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跨國采購,中國企業準備好了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09:35 人民網-華東新聞

  ●全球采購基地已經從泰國、印度等國家轉移到中國,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也將采購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國。聯合國此前每年在華采購金額不到3000萬美元,現已增長到幾億美元

  ●對國內企業來說,能夠進入跨國企業的供應鏈或許比現場簽了多少合同更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打開了一個有效通往海外市場的重要渠道

  正如你能在大超市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國外的消費者也發現,他們的貨架上有了越來越多“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商品。而在不少跨國公司的生產線上,組成產品的工業零配件或許來自幾十個國家或地區。

  這些都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采購日益興盛的表現。跨國采購,正成為中國政府和企業愈加關注的一個經濟詞匯。它意味著,不管是日用消費品,還是工業制成品及零配件,其采購來源和銷售目標都應從一地一國擴大到全世界。

  在這樣的背景下,將于9月25日至28日在上海召開的首屆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格外引人注目。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解震說:“我們希望為跨國采購商構筑連接中國市場的橋梁,為國內供應商打開通向全球采購的大門。”

  有專家稱,作為一種不可更改的經濟趨勢,跨國采購這塊“

蛋糕”將變得越來越大,問題是,中國的企業做好了準備沒有?

  跨采“蛋糕”究竟多大

  跨國采購又被泛稱為全球采購。廣義的跨國采購是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與運營鏈,采購質價比最高的原料、人力、技術、設備等,保證產品的總成本最低。

  有資料顯示,跨國零售公司目前每年的全球商品采購總量已達到1萬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年采購商品額超過3000億美元。

  中國占據的大份額有其道理。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憑借市場經濟轉型成功,以及充裕的勞動力資源和強大的制造能力,并抓住全球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中國已成為許多人眼中的“世界工廠”。而這個“世界工廠”具有產品門類齊全、價格低廉的雙重優勢。

  “中國是全球惟一幾乎可生產所有門類商品的國家,沒有一家外國公司不看重中國市場的銷售和采購。”有跨國公司這樣評價中國市場的“誘惑”。在價格方面,與英國本土相比,在中國采購汽車零部件將節省25%至30%的成本。

  即使與韓國、印度和南非等國家的比較中,中國的優勢依然明顯。例如,大體來說,韓國的產品技術優勢超過中國,但成本過高;印度、南非等國產品價格與中國大致相當,但質量和物流方面不如中國。在今年4月舉行的首屆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曾表示,全球采購基地已經從泰國、印度等國家轉移到了中國。

  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也將其采購的目光更多地投到中國。魏建國在同一場合介紹,聯合國此前每年在華采購金額不到3000萬美元,現在已經增長到幾億美元。據悉,本屆跨國采購大會將特設聯合國采購展區,聯合國與采購項目相關的7個委員會將設立展示區,進行項目推介。

  不過,潛在的

中國經濟優勢如何轉化為成功的采購行動?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如何從宏觀的經濟“蛋糕”中分得自己的一塊?

  已建平臺優勢何在

  “企業要成功進入全球

供應鏈,需要一個平臺。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正是把國際采購商、國內供應商集聚到上海,為中國企業提供這樣一個平臺。” 解震表示,這樣一個平臺的建設也符合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戰略。

  從2001年開始,上海市有關部門經過深入研究后提出,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需要一個跨國采購平臺。“國際采購所涵蓋的范圍,幾乎把建設‘四個中心’的所有內容都覆蓋到了”。2002年,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成為由上海市政府組建的跨國采購促進機構。當年9月,舉辦了第一屆跨國采購洽談會,17個國家和地區的56家國際采購商參會。

  今年,已連續舉辦4屆的跨國采購洽談會升格為國家級,由商務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并輔以高峰論壇。

  解震表示,他們并不看重每屆洽談會的成交金額統計,“因為洽談會的收效不局限在現場交易。對中國企業來說,能夠進入跨國企業的供應鏈或許比現場簽了多少合同更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打開了一個有效通往海外市場的重要渠道。而對于一些采購商來說,審核、確定一個供應商大致需要3至6個月。”

  但是,前4屆的成交金額一點也不含糊:跨國采購總額從2002年的20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500億美元;全球跨國采購商累計設展334家,其中全球500強企業52家;參展的全國出口供應商1.3萬家。連帶效應還在于,跨國公司設在上海的采購機構從2002年的70家發展到2005年的300多家。對于升格后的國際跨國采購大會,魏建國表示,主辦方將力爭使其今后幾年的交易金額上升到1000億美元。

  一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展會能取得如此成績,除了上海自身的經濟活力和背靠廣闊的經濟腹地外,還因為上海具備了一個真正的國際采購大平臺的諸多條件。這其中,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充足和暢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還需要發達的現代會展業和現代服務業。

  如今,洽談會升格,并增加了天津、重慶、廣東、山東、江蘇、浙江等18個省市的經貿廳參與協辦,首屆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將取得怎樣的成效?值得期待。

  中國企業如何應對

  主辦方將本次跨國采購大會定位為“中國最大規模的逆向采購”,而逆向采購正是自2002年首屆跨國采購洽談會以來最大的亮點之一。

  簡而言之,常規的采購模式是國內供應商展示商品,由國際采購商來選擇。逆向采購與此剛好相反,由國際采購商設立展區,主動展示所需要的商品名錄,旁邊是銀行、工商、稅務等中介配套服務機構,國內的供應商根據自身情況前來洽談,選擇合作伙伴。它的好處是:建立了一個由跨國采購商為主的買方市場,縮短了尋貨過程,強化了按需定產,降低了交易成本。主辦方還可以事先為供應商進行配對,盡量縮短供求之間的尋找時間。

  據介紹,全球500強企業中,西門子、福特、美國鋁業、沃爾瑪、家樂福和歐圖等著名跨國公司已確定參展,一些企業的采購清單也已公布在大會官方網站上。

  解震介紹,參加展會是為中國企業進入跨國公司全球采購體系的重要一步,企業應該主動地去獲取跨國企業的采購信息和相關規范,同時應放棄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既要持續地保持產品質量,更要走信譽為本的路。“而這兩點,一些國內企業目前還不太能做到。”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有不少企業或者滿足于“國內訂單已經夠多了”而將跨國采購拒之門外,或由于缺乏現代、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而被要求嚴格的跨國企業拒之門外,或因不符合諸如企業社會責任等國際采購規則被采購商打入另冊,或者供應商相互間低價競爭,結果即使成交,也獲利低微。

  對此,解震提出的一個應對信條是:“中國企業應自信、自強、自律。”大會主辦方還介紹,在本屆采購大會上,商務部、上海市政府、人民日報社將共同主辦首屆中國國際跨國采購高峰論壇,主題為“全球采購和中國品牌”。屆時,知名采購商代表、國內優質供應商代表、國內專家學者將圍繞相關問題開展深入的研討和交流。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