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誰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 對重工業的依賴表明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 14:45 《英才》
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劉小玄 我們看到,1000大工業企業用的是“大”,而非“強”。按照企業銷售收入多少來排序,只是表明了企業的規模大小,而不一定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競爭力。所謂強者,是指市場中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我們當然希望企業的規模與企業的競爭力完全相關,即企業的規模大是由于其強有力的競爭力的結果。那么,現實的情形究竟是怎樣的呢? 在1000大工業企業中,多數都是與經濟發達地區相聯系,與規模經濟和經濟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密切相關。在這些企業中,鋼鐵、化工和石油占據很大比重,表明了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對于重化工業的強烈依賴。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后者的最大企業名單中很少有鋼鐵企業。這或許是中國在經濟起飛的發展階段不可避免要經歷的過程。 然而,如果不是從1000家,而是從100家最大工業企業的產業分布來看,15%的企業是石油和石化企業,13%是電力企業,10%是汽車企業,煙草和煤炭各占3%,有色金屬(主要是銅)占2%。這些企業占據了前100家最大工業企業中近50%的份額。由此可見,前100大工業企業的構成與前1000大工業企業非常不同,他們大都擁有國家控制的壟斷資源,不僅是稀缺的天然資源,也包括電力、汽車和煙草之類的特許權資源。 對于某些特許權性質的壟斷,需要具體分析。例如電力,完全可以實行適度競爭。電力供應網絡是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然而發電則完全可以進行競爭。問題在于,我們經常是電網和發電混在一起,大量的關聯交易,導致電力系統形成某種上下游的壟斷聯盟。 特有的“以市場換技術”的汽車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幾家巨型的汽車企業。然而,這樣的發展模式是以強制性封殺民族汽車發展空間為代價的,我們是否有必要為了某種所謂的規模經濟而犧牲民族產業的發展和必要合理的市場競爭? 石油產業是完全的自然資源壟斷性產業,中石油等公司都在海外上市,大量高額壟斷資源利潤是否應考慮讓國人也分享一部分呢?至于石化公司,則受累于上游產品的漲價,而下游產品又受制于市場需求的壓力,雖然規模龐大,實則虧空累累,因而才有中央財政補貼100億給中石化公司的結果。這里的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也遠未理順。 然而,我們看到,除了以上行政壟斷占主導地位的企業,在1000大工業企業中,也出現了不少競爭市場主導下成長起來的新興企業。 鋼鐵企業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多的幾家民營企業,他們的勞動生產率排名都遠在國有鋼鐵企業之上。這就是市場競爭帶來的積極效應。企業的真實競爭力往往就體現在這樣的差距上,而只有市場競爭才能提供這樣的基準比較。 總之,從1000大工業企業中,我們能夠發現資源高度集中的企業發展模式及其弊端,同時也能夠看到新興產業中企業競爭帶來的均衡發展和大量的社會福利。在政府部門利益為主導而非市場主導的資源配置模式下形成的大企業模式,是否具有真實的核心競爭力以及持續發展的能力?對于社會效益和福利最大化是具有積極效應還是消極效應?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