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新農村建設:財政如何拓展責任空間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10:22 中國財經報
——“財政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峰論壇”綜述 蔡勁松 張向陽 編者按: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財政工作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新農村建設中的財政政策與過去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有什么不同?財政如何構建包括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的引導機制、投入機制、扶持機制、補貼機制、稅收政策等長效機制?財政在當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切入點在哪里?這一系列的問題,在近日由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的“財政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峰論壇中,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有關這個主題的高層研討,在全國尚屬首次。參加這次論壇的既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如林毅夫、馬曉河、周天勇、徐小青、劉尚希、黨國英等,也有來自政府部門、理論學術界、財政工作者和農村基層的代表。現將論壇中的主要觀點綜述、輯要,以饗讀者。 支點:財政支持如何切入 新農村建設的“20字”內容和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覆蓋了新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面,財政政策如何調整?資金投入重點在哪兒?是當前社會和財政工作者特別關注的課題。與會專家學者認為,財政要圍繞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生產發展,農民增收”進行。隨著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和加大對三農的補貼,財政在“多予”和“少取”方面,已經充分擴大了政策空間,這意味著要在“放活”上更進一步的拓展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內涵。因此,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目前財政政策的重點內容。 如何支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就要求當前財政工作對“三農”的政策調整,尤其是財政的資金投入方向,將產生重大的轉變。有關專家認為,這種轉變將體現在五個方面: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強化支農資金的整合和提高財政資金的運行管理效率。 也有專家提出,從財政資金投入的總量來看,單是在農村基礎設施上的投入資金預計將達4萬億元左右,這將意味著存在著較大的資金缺口。如果從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來看,專家認為,最關鍵的重點應該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專家認為,從當前農民收入的狀況分析,農民在外打工的收益,普遍大于在家的收益,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將給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機會。 有關專家認為,從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看,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應該在支持農業產業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財政支持上。 林毅夫教授認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著力解決“四個問題”,一個是資金來源問題,要加大調節公共基礎設施上的投資方向,還要給予一定的補貼,鼓勵農民投入;第二是“新村”建設問題,要以自然村為基礎進行新農村建設,要尊重農民意愿,符合農業特性,不宜搞大拆大建;第三是勞動力轉移問題,要促進城市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建立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第四是造就新農民的問題。要通過提高科技水平和收入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好的醫療衛生保險,以塑造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現代化知識的新型農民。 重點:構建財政支持長效機制 推進新農村建設,財政部門如何作為?這是擺在當前財政部門的一項迫切任務。湖南省財政廳廳長李友志認為,必須創新財政制度,充分發揮職能,做好“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 做好“加法”,就是在財政支出上努力調整結構,通過預算安排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特別是新增財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三農”,從而實現“多予”的目標;做好“減法”,就是通過減少直接針對農民和農業的一些稅費,最大限度的減輕農民負擔,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從而實現“少取”的目標;做好“乘法”,就是通過財政政策優化資源配置,利用稅收、補助等各種財政杠桿,引導社會各種資本投入農村和農業,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從而實現“放活”的目標;而做好“除法”,就是要高度重視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應在注重效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公平,要充分利用轉移支付制度,實現財政資源優化配置,向農村傾斜、向困難地區傾斜、向不發達地區傾斜,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財政部農業司張國明認為,新農村建設財政應做到“三支持、兩促進、一強化”,即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業科技進步,支持對農民的培訓和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強化財政資金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焦點:如何找好新農村建設的“抓手” 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新農村建設的基點,是改善農民的就業狀態。他認為新農村建設中的許多問題都是與農民的就業狀態有內在的聯系,讓廣大農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縮小收入差距與改善目前年收入683到944元農村低收入群體4067萬農民,與改善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減少農民等,其關鍵環節在于讓農民通過就業,帶來收入的顯著提高。同時,農民就業問題還與我國當前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如擴大內需、糧食安全、工業化與城市化、產業結構升級、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等,均與農民的就業狀態有密切的關聯性。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馬曉河副院長認為,新農村建設需要準確把握“六個關鍵”、處理好“六大關系”,要搞好宣傳、提高認識;要籌集資金、投向農戶;要因地制宜、選好重點;要加快創新、有效支持;要增進感情、落實責任;要組織領導、持續發展。“六大關系”即處理好里子和面子的關系、國和家的關系、點和面的關系、上和下的關系、城和鄉的關系、近和遠的關系。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朱有志院長認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財政應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的不同形式,注重加大支持力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央和地方要安排專門資金,支持其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準與論證、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服務,對龍頭企業基地,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生產設施,對鄉辦或村辦企業,重點是通過稅費支持促進其發展壯大。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為,新農村建設要處理好十大關系,即推進城市化與建設新農村的關系、縮小城鄉差距與促進人口流動的關系、集中的經濟效益與分散的關系、財政大力支持與國情國力的關系、國家支持與創業支持的關系、生產增收與財產增收的關系、給予財力、物力與能力的關系、財政支持與其他融資支持的關系、維護糧食生產與農業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關系、落后的農業地區與發達的工業地區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服務經濟研究室與成本價格研究室主任夏杰長,則從“均等化”的新視角,對新農村建設中,財政提供公共服務的內容、途徑、方式等方面,認為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應該放在彌補農村公共產品的不足,提供公共服務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黨國英,則從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角度,對于界定農村的公共產品領域與私人領域財政資金應有不同的對策和機制,同時,他還認為,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必須要考慮到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極其不同階段的投入重點。 共識:注重實效造富農民 財政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涵豐富,盡管參加這次論壇的代表來自不同層面,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看法各有不同。但在積極探討,相互切磋中,形成了三點共識: 一是財政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謀劃長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經過不懈努力和長期積淀才能完成。從公共財政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因此,財政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要在思想認識上要有長期打算,在制定規劃上要有長遠眼光,在增加投入上要有長期考慮,在資金管理上要有長效機制,在制度創新上要有長期探索。 二是財政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凝聚合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各級各部門、牽動全社會,需要有全新的發展思路,改變過去就“三農”抓“三農”的局限性,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工業帶動、城市支持、國家扶持、市場驅動等途徑,促進各級財政的上下聯動,強化財政與其他部門的橫向互動,引導群眾自我投入、自我積累,真正建立長效投入機制,逐漸形成新農村建設的穩定資金來源。 三是財政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注重實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影響千家萬戶,必須求真務實、注重實效,把它當作一項惠民、富民工程來抓。各級財政部門要在同級政府的領導下,根據農村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要把農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作為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績效的重要評價標準。同時,要充分考慮當地財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更不能通過加重農民負擔和負債搞建設,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造福億萬農民。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