干部與市場化選聘企業經營管理者相結合的原則,今年將選擇10戶左右企業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經營管理者,同時采取內部競聘、人才市場選聘等多種市場化方式配置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大力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和企業文化建設,積極培育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六是扎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良好服務。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安徽省國資委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認識,創新機制,扎扎實實抓好機關效能建設。深入研究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監管的新問題、新矛盾,努力把握規律性,提高主動性,增強創造性;突出抓好行政審批事項的清理,簡化辦事程序,堅持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行為,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以改革的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認真履行好出資人職責,把主要精力放在國資監管和為企業服務上,做到寓服務于監管之中,以監管促進服務,以服務促進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