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200項工程實例抵不過一場鑒定會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06:49 中國青年報
本報記者 孫海華 一項已被應用于200多項工程,每年可為國家節約建設資金幾十億元的科研成果,在它問世39年后的今天,卻仍然未能得到官方的權威認定和推廣。39年來,這項成果的發明人焦五一四處奔波、費盡周折,雖然至今無人能指出他的成果存在什么具體錯誤,但事實是,他力爭得到的一場鑒定會,因一些人為因素無疾而終,他的成果,至今還放在家里那已顯陳舊的書柜里。 成果鑒定會程序縮水 回憶起2000年11月舉行的那場鑒定會,焦五一至今欲哭無淚。為爭取這次專家鑒定的機會,他跑斷了腳、磨破了嘴,整整花費幾十年,可整個鑒定過程中,他始終沒有機會為自己的成果作出一句闡釋。 那是一次針對“弦線模量”理論的科研成果鑒定會。與以往鑒定會不同的是,會場氣氛從一開始就顯得有些緊張。 剛剛坐定,鑒定委員會負責人的開場白就讓與會代表多少有些意外:“我看這理論就像在看天書”,“我們就這個水平,話先說在前面:鑒定結果不會太高”…… 其后,不斷有消息從會場傳出:應用單位代表發言由原定1小時壓縮到9分鐘。再后來,現場考察環節撤銷。更讓人驚詫的是,鑒定委員會竟撤銷了專家和成果發明人焦五一面對面的質詢和答疑環節。 “整個鑒定會,被鑒定方能夠參與的3個環節——聽取成果匯報、專家質詢與答疑、考察有關工程應用情況,不是被‘縮水’,就是被取消。”有參會代表憤然中途離席。 另一些代表則議論紛紛:按原計劃,應用單位代表會簡要介紹50多項工程的應用情況,每人3分鐘,加上最后的綜合應用報告20分鐘,共需約1個小時。可現在,只允許3人發言,總共9分鐘,應用報告哪還有時間進行? 與此同時,原定當天接受現場考察的西安市自來水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等幾家單位也沒有等來鑒定組的專家。對此,他們不無遺憾:原定要對16棟采用了“弦線模量”理論的建筑進行現場考察,這些工程可都是按原有方法不敢做的。此前,已有兩位鑒定組專家先期考察并充分肯定了工程價值,但主持鑒定的專家卻臨時將現場考察撤銷! 2001年2月,焦五一向科技部遞交了全部鑒定資料,陳述了鑒定會涉嫌違規的情況。 “弦線模量”力克世界難題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焦五一就創立了計算建筑物地基下沉量的新方法——“弦線模量”理論。 1968年3月,西安機瓦廠建成不到3年、55米高的煙囪向西南方向傾斜了93.4厘米,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陜西省建設部門8次召開緊急現場會,邀請專家學者商討對策,但都苦于無法準確計算煙囪的沉降量而無計可施。 這時,中國建筑西北設計院年輕技術員焦五一站了出來,提出“用一種新參數‘弦線模量’來計算煙囪的沉降量,再根據沉降量的大小,在傾斜的反方向加壓載荷,便可矯正傾斜的煙囪”。 現場一片嘩然,老專家們紛紛搖頭: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人能準確計算出黃土沉降及濕陷量,況且反方向加壓載荷在建筑業并無先例。這時,身在現場的陜西省建委主任任鈞果斷拍板:“既然沒有更好的方案,就用焦五一的方案。成功了,推廣經驗,失敗了,我承擔全部責任。” 利用“弦線模量”理論,焦五一很快計算出煙囪的沉降量,并由此推算出需要150噸的重量可使煙囪恢復垂直。1969年6月11日,當鐵塊加至151噸時,傾斜的煙囪被完全矯直了。“煙囪能聽人指揮了!”這是焦五一和他的“弦線模量”首次“亮相”。 我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多年來,黃土的沉降及濕陷變形給建筑業帶來很大困擾。我國上世紀60年代制定的《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一直沿用原蘇聯的建筑規范體系,不僅計算方法繁雜,且實際誤差很大。為避免工程事故,設計部門一般都不得不采用加大保險系數的辦法,將地基做大做深,造成很大浪費。 1967年,在西安儀表廠裝配車間的加層設計研究中,焦五一經過大量演算、分析發現,把通常用于鋼材的“彈性模量”以分段取值的辦法用于土,即可準確計算出黃土的沉降和濕陷量,依據實際情況大幅度減小基礎尺寸,既可提高地基的安全性,又可節約大量資金,且計算方法簡便,只需用土的孔隙比、含水量和液限3項指標即可——這就是“弦線模量”理論。 此后,“弦線模量”理論在工程應用領域得到不斷驗證,引起國內外新聞界的廣泛關注。多年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對“弦線模量”成功應用的實例報道達百余次,并稱之為“我國建筑工程設計上的一大突破”;國家科委編撰的《中國技術成果大全》也將其認定為“國際領先”科研成果。 我國當代土力學和基礎工程的許多專家、學者也給予這一理論高度評價。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江見鯨說:焦五一提出的新方法,理論正確,方法嚴謹,數據充分,成果可靠,這在國內是開創性的工作,在國際上也不多見。 爭取鑒定歷經數年坎坷 然而,就是這樣一項在實踐中取得廣泛驗證,得到不少專家首肯的科研成果,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卻始終得不到權威部門的認定,原因是學界對此存有“分歧”。 作為一項建筑領域的研究成果,只有進入《規范》,才能得到大面積推廣,為國家造福。為此,早在“弦線模量”問世之初,焦五一就抱著一大堆新理論的研究資料,找到主持編撰《規范》的一位負責人,建議用“弦線模量”法取代蘇聯的舊方法,但卻被拒之門外。 1978年,陜西省建委組織專家在西安就“弦線模量”召開研討會。會議由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組主持,但原定三天的會一天半就散了,原因是到會的個別專家認為:“這一方法與傳統理論不合”。 后來,焦五一針對專家的說法,多次向有關部門提交申辯意見,卻再也得不到回音。 “如果說當初不被有關人士重視,是因為‘弦線模量’理論本身還不夠完善、沒有為更多實踐所驗證,那數十年后,不少專家、學者都已認可它是‘利國利民’的理論,為什么還是不能被應用、推廣?”焦五一感到十分困惑。 1983年,焦五一又寫信給國家建工局負責人,這位負責人作出專門指示,要求給予鑒定。焦五一連夜趕寫發明申報書,夜半,他捧著剛剛寫完的“黃土地基勘察設計新方法”發明申報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總該有個‘說法’了吧?”他想。次日一早,焦五一鄭重地把它交給所在單位——西北建筑工程學院。 可是,整整兩年半,焦急盼望中的焦五一始終未能見到回音。他硬著頭皮找到當時學校科研處的領導詢問,沒想到材料卻被這位領導視為“沒有任何意思”,放在抽屜里睡了兩年半。跨出科研處大門時,焦五一的眼淚泉涌般地流了出來。 事后,有媒體調查發現:由于同行業的權威不認可,焦五一所在學校對這一成果也不重視。針對發明申報,院方也曾發出幾封信給與此理論相左的專家,其中幾位以沒有時間看材料而推托,學院以此表示無法申報。 原陜西省科協副主席徐任對焦五一的成果非常關注,曾多次協調甚至責令有關部門為他組織鑒定會,也因為專家意見不一致未果。 1992年,在全國政協七屆四次會上,一直關注此事的全國政協委員范明、龐巨豐和洪濤遞交了一份提案,請國家建設部對“弦線模量”理論進行科學認證。 這一提案被批轉后,國家建設部作為(92)建辦案字第1號文件下達給了有關單位,并明確向西北建筑工程學院發出指示:盡快組織鑒定。焦五一也按照院方“自費鑒定”的要求,動用全家積蓄籌集了10萬元鑒定費用。 但時間又過了兩年,建設部的文件如泥牛入海。據有關方面透露,這是因為鑒定需要花費單位的精力和財力,焦五一已退休多年,他的成果很難列入學校計劃。 多年來,焦五一在有關專家面前屢吃閉門羹,甚至找上門拜送材料,也會被罵出門外。而他寄給《規范》編撰組負責人的信,也一連6次被退了回來,其上注明“本人拒收”。不僅如此,規范組還要求他所在單位:“討論規范時,不要派焦五一來,來了也不準再談‘弦線模量’。” 200多次實踐的成功檢驗 僅僅是爭取一次鑒定的機會,都如此艱難。是“弦線模量”真的經不起檢驗嗎? 從1967年“弦線模量”首次應用于西安石油儀表廠一座大樓以來,歷經30余年,依據“弦線模量”理論設計、改建的工程已有200多項,工程質量鑒定全部良好,節約資金3000多萬元。在一冊半寸余厚的《弦線模量應用工程實錄》中,從 1985年7月30日到2006年7月20日,一批工程單位21年間出具的96份“工程應用情況說明”,及124枚各級單位的印章證明了這一理論的實踐可行性。 在數十年間,“弦線模量”理論得到了不斷的驗證和完善。 三門峽庫區住宅工程令許多設計部門感到棘手。這一工程所處的地質情況很差。有的設計部門認為,根本不能在這里建樓房;有的則認為建也可以,但必須把整個地基用水泥灌漿,還要做個最大號的“筏板”基礎。初步估算一下,僅這兩項就要花費幾十萬元。 焦五一根據“弦線模量”測量計算后,設計出了無需灌漿、基礎改小的新方案。地基完成后,經測定承載量大大超過預定目標,原本蓋五層的樓房加到了七層,節約投資20萬元。 陜西蒲城電廠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根據數年勘察試驗結果,場地被定為自重濕陷性,即在沒有建筑物的情況下場地浸水也會使地面下陷。用傳統方法計算,下陷量為651毫米,而焦五一采用“弦線模量”方法,算出該地段平均下陷量為67.67毫米。經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現場實驗的下陷量,最大為65毫米,與焦的計算吻合。 “弦線模量”還先后解決了西安石油儀表廠墻體出現裂縫的三層廠房的加層問題;陜西省化肥廠大面積下沉問題;韓城鋼鐵廠廠房傾斜的問題…… 2000年,新華社委托相關機構對“弦線模量”進行測評,認為這一理論若得以推廣,每年可為我國節約建設資金超過20億元。近日,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現為長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多位專家根據工程應用實例推算后認為,如果在黃土地區推廣“弦線模量”,每年可為國家建設工程節約50億元,如推廣到軟土等其他土質,其價值不可估量。 鑒定為何不能通過 200多項實踐檢驗為何抵不過一次鑒定會?有人認為,這既有觀念原因,也有體制原因。 采訪中,一些知情人告訴記者,本次鑒定會的特點是,大部分鑒定專家是和焦五一30年來同場競技的運動員。“讓運動員做裁判員,嚴格按照大綱規定進行鑒定,恐怕很難。” 記者聯系到《規范》編撰組的一位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要進入規范的理論,必須是經過實踐中的勘察、設計、施工等環節檢驗,由規范組專家集體認定的成熟理論。對于“弦線模量”,他從未接觸到,不太了解。而據證實,這位專家正是2000年11月的“弦線模量”成果鑒定會的鑒定委員會成員。 此前,這位專家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沒有研究過這一方法,但他肯定,“焦五一的東西絕對進不了《規范》。按他的辦法,什么措施都不要了,那么簡單,我們這么多的大學教授,勘察設計人員都是傻瓜、白吃飯的嗎?” “《規范》沿用的是蘇聯體系,而《規范》編寫組的主要成員都是留蘇或學習蘇聯體系的,承認‘弦線模量’就等于否定了他們。”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一位教授說。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弦線模量”雖然易學好用,但“理論推導不成熟”,“難以令人信服”。對此,原西安建筑科大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趙樹德等專家認為,土木建筑不能也不可能是單純意義上的理論問題,世界各國的土力學規范都是半理論半實踐的,《規范》中的大量系數也是實驗或經驗所得。按照國際通行慣例,在理論指導不能盡善盡美的前提下,哪種學說接近實際哪種學說為優。只要弦線模量能解決實際問題,就應給予充分肯定。 據記者了解,在今年召開的省人大會議上,陜西省人大代表趙靜波請省政府和相關單位對焦五一的“弦線模量”法進行測算的議案,得到省科技廳、省建設廳的回復,兩部門正著手準備對“弦線模量”進行一次技術測算。 對于這次測算,包括我國黃土研究先軀林在貫、原國際濕陷性土委員會主席錢鴻縉等在內的20多位知名學者均表示支持,以利于“弦線模量”理論在實踐中發揮更大的潛力。 焦五一表示:希望測算能更苛刻一些、更公開一些、更透明一些。 本報西安9月3日電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